奸臣

后記(上)

又到畫上句號的時候了。

寫正德的人很多,脫不開就是那幾件事,幾個人物,原本以為我能寫出些新意來,如今從頭再看,其實仍舊有限。只是一本書寫到最后,終究有些得意之處,有些不滿之處。

從弘治到正德,從赫赫有名的一位位名臣黯然離開朝堂,一個個赫赫有名的奸閹叱咤風云,無疑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我從明實錄和明史之中挑選了幾個有些意思的人物插入其中,因而寫人多過寫事,甚至為此去深挖人物之間的關系并樂此不疲,不得不說是犯了某種程度的考據癖。這其中,不少人物及其關系是前人少有涉及的,不少大小事件也是前人不曾理會的,我一一羅列,自然不止是逗大家一笑。

史書蓋棺論定,將人斥之為的張彩,我下了些氣力給其正名。

無他,除卻他的好色以及沒啥實證的貪財之外,縱使以歪曲人著稱的明史,也找不出太多關于他的不是。強干能事,風儀無雙,能讓劉瑾折服而大用,必有其了不得的才干,惜乎冤死獄中而慘遭戮尸,此能者遭人嫉恨妒忌的典型;至于王越程敏政等,亦是各有其冤。相形之下,唐寅徐經的冤屈,只能算是小人物遭受的池魚之殃了。光彩照人的清流名臣之后,此等人注定是被犧牲的。

關于弘治皇帝的上朝,以及鴉朝的描述,并非我杜撰,而是史書大書特書的一點。然而,弘治除卻朝會鮮見閣臣,這也是事實,御札和密揭來回傳遞,這種君臣交流對我們來說新鮮,對時人來說無奈。至于弘治年間盜匪橫行等事,明實錄自不會作假,李東陽回鄉返京途中,亦有反映民生疾苦的多首詩歌。而弘治護妻愛子,史所著稱,不用我給他正名。

朱厚照這個小皇帝和劉瑾的關系,我一直不認為存在所謂的劉瑾謀反。盡管從前也有曹吉祥謀反的舊例,但曹吉祥于英宗,和劉瑾于朱厚照不同。后者是在石亨被殺后察覺到危機造反,劉瑾未曾有這樣的危機,好好的九千歲不做,冒著本來就反對者眾的情形去造反,除非是瘋了。而縱觀史書,盡管武宗朱厚照登基以后便是隨性而為的皇帝,但終劉瑾在世,不曾出過京城,不曾上陣打仗,不曾南巡南京,不曾有后頭那么多各式各樣的傳聞……由此可見,劉瑾之死,于朱厚照來說,可謂是一場莫大的轉折點。

土木堡之變險些丟命失位的英宗在復辟之后尚且懷念王振,更何況同樣從小被劉瑾服侍長大的朱厚照?只有謀反能夠置劉瑾于死地,只有謀反能夠讓朱厚照不再念著劉瑾,不得不說這是最凌厲的一招。但從此之后,朱厚照寵過很多人,八虎之外崛起的尚有張英等等大珰,但再未有過劉瑾那樣權傾天下的,因為曾經讓他全心全意信賴的人,已經不在了。江彬固然后期一度煊赫,但相比劉瑾的權勢,大為不及。朱厚照在劉瑾死后縱情聲色滿天下游幸亂跑,可以視作是另一種叛逆。

縱觀本書,出場的女角色很少,和徐勛搭上關系的女角色更少,這是一開始就奠定的基調,于是注定了本書是一本……男人書,因為女角色能出場的機會著實不多。不是我身為女作者一定要一夫一妻諸如此類的問題,而是開篇奠定過程和結局,作為那個時代來說,有弘治帝后這樣的奇葩,還有眾多一夫一妻的名臣,一心一意并不是很奇怪的事。這不是宴必有妓自以為風流的晚明奢靡頹廢時期,社會風氣總體仍是比較簡樸。最重要的是,倘若一開始有了深深傾心的女子,后面再插進另一個甚至另幾個,總體感覺比較怪異。

對于有讀者提到的前期劇情緊湊,后期拖沓問題,在于節奏掌握遞進有些問題。前期并非劇情緊湊,而是一件事被我拉太長了,中間起伏很多。相比小事件的緊湊,大事件的拉長以至于后面行文常常有這習慣,久而久之每每形成節奏緩慢。

不得不說,寫了這么久的書,節奏上頭總有些把握不夠,仍需大大改進。后記的傳是我寫著玩的,大家隨便看看就好,我又不是學中文的,亂拽幾句半文半白的而已……

好了,啰嗦這么久,談一談新書吧。如無意外,這次應該是唐朝的,我得先去好好啃一啃書單,在此不妨亮給大家看一看我搜羅的書單——新唐書舊唐書不用說,大唐新語、大唐傳載、貞觀政要、隋唐嘉話、唐才子傳、唐會要、唐律疏議、藝文類聚、朝野僉載……還有林林總總一大堆,當然沒法全看,但都得去仔細查查,畢竟很久不寫唐朝了。至于發書時間,還請大家密切關注書架,千萬不要下架本書,我屆時一定會發通告。最遲四月,希望能夠順利出爐。

好了,連載一年多的就此結束了,謝謝大家這么久以來的支持!最后再惡狠狠說一句,不許……下架!(。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本文字由破曉更新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