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了福星閨女后,全村都旺了

第三十五章:九康藥堂

配藥大伙計倒也客氣,向姜三郎回個禮,“客人找我家掌柜何事?”

姜三郎直言:“某家里有一些金耳,想問問貴堂收不收?”

伙計一愣,打量下幾人,說:“那可要看品相如何。若品相成色不錯,當然是收的。”

姜三郎連忙將背簍拿過來,放在柜臺上,“那請看看這個如何。”

伙計拿起一朵翻來覆去瞧了瞧,聞了聞,又捏了捏。

他沒有說行不行,對姜三郎道:“你們先等等,我這便去請掌柜來。”

伙計讓旁邊藥童過來照應,自己轉身往內堂去了。

沒多久,一個四十來歲的長須中年人隨伙計出來,神情倨傲,淡淡掃過兄弟三個。“你們是賣金耳的?”

“是。”姜三郎抱拳。

掌柜踱步過來,拿起一朵金耳翻看一下,說:“這種成色的金耳,咱們這里一兩銀子一斤。”

“啥?”姜三郎一愣,臉色有點不好看。

李郎中可是付了十兩銀一斤呢,沒想到這個藥堂竟然只出一兩。

姜大郎和姜二郎對視一眼,倒沒怎么失望。

要知道一斤稻米才三文而已,羊肉也不過十八文一斤。

這小小金耳一斤就能賣一兩銀子,也就是一千文,那可是一大筆錢啊,趕上他們農家幾個月收入了。

可三弟不是說一斤十兩的嗎,怎么會相差這么多?姜大郎困惑。

姜三郎心里雖惱火,但也不好發作,只提醒道:“掌柜是不是看錯了?我這個可是金耳,前些日子還賣十兩銀一斤呢。”

掌柜面露不耐,說:“咱們收購的就是這個價,你愛賣不賣。”

說完轉身走了,經過伙計身邊,還瞪了他一眼。

伙計滿臉尷尬,對姜三郎道:“那位是藥堂掌柜,既然你們不接受一兩價格,就請回吧。”

姜三郎沉著臉一言不發,收拾好金耳背上就走。

櫻寶幽幽看一眼伙計,心里唏噓。

這個伙計就是十幾年后的九康藥堂大掌柜。唉,這會兒他還是個沒權勢的小伙計,啥事也做不了主。

幾人出了九康藥堂,在驢車旁商議。

姜三郎:“要不再去別的地方看看?”

“也行。我看這條街上有不少藥堂,咱們多跑兩家問問價格。”姜二郎道。

姜大郎:“對對!多問幾家,心里也有數。”

于是,兄弟三人在縣城轉了好久,問過好幾家藥鋪,都不盡人意。

雖說價格從一兩已經問到二兩,但姜三郎還是不滿意。

明明李郎中給出十兩一斤的價,怎么到了縣城反而少這么多?

不甘心啊。

姜三郎氣悶,但又毫無辦法。

最后路過一個飛檐翹角的大商鋪時,姜三郎頓住腳步。

福瑞豐商行。

這不是去年買魚的那位客人報出的地址嗎。

自己曾答應他,捕到鱘魚就送過來,后來發生好多事,就沒再去捕魚。

沒想到今日竟恰巧路過此處。

姜三郎猶豫著要不要進去看看,畢竟招牌上掛有商行二字,大約也是做啥買賣的。

正遲疑間,從大門內出來一中年人,身穿團壽紋藍袍,提著衣擺下階梯。

抬頭一看,咦了一聲,快步走過來。“你不是賣魚的郎倌么?怎么,捕到鱘魚了?”

姜三郎向他拱手,“姜某最近沒有捕魚,今日恰巧路過此地,正想進去瞧瞧。”

中年男人略微遺憾,“哦,那你進去吧。”說罷要走。

姜三郎連忙又道:“其實,某帶了一些干貨想售賣,能否請郎君幫忙參詳參詳?”

中年男人腳步一頓,問:“什么干貨?”

姜三郎將背簍里的金耳顯露出來,“就是這個。”

中年男人摸摸下巴上的短須,眼里精光一閃,說:“那就跟我來吧。”

說罷帶著姜家幾人往商行后院而去。

進了一間寬敞屋子,中年男人請幾人坐下,又吩咐侍童看茶,這才問道:“可否讓某瞧瞧你的貨物?”

姜三郎連忙將背簍遞給中年男人,“這是我家制好的金耳,費了不少功夫才做成。”

中年男人檢看一番,道:“保存的還行,不知你想售什么價格?”

“實不相瞞。”姜三郎道:“來之前,我曾在當地藥鋪賣過一批,坐堂郎中給了十兩銀一斤。只是不知此地價格幾何?”

中年人沉吟,“十兩委實太高,估計那郎中是按藥鋪的售出價給你。”

見姜三郎面露失望,男人又說:“咱們商行也要掙錢,而且還要長途跋涉運輸,防濕防蟲,零秤損耗,風險相當大,所以商行收購金耳的價格,最多三兩一斤,不能再多了,即便你送去府城售賣,都不會高出這個價。”

“而且,你這些金耳若拿去藥鋪出售,他們最多收個一二十斤,多了便不會再要,商行不一樣,咱們既收貨,自然天南海北的出貨,要的數量肯定比藥鋪多,且也長久。”

他說的誠懇又合理,竟讓姜三郎動搖了。

長嘆一聲,姜三郎道:“罷了,三兩就三兩,不知郎君貴姓,可是商行當家人?”

中年男人捋須笑道:“某姓周,單字茂,不才是福瑞豐的二管事,收購點貨物還是能夠做主。”

“原來是周管事,失敬失敬。”姜三郎抱拳道:“某姓姜,行三,這是我大兄與二兄,還有我長女櫻寶。”

姜大郎姜二郎忙拱手示禮,連櫻寶也糯糯叫一聲周伯伯。

周茂也站起身回禮,說:“不知姜三兄弟帶了多少金耳?不如一起拿來過秤吧。”

他可是看到,這姜家兄弟是帶了驢車的,驢車上隱隱擱著好幾個大背簍。

姜三郎:“還有幾筐,咱兄弟在家里曾秤過一回,姜某這就去拿來重新過秤。”

周茂擺擺手,“不用你奔忙,周某讓侍童去將驢車牽進來即可。”說罷吩咐侍童出去牽驢車。

不多會兒,驢車牽到屋門口,姜三郎與大哥搬背簍,與先前背簍擺在一處。

周茂已吩咐侍童拿來戥子,挨個稱量。

“共四十五斤八兩。”侍童報數。

姜三郎點頭,放下心。

看樣子這家商行很規矩,并沒有克扣斤兩,侍童報的數字跟自己在家秤的差不多。

周茂拿來算籌,很快給出錢數:“四十五斤八兩,應付你一百三十六兩銀,另加五百錢。”

姜三郎聽到錢數,沒多高興,卻也舒口氣。

雖然價格比預期少很多,但也知足了。

往年自己來縣城找活計,給人扛麻袋運貨物,累的半死也不過掙個一兩百文,這一下子就掙到爹娘一輩子都掙不到的錢,還有啥不滿足。

周茂又道:“姜三兄弟家里還有的話,可送到周某這里來。若周某不在,去前堂報某名字即可。到時候會有人接待。”

姜三郎點頭。

不一會兒,侍童捧來銀子,十兩一錠,共十三錠加六千五百錢。

姜三郎與兩個哥哥將銀子銅錢收好,朝周茂拱手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