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女貴不可言

第175章 生財有道

蕭元度喚人備馬,猶豫片刻,又命休屠回內宅替他取了套常服換上。

灰色棉氅下是石青圓領袍,腰系蹀躞帶,再佩一把埋鞘長刀。臨行前想了想,把刀又給放下了。

除了休屠,另叫了兩名府兵,一行人輕裝簡從,打馬揚鞭出了巫雄城。

去的正是姜女昨日去過的城西十里外的馬欄村。

馬欄村坐落在山腳下,周圍群山環繞,作為曾經圈放養馬的地方,雖稱不上沃土良田,至少水草豐腴。

按說這里的百姓過得應該安逸才是,事實卻并不如所想。

一進村,入目全是低矮老舊的房屋。有些屋舍的門虛掩著,偶有說話聲和炊煙飄出,本該是煙火氣十足的景象,卻莫名有些死氣沉沉。

村道上偶有人經過,看了他們這些外來客也木無表情,既無好奇,也不打探。

隨便找了幾人打聽,問村里是否發生了什么事,要么擺手不答,要么匆匆就走,反應著實有些古怪。

直到一位擔糞的枯瘦老丈經過,休屠正要問話,一陣惡臭傳來,他趕緊掩鼻。

回頭看了眼站在路邊的公子,就見公子蹙了蹙眉,上前問那老丈:“老丈,這是做何去?”

老丈顫顫巍巍將擔子放下,老眼瞇縫半天也沒認出是誰,最初以為是鄉鄰,聽口音又似是外地的。

噢了一聲,道:“給菜圃上糞。”說罷擔著擔子繼續晃悠悠往前。

蕭元度猶豫片刻,跟上。見老丈擔得吃力,示意休屠將擔子接過。

老丈還以為他要搶糞,“求你們高抬貴手,沒了這些,菜不肯長,吃食又要不夠——”

休屠熏得頭暈,閉著氣道:“老丈別怕,不搶你的,你指個方向,我給你擔過去。”

老丈起初不敢相信,等確認他所言不虛,這才高興起來,嘴里連夸他們是好人,“有勞。順著小道一直往前,左邊那塊地頭就是。”

休屠怕熏著公子,加快腳步。

老丈到底有些不放心,奈何腿腳跟不上,漸漸落后。

蕭元度負手走在他旁邊,舉目望著四周農田,嘴里隨口問道:“老丈今年貴庚?”

老丈舉手遮著眼,一徑盯著休屠,生怕他把自家糞擔跑了。

蕭元度連問三遍才聽見,想了想,不很肯定道:“有七十了。”

蕭元度點了點頭:“老丈高壽。”

七十古來稀,這老丈壽數雖高,命卻不好,發脫齒搖,走路都顫顫巍巍,還要干這等雜活。

“老丈膝下就無兒孫?施肥弄地之事怎不讓他們來做。”

“兒子是有,早些年病死了,留下兩個孫兒,都在外頭呢。”

說話間到了那塊菜圃,周圍插著籬笆,休屠打開柴門擔糞進去,聽了老丈的話就道:“你這兩個孫兒也太不像話,竟無一人在跟前盡孝。”

老丈連忙擺手:“他倆孝著哩!上月初還來家看我。家里就這點田,我一人尚能應付,他倆年輕力壯,出去賣力氣才能賺錢。”

說到這,老丈吁嘆一聲,“都是錢鬧的,若有錢,我那倆孫兒何至離家。也該成家了。”

蕭元度挑眉:“以老丈的年紀,令孫想來也不小了,既是年輕力壯,隨便做些什么營生,也不至娶親的錢也湊不起。”

“就是!”休屠附和,“該不會是瞞著你在外頭胡混。”

“外客有所不知,我那兩個孫兒最是勤快肯干的,可再勤快也禁不住——”

老丈欲言又止,似乎有什么難言之隱。

不想多說,又不欲別人輕看自家孫兒,“總之老朽的孫兒在外面做的是正經事,他們絕非懶漢。”

蕭元度與休屠對視一眼,而后搖頭:“我竟不信。老丈,你指定是被那兩個孫子給騙了,瞧你這把年紀,一身破衣爛衫,他倆但凡有些良心,會不讓你安度晚年?”

“你這外客怎胡亂揣度!”老丈見蕭元度人高馬大,不敢對他使怒,走到糞桶前從休屠手里奪過糞瓢,“老朽不需你幫了,你們走!”

蕭元度嘖了一聲,抱臂,“你這老丈,怎不識好人心?我這是替你鳴不平,且告知我你那兩個孫兒在何處謀事,我好替你揪他們回來,必要他們在你跟前磕頭認錯。”

老丈又急又氣,“我的孫兒有良心!沒胡混!他們一直很正干,只是再正干也填不滿縣令那張血盆大口!這才被迫離家謀生。”

“誰?”休屠愣住,看了眼公子,忙道,“老丈,飯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說,你家窮,干縣令甚么事?!”

老丈正處于一種憤懣的情緒中,也忘了顧忌。大抵也是憋得久了,終于有了個出口,瓢一扔,坐在地頭上,與他們倒起了苦水。

“要說本也怪不了現在這位縣令,都是前頭那個,太過禍害——”

前任巫雄令吳友德,祖上數輩經商,他雖入了仕,多少承了些家傳,為政無方,卻頗有些生財之道。

上任之初,為了展現自己親和仁善的一面,吳友德帶著一眾縣吏輾轉四處體察民情,聲勢浩大。

每到一處,詢問農事、關切孤老,鄉長里吏奉上的財物一概拒收。百姓都以為他是實打實的清廉愛民之官,一時間到處都是頌揚他的聲音。

這日,吳友德來了馬欄村。

當時的馬欄村還是方圓十里最富庶的一個村子。

正值豐收時節,吳友德見眼前麥浪翻滾,甚感欣慰,特地叫來里吏詳細詢問起鄉里風致并農忙諸事。

里吏誠惶誠恐、無有不答,半點也不敢遮掩。

吳友德對他的回答還算滿意,突然又冒出一句:“村里的雞蛋是如何賣的?”

里吏呆愣須臾:“回上官,一錢三枚。”

吳友德即刻吩咐隨從取來一萬錢交給里吏,要跟他買三萬枚雞蛋。

里吏還以為縣令此舉是為了照顧馬欄村的鄉親,高興上了天,忙就去張羅買蛋。

馬欄村共有百十余戶人家,雞這種東西家家都養,雞蛋自然家家都有。盡管如此,三萬枚蛋也是個大數,里吏心里盤算著,若實在湊不齊,就去鄰村買。

吳友德卻道不急,“你先告訴我一家能買來多少。”

里吏本著有惠共享造福鄉親的心,報了個數。

吳友德讓隨從記下,道:“這蛋我眼下不急著要,且放在你們這,等長大成雞后,我再譴人來取。”

還切切叮囑要好生照料那些尚未出世的雞。

而后指了指隨從手里的賬冊,“一家該有多少都是有數的,我一只都不會多要,但我這人最不愛做賠本買賣,是以一只也不能少。”

里吏直接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