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農妃

第二六四章 道之以政

第二六四章道之以政

第二六四章道之以政

題目:

一、中國古訓云:“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把父母撫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在古代,孝有多重含義:“父母在,不遠游”;“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已”;“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立身揚名,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為了推行孝道,儒家經典里編有《孝經》,更有通俗讀物《二十四孝》在民間廣為流傳。孝的文化在中國社會影響深遠。

你如何評價傳統孝道在現代社會里如何繼承“孝”這一傳統美德提倡孝道的現實意義何在(參見教材第3336頁)

二、面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混亂,孔子、墨子都主張用“愛”這個藥方來療救。但是,他們兩人的愛是不一樣的。孔子的愛是仁愛,墨子的愛是兼愛。

“仁愛”就是從親情出發,從身邊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具體說就是,先愛自己人,后愛別的人;先愛父母子女,后愛父老鄉親;先愛華夏族人,后愛少數民族人。用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話說就是波紋差異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像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即每個中國人根據與自己血緣關系的遠近、或有無血緣關系,來確定與別人關系親密程度的遠近,這是愛有差等。而墨子的“兼愛”,則是不分親疏、貴賤、等級、差別,一視同仁的愛。無論父母子女、國君國人、貴族平民,華夏夷狄,統統一樣地愛。墨子的兼愛是一種類似基督教的博愛,但卻被孟子斥責為“無父無君”。

試比較“仁愛”與“兼愛”(參看易中天《先秦諸子白家爭鳴》)

三、除個別儒家(如荀子)之外,大多數儒者都主張人性是善的,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論最有代表性。而法家尤其是韓非子不贊成性善論,對人性的趨利避害多有論述。

儒家從人性善出發,重道德而不重法律,主張以德治天下;法家則從人性趨利避害出發,重法律而不重道德,主張以法治天下。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刑治和法治的結果,是人們“不敢作惡”。禮治和德治的結果,則是“不想作惡”。哪個更好

試比較儒家、法家的治國主張。

四、有人說:中國古典建筑是木結構,西方則是石結構;中國建筑是群體的,西方則是單體的;中國建筑是與自然和諧的,中國人住的是院子,西方人住得則是房子……

結合具體建筑談談中西方建筑差異以及成因

五、在中國古代文人心目中,茶絕非僅僅是一種飲料,其人文底蘊亦遠遠超出飲食文化的范疇。在他們看來,品茗,體現著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審美情趣。茶使人蕩心滌肺,洗脫凡塵,體現了一種樸素、恬淡,清廉的精神和人格追求。老子說:“清凈為天下正。”茶所具有的“清”的特點,與中國哲學思想正好吻合。

請結合古今文人品茶啜茗的經歷,談談茶所象征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