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時歸

第九十九章:釣魚

景帝少而聰敏,這種聰敏并非指他在學識上有多么的過人,而是說他善于隱忍,曉得利用。

譬如他本因生母位份低下,于是就極盡可能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使諸皇子不以他為威脅。

再譬如即便面對著諸位皇子、乃至于奴才們的百般欺凌,但景帝也依然不曾吭過一聲,這并不代表著他當真就任人欺凌,而是他懂得借勢。

當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與諸位皇子相抗衡的時候,景帝很聰慧的選擇了借助大長公主的權利,以大長公主為庇佑。

爾后堂而皇之的拜了鎮國公為師。

自這之后,便很少有皇子再為難他了,甚至于完全相反,因為景帝當時勢單力薄,即便是得了鎮國公與大長公主為依仗,也不會對那些有志于皇位的兄弟們造成什么威脅,甚至他們很樂于與景帝交好,以此為媒介獲得大長公主的支持。

景帝當時就在各方勢力中左右逢源,當兩方因積年累月的不斷斗爭而耗費力量的同時,景帝則是在積蓄力量,并以他們雙方的名義招兵買馬。

在這之前,鎮國公府是打算對奪嫡之爭袖手旁觀的,但因為景帝——景帝在拜鎮國公為師的時候,自來乖巧聽話,極得他們的喜歡。

但無論是大長公主,亦或是鎮國公,都未曾想到過,其實景帝是頭披著皮的羊。

他這么多年處心積慮、韜光養晦,待他們仿若親父一般,為的不過就是讓他們支持他,然后在得到他想要的至尊之位的時候,再一腳將他們給踢開。

景帝不擇手段的離間了鎮國公與鎮北侯,他先是提攜鎮北侯,然后又利用鎮北侯在大軍班師回朝的時候殘忍的除去了鎮國公。

在這之后,鎮國公府就每況愈下,徒有這么一個可以世襲的國公爵位罷了,倘若不是還有大長公主的話,怕是就要淪落為二等氏族。

但誠如大長公主所說,歸根究底,景帝還是手下留情了,起碼他沒有對鎮國公府趕盡殺絕。

“景帝最似吾兄。”大長公主如是說,“當年皇兄他抬舉諸位皇子,唯獨冷落景帝,令許多人都不將當時的景帝給當成一回事,但其實他最終期望的繼承人就是景帝,他之所以寵愛其余的皇子,不過是將那些皇子當做魚餌,來釣魚罷了。”

蘇如錦聽了大長公主說了這許多過往,一時也聽得入神,依大長公主所說,今上如先帝一般,著實是個心思深沉、手段狠辣的人。

聯想到自己的身上,即是今上心思深沉,令人捉摸不透,那么他這么多年獨寵月貴妃、獨寵三皇子,許就是在做戲罷了。

亦或是今上利用三皇子來釣魚?

這樣一想,倒是很能重合起來,譬如三皇子雖只是皇子,而非太子,但他有著最得寵的母妃,有著皇帝的喜愛,皇帝亦是很用心的栽培這個兒子,并引得底下臣子蠢蠢欲動。

譬如她的父親鎮北侯就主動的向三皇子給遞出了橄欖枝。

所以三皇子是魚餌,諸如鎮北侯這些臣子卻是魚兒了?

那么她呢?

蘇如錦仔細回想,許是自己被當成了炮灰?

既三皇子只是魚餌,那么她身為三皇子未來的妻子,便只能是炮灰了。

倘若她不想這么做,便唯有二計。

其一便是,幫襯著三皇子走到那最高位,但是可能嗎?需知三皇子的對手其實并非是太子殿下,而是景帝啊!

即便是她有這么個能力,能說服本家并外祖家幫襯三皇子,可她憑什么要幫三皇子,最后成全月婕妤和懷柔公主坐享其成?

需知她上一世的悲慘人生,可是由懷柔公主一力促成。

那么其二便是,做皇帝的一把刀,幫著皇帝盡快的利用三皇子將魚兒給釣出來,但又用什么做自己的籌碼以保證不會事后被景帝所清算呢?

大長公主見她沉思良久,明白蘇如錦應是想通了其中的關鍵,便也不多言了。

沒過一會兒,便到了城北的鎮國公府上。

鎮國公府是個十進十出大院子,是將原來的鎮國公府和大長公主府合并而成,通往大長公主的庭院便是正門往進直走的最里面,因大長公主喜靜,距離大長公主最近的兩個庭院里都沒有住人。

這一回是早早的聽聞大長公主會帶著蘇如錦回來,是以各房里的人都齊聚一堂,等著瞧瞧這位外家小姐的真容呢。

屬于老鎮國公的那一支兄弟們都已經分了出去,其余的自然是老鎮國公與大長公主的諸位兒子們。

老鎮國公與大長公主共生三子,其中長子承襲爵位,便是如今的鎮國公,國公夫人便是大云氏的手帕交——魏如意。

魏氏是個極精明大氣的女人,坐鎮國公夫人這十幾年都極得上上下下的滿意,共為鎮國公生下了三子二女,大房唯有一個妾室,是柳姨娘,其中柳姨娘還是當年魏氏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魏氏強為鎮國公所納的,再到后來,鎮國公就再也不肯納妾了。

他與魏氏是年少相識,原便是情深甚篤,要那許多的妾室,沒的晦氣。

柳姨娘為鎮國公只生了一個女兒。

與之完全不同的卻是三房——云三爺是個頗為好女色的人,所娶的妻子也是一位徒有皮相而出身微寒、不識大體的女人陳氏,當年卻是云三爺費盡千辛萬苦,方才說服了大長公主而娶的,不想不過短短半年,云三爺便對陳氏厭煩了,轉而又納了兩房妾室,甚至到后頭還在外面養過女子,陳氏沒少因為這個與云三爺鬧過。

也是因為云三爺好色的緣故,三房的孩子是這府上最多的,云三爺光與陳氏就有一子四女,再與其余的妾室們生有五女三子。

云二爺沒三爺這么荒唐,他只有一位妻子,乃是出身伯府的李氏,云二爺與李氏也是感情甚篤,夫妻二人生有一子二女,其中幼子幼女是同胞所出。

當然,這樣的場合里,那些妾室們是不會出現在大長公主的面前找不自在的,但也烏泱泱的一群人了。

大長公主瞧著就有些頭疼,自老鎮國公沒了之后,大長公主就越發的清心寡欲,每日里吃齋念佛,連帶著都免了各房里人每日過來的請安,也只到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見上他們一面,是以她雖有這么多的孫兒孫女,一些年長的還好,一下年幼的,她都分不清誰是誰,又是哪一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