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魔女從不認輸

第60章 魔法基礎理論

更新時間:2024091204:14愛小說(ixs)開通手機站了,可以登錄m.ixs進行閱讀,效果更好哦!主樓一樓連廊旁。不同的教室,同樣的黑袍阿米莎女士。想象中,院長按照教材脈絡,引經據典,講解魔法理論的事并沒有發生。“接下來先自行閱讀《魔法到底是什么》第一章,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閱讀結束后,向我提問,我會一一解答。”阿米莎女士說完后就老神在的坐在了椅子上,莫蘭甚至看到她舒服地扭了扭屁股。沒有講解,甚至也沒有照本宣科,只是叫她們自己看。第一章內容莫蘭早就看完了,也有幾個疑惑的地方,早已經做了記號批注。看過的她都記住了,也沒有復習的必要。所以這會兒,她索性接著早上看的,繼續往后看了。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很多小女巫都把第一章翻來覆去的看了兩三遍,甚至有忍不住去看后面的了,阿米莎女士才拍了拍手掌:“好了,有什么不懂的,問吧!”別的小女巫還在琢磨問哪個問題的時候,莫蘭手嗖地一下舉了起來。“莫蘭!你說!”阿米莎點了她的名字。莫蘭連書都不用翻,就問:“第一章第二段說的‘魔力的包容度’具體是什么意思?”“天使的天使力、惡魔的惡魔力、女巫的魔法力、人類法師的精神力、自然中游離的元素力……都只是能量不同表現形式,但只有魔力是能量本身,是一切能量的源頭,它擁有任何能量的特性,可以接納任何能量,也可以替代任何能量,擁有魔力就相當于擁有所有能量。這就是魔力的包容度。所有的能量中,只有魔力和魔法力不具有排他性。天使不能使用黑暗魔法,惡魔不能使用圣光魔法,人類法師只能掌握一系或者數系魔法,精靈們只會自然和植物魔法,人魚們只會水系魔法和冰系魔法,就是因為他們擁有的能量本身,包容度不足。”阿米莎說。這次莫蘭懂了:“魔女之所以擁有全系魔法天賦,是不是就是因為魔力具備超強的包容度?”“沒錯。”阿米莎點點頭。“那既然魔力和魔法力都有包容度,都不具有排它性,為什么女巫們的天賦卻有上限呢?”莫蘭又問。“那是因為,魔法力的威能遠不如魔力。包容度只是讓魔法力能施展全系魔法,所以女巫們任何魔法至少都可以入門。但能量的威能才是決定魔法效果最終能到什么程度的因素。女巫也只有某系魔法的魔法力威能比較高。全系魔法威能都超高的只有魔女。女巫魔法力的能量等級排在天使力和惡魔力之下,不是因為包容度不夠,而是因為威能不夠。”“威能和包容度到底哪個更重要?”“威能是要比包容度重要一些的,這和中級魔女也可以被巔峰級女巫爆錘是一個道理。”阿米莎看著莫蘭玩味一笑。“……”莫蘭懷疑阿米莎女士在恐嚇她,不過這也沒有耽誤她提問的熱情。“支配的能量有后天改變的可能嗎?”“有。巔峰以上才有機會。”“什么機會?”“天空之井。”“天空之井里是什么樣的?”“不可說。”……阿米莎女士回答起問題,真的是一點兒都不含糊。莫蘭趁機問了時產生的,有的是她一直有的,還有的是她突然想到的。除了天空之井的問題,阿米莎女士都解答了。問完了所有問題,莫蘭心滿意足的坐下了。“下一個,誰有疑問?”阿米莎問。聽莫蘭和阿米莎女士一個問一個答,遭受了魔法奧秘知識大轟炸的小女巫們一時還沒緩過神來。阿米莎女士問了三遍,才又有人舉手:“院長,到底有多少種不同的能量形態呢?每個種族掌握的能量都是獨一無二的嗎?”“能量形態的數量無法準確計量,每發現一個能運用能量的物種,可能都會發現一種新的能量形態。不過也不是每個種族掌握的能量形態都不同,只能說在瓦倫是這樣。但在瓦倫之外,還有無盡星空,無數異世界,有掌握相同能量形態的種族也說不定。”……阿米莎女士一個個的回答問題,直到解答了所有小女巫的問題才作罷:“確定沒有問題了?”小女巫們紛紛搖頭。“那換我來問了。”阿米莎說:“我問的問題,你們要是答不上來,就留作課外作業。”小女巫們:“!!!∑ノ”這事兒可沒提前說啊!氣氛忽然就緊張起來了。阿米莎女士今天第一次從講臺上走下來:“第一章主要講了魔法和能量的關系以及能量的本質。能量的本質你們都了解的差不多了,那么有誰能告訴我,魔法和能量到底是什么關系?”小女巫們微微松了口氣,這個問題開篇第一句話就講了,她們自信的回答:“魔法是對能量的運用?”“那到底是怎么運用的呢?魔女、女巫、天使、惡魔、龍族、人類運用的魔法是一樣的嗎?不是的話有沒有什么不同?”一個正經魔法都還沒學的小女巫們:“……”就連莫蘭都說不上來。“那么,今天的作業有著落了。請所有小女巫下去后寫一篇《關于不同能量的魔法運用》的論文,不限。需要包括大陸常見種族的魔法運用原理,下周一上午上課時交給我。建議參考《瓦倫大陸》第七冊。下課!”阿米莎女士腳步匆匆,只留下了被作業砸蒙的小女巫們。莫蘭很淡定,哪個學校不布置課外作業呢?女巫學院第二周才開始布置作業她都覺得有些晚了。她把女巫之書里的空白頁取了一張下來,放在了索引和《新手指南》頁之后的第三頁,然后提筆寫下了:“一年級第二周周一。魔法基礎理論課作業:寫一篇《關于不同能量的魔法運用》的論文,不限……截止時間:下周一第一節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