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軍事
第十一卷張弓北望射天狼
長安來的消息,大將軍張培賢上請朝廷,于河洛設洛陽國武監分,而前些日子,已經有人在洛陽建了洛陽書院。
聽到這個消息,趙石暗嘆一聲,張大將軍還是走了這一步,曾幾何時,張大將軍還是他的上官,而今嘛。。。趙石搖了搖頭,心里沒什么得意的地方。
這是正經的陽謀,國武監必然要大行于軍中,有他的推動,會快上一些,就算沒有他的推動,將來國武監出身的將領們也會想到這一層。
而今由大將軍張培賢提出來,于他來說,好壞參半,大將軍張培賢回鎮河洛,自然不是去河洛養老的。
眼瞅著北邊捷報頻傳,自然會不甘寂寞,想將朝廷的目光從北邊重新拉回到中原去,請設洛陽國武監分也只是第一步罷了,后面必定還有些手段。
這與他既定的先征西夏,再圖中原的策略相悖。
不過大將爭功,也沒什么好說的,張培賢坐鎮河洛,若不想建功立業,也不配再稱什么大將軍。
所以只能拖著他,像如今金人的上黨,早已義軍蜂起,烽火遍地,但趙石左思右想,還是讓杜山虎坐鎮河中,冷眼旁觀,并沒有一舉而靖北地戰事之全功,說起來,金人連西京大同都丟了,秦軍回軍之際,上黨又算得了什么?
但只要想到上黨一下,便可與大將軍張培賢成犄角之勢,對后周也就有了戰略上的優勢。而大將軍張培賢也一定按捺不住,請令征伐后周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但對于中原戰事。趙石是不太看好的,那里就是一個泥潭,一旦陷進去,想要抽身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雖說征伐中原是早晚的事情,但不是現在,上一次東征,河中諸地一戰而下,而大將軍張培賢所率主力。雖說連戰連捷,但只一個孟珙,就先潰王佩,再守洛陽,讓大軍頓兵洛陽城下,無功而返。
中原戰事,與北地戰局真的不一樣。東征之時,多少后周將領前赴后繼,不懼生死,兵力戰力雖然不濟,但那股精氣神兒是北地戰事很少會見到的,一場場慘烈至極的戰事下來。每一次都會讓秦軍付出很大的傷亡和精力。
即便秦軍已有河洛,但你再看這些年,河洛消停過嗎,沒有,再觀河中。河東諸地,百姓民心所向。真的不用再說什么了。
若他生于這個時代,長于這個時代,也就罷了,中原自古以來,便是漢人魂牽夢縈的所在,只有占據了中原,才可謂之天下一統。
但他到底是個外來人,對中原并無什么特殊的感覺,所以只是覺著,一統中原的戰事不是那么好打的,不如先在周遭布局,先得蜀中,再對茍延殘喘,位于大秦側后的西夏動手,于草原上,也可將蒙古人牽制在草原東北,與金人互相征伐,使其無力西窺,壯大自己。
蒙古人這樣的草原部族,若沒有草原大部融合于其內,就算得了金國大片領土,也不會如另一個時空那般可怕,因為他的核心處,少了許多重要的組成部分,只如今的蒙古諸部,即便成吉思汗野心勃勃,最終也不過是割據一方的實力罷了。
這般一來,大秦才可專注于中原戰局,不懼大秦無暇旁顧之時,北方又有強鄰崛起。
所以在他的算計之內,張培賢這里在兩三年內,是動彈不得的,有他壓著,張培賢想動也不敢動。
國武監洛陽分,名字都是他想的。。。就算張大將軍可能有所察覺,也不是走了這一步下來,朝廷那里會不同意嗎,不會,國武監于大秦軍旅,確為有益,而張大將軍請設國武監,與趙大將軍請設河東國武監是完完全全的兩碼事。
想來朝廷許多人不會拒絕這個消弱趙大將軍于軍中的威望的好機會的。
至于洛陽國武監能辦成什么個樣子,趙石并不太過在意,這個分一旦設下,也就是說,國武監已經走出了天子腳下,與國子監無異,之后看的,還是國武監出身的將領們把握分寸的能力了。
其實,景帝時對國武監的忌憚,讓皇帝大臣們都昏了頭,將國武監牢牢限制在京師長安,天子腳下,這本身就是一件極為可笑的事情。
若是在其他各處加設國武監分,他趙石還真的能一手遮天不成?
但那近十年的功夫,卻讓國武監在壯大之余,很好的抱成了一個團兒,國武監出來的將領,清一色都有同窗之誼,更多數都以趙大將軍的門生自居,漸漸的,他麾下的國武監將領也就占了多半。
因為其他人不敢用,不愿用,不能用,如此在景興一朝,國武監壯大的雖慢,也屢有磕絆,卻也不無好處。
而今就算朝廷上有些人納過悶來,知道阻不如疏的道理,照長安國武監的情形,也早已是有些尾大不掉了。
一個堅實的利益集團已經成型,之后不用他趙石發話,自然會有人跳出來維護國武監的利益,想來洛陽國武監那里,一定少不了長安國武監的一份,說不定為長遠計,還要弄出些制約條款來。
之后送到的消息其實也證實了這一,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洛陽國武監教習,一多半兒都出自長安國武監,而洛陽國武監生員,必定要到長安國武監造冊,并在長安國武監呆上半載,才可轉到洛陽國武監繼續進學,而洛陽國武監的山長,也必為長安國武監出身之人擔任,如此一來,洛陽國武監其實真的名副其實,就是個分罷了。
想要分離開來,可不容易的很呢。
當然這都是之后的事情了,趙石得到消息之后,也是微微一笑,心道了一聲,果然不出所料,也就完了。
張大將軍蠢蠢欲動,但金人議和,后周議和,加上趙石的牽制,一兩年內,是別再想動彈地方了,張大將軍或許會郁悶,但趙石大勢已成,這個時候他的地位是無可動搖的,張大將軍的郁悶也總歸就是郁悶罷了,可以施展的手段并不算多。
而趙石也不介意安撫一下張大將軍,隨后修書一封于張大將軍,字里行間,不吝贊美之辭,并暗示其,將來征伐后周,兵權定必交到他的手上,張大將軍之心,遂安。
之后老實的跟地方官吏配合著,籠絡河洛民心不提。。。
大秦成武三年二月,這大半個月,趙石都埋首于案牘之間,各處送來的公函,也都能得到宣撫使大人的回復。
這多半個月,趙石可謂是殫精竭慮,將地方上的政務過了一遍,等到二月下旬,朝廷諭令也下來了,任大同府知府為河東宣慰使,兼大同府知府,還是在大將軍趙石之下,但在政事上,卻可總理河東政務了。
于是趙石總算是暈頭漲腦的從案牘之間脫身了開來,一股腦的將政務交給了大同府知府這個準親家,隨即,目光火熱的專注到了大軍的身上
在很短的時日里,將大軍上下領兵將領們叫到宣撫使府邸,一一叮囑吩咐。
之后便下令,由張鋒聚率兵駐守大同,張鈺副之,自己則率木華黎,王勝保等騎軍將領,以江善為參軍,李之問為行軍書記,起兵北上,隨行的,自然還有不顏昔班以及他從草原帶回來的那些韃靼人首領們。
其實趙石所率人馬并不算多,也只一萬五千人馬,加上在草原留下的一萬騎軍,總共也就兩萬五千人馬。
但這些清一色的都是大秦騎軍所部,若非吐蕃相距遙遙,西北離著也是不近,趙石麾下的騎軍兵馬會更多,即便如此,兩萬五千騎軍精銳,也是一支足以縱橫草原的力量了。
而在另一個時空當中,那位成吉思汗與金人大部交戰的時候,所率騎兵也不過才兩萬多人罷了,卻創造了擊破三十多萬大軍的輝煌戰果。
在數字上看,幾乎是不可思議,但只要戰術得當,面對老朽而衰弱的帝國,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不然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樣近乎于可笑的話又是如何傳出來的呢。
馬蹄隆隆,浩浩蕩蕩的秦軍騎軍開拔北上,而在開拔之前,趙石便下了第一個軍令,令不顏昔班率人北去,將自己部眾中的老弱婦孺陸續南遷,他們是要打仗去的,老弱婦孺的口糧,都要省下來,給大軍所用。
秦軍所帶的糧草并不多,而經過一個冬天,想來在云中草原駐扎的那些人,已經將牛羊也吃的差不多了。
在草原上,為了獲得充足的補給,大軍只能不停的向前,沒有什么后勤補給,來自大秦的騎兵,將像草原人一樣,作戰,休息,在草原上游蕩,兩萬五千大秦鐵騎,好像注定要在北方草原上,掀起一場腥風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