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毓秀

第四百五十章 時過境遷

在御書房與岑風議完事之后,周帝的心情很是復雜繁亂,本想回承華殿小息片刻,可龍駕剛出御書房,他卻突然心生一念想要四處走走,于是便吩咐身旁的宦官改了道。全文字閱讀

對于這場謠言風波,他一心惦記于皇家的聲譽和自己這個帝王的千古名聲,一時間被痛恨造謠者的怒意蒙蔽了雙眼,沒有像岑風那樣思慮周全,思考長遠。

況且除此之外,在周帝從不袒露的內心深處,也同樣相信“無風不起浪”這句話。

即使在心里一再勸慰自己太子的身世絕無可疑,這憑空造謠的一切都是無稽之談。

可每當他獨自一人靜下心時,那些關于此事,有意被他所藏起的疑慮,卻總會像一根根細長的針,密密麻麻地扎在他的心頭。

雖然并無什么特別強烈的感覺,卻讓人無法忽視。

加上岑風方才又將謠言一事與南楚扯上關系,更是讓周帝震驚之余,感到了一陣深深的焦慮。雖然因為官銀舊案一事對太子大失所望,但他既然還身在這個萬眾矚目的儲位之上,那就是大周江山未來的繼承人。

可常言道,有些話一旦說的人多了,假的也就成了真的。

如果這場謠言愈演愈烈,太子的身世就會遭到萬民質疑,使他們難以信服。即使將來繼承大統,也會受人非議,留人話柄,甚至還會惹得后世詬病。

反之,就算周帝最后真的下定決心廢除太子,可一旦儲位動搖,必然會使得朝局動蕩,國本受挫,對整個大周江山而言都是一個禍端。

且這樣一來,那些早就對大周虎視眈眈的各路權力都會聞風而動,意圖趁虛而入。

而這其中最該防范的,就是表面上和善友好,百依百順,實則早就野心勃勃的南楚。

這也是為何,周帝卻還是沒有力排眾議,不去理會趙信之所求,堅決廢除太子的原因。

如果真如岑風所言,是那批楚人在背后謀劃了這一切,正說明他們已經開始不安現狀,蠢蠢欲動。

這場流言之風恐怕只是一個小小的開始,往后可能還有近一步行動。

倘若不能及時控制謠言,壓制住這股暗流,在趁其尚未演變成滔天巨浪時斬斷后路,對大周而言必然會是個巨大的威脅。

因此,此時的周帝不再像之前那樣懷著一腔怒火,執著于于去尋找和嚴懲造謠者。

他很快就意識到,想要讓這場謠言最快煙消云散,讓眾人以信服的辦法,就是證明他和太子的血親關系。

只有見招拆招,讓敵人出師不利,無功而返,他才能留出更多的時間去部署下一步。

“陛下,咱們還是不要往前面走了吧?”

正當周帝緩步向前,面色肅然地陷入一番沉思之時,耳邊卻突然響起了貼身宦官伍良的聲音。“嗯?怎么了?”

周帝聞言微微一愣,從紛繁的思緒中回過神來,抬頭望了一眼前方寬闊幽長,空無一人的甬道,停下了有些疲憊的腳步。

凝視片刻,只見他神情感慨地收緊眉宇,眼中蒸騰起一片朦朧的氤氳,掩蓋住了即將溢出眼眶的傷感之色。

繼而用一種滄桑的語氣道出一句:“這前面,是蘭妃的紫宸宮吧?”

“回陛下,正是。”

伍良神情有些不自然地應了一聲,很是在意地側目看了一眼周帝臉上此刻的表情,生怕勾起那段痛心疾首的過往,惹得自己的主子再度為之感傷。

蘭妃程氏和尚在幼年的安王高瑜當初在紫宸宮死得那樣蹊蹺可怖,著實是一道晴天霹靂,讓周帝痛徹心扉之余,更是一連數日都夜不能寐,后來甚至還大病了一場。

加之真兇至今逍遙法外,真相成謎,即使已經過去二十載的光,可這件事卻依舊是他心

就像是一根鋒利的倒刺,再也無法輕易從心頭拔出。

所有關于蘭妃的一切,在這宮中人人也皆是避而不談,三緘其口

當然,這其中除了畏懼周帝

也是出于對未知事物的敬畏與恐懼。

“一轉眼,那件事都已經過去快二十年了,朕也老了。”

周帝容色凝重地深吸了一口氣,望著不遠處紫宸宮翹立的飛檐,眸色突然變得無比深重。

“朕也很久沒有來這里了,去前面走走吧。”

“陛下......”

“走吧。”

周帝沒有去在意伍良滿目的為難和擔憂,率先邁開步子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