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非常生物見聞錄

第三百八十四章:千年王八萬年龜(4)

第三百八十四章千年王八萬年龜(4)第三百八十四章千年王八萬年龜(4)(1/2)

消息傳回京城,整個京城可謂是一片嘩然,不少官員勛貴的家屬在痛哭流涕的同時,還沒忘了趕緊派人收拾金銀細軟準備南逃,生怕晚了被蠻夷俘虜。

或者直接被殺,死無葬生之地。

畢竟泰康帝帶走了京城,乃至于京城附近的所有兵力,如今京城幾乎相當于不設防,而且北蠻軍隊距離京城也不算遠,快馬加鞭十幾天就能攻打過來。

即便想從其他地方調兵守衛。

那也來不及。

為了保命,想跑實在再正常不過。

不僅那些已經戰死沙場的官員勛貴想南逃,沒上戰場的那些官員勛貴大部分也想逃,畢竟他們可不想死,就連兒子被俘的孫太后,在想救回兒子同時。

也在考慮南逃,或者說南遷的事。

一旦他們南遷成功,未來如何是真不好說,說不定又是一個南北分治,從此偏居一隅,大一統的格局徹底崩壞。

好在監國的襄王堅持要抵御到底。

在眾大臣議論紛紛,爭吵要不要南遷之際,直接沖進太廟當中捧出太祖太宗的牌位以及祖訓,強硬表示不許再言南遷之事,他寧愿殉國,也不許南遷。

再有敢言者,當以祖訓治罪。

族滅……

有了監國親王的全力支持,一些反對南遷的肱骨大臣總算有了斗志,紛紛贊同,并開始出謀劃策,想守衛京城。

再加上考慮到監國親王直接調兵遣將,稍微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以及國不可一日無君,泰康帝只有一個兒子,那個兒子年紀又太小,國家如此危急存亡時刻,當然還是得堅持國賴長君之策。

最重要的是,如今滿朝文武大量職位空缺,如果他們能夠堅定不移的守衛京城成功,并且推襄王上位的話,那絕對是妥妥的從龍之功,可以說是風險與機遇并存,不趁著現在這機會上位,立功并占據更高的位置,以后可就難了。

畢竟這很可能是挽天傾之大功。

所以剩余的百官勛貴們仔細協商一番之后,便紛紛開始推舉襄王登基,特別是在被俘的泰康帝叩門要求一些城池的守衛者開門,放他以及北蠻軍隊入關的消息傳來后,百官勛貴乃至于京城百姓,對泰康帝的厭惡更是達到了高峰。

甚至已經有官員要求廢帝了。

就連宗室對此也是頗為不滿。

有些剛烈的,更是跑到太廟哭訴。

如此壓力之下,一直不同意襄王登基,反倒想讓自己的孫子登基,自己攝政的孫太后,出于擔心再這樣下去,就不是遙尊她兒子為太上皇,而是百官勛貴聯合宗室,直接把她兒子廢了,因此最終只能捏著鼻子同意,讓襄王登基。

但依舊要求立她孫子為太子。

雙方可謂各讓一步,然后整個登基大典也是十分的簡單,只花了一天時間便迅速搞定,緊接著就是一邊清掃所有王振余孽,一邊商量具體該如何應戰?

新登基的景安帝自知能力不夠,所以便全面放權給那些值得信任的官員。

京城保衛戰,正式拉開序幕。

過程發生了很多事,也誕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又以當時兵部尚書于少保最為突出,堪稱整個京城守衛戰的靈魂核心人物,挽天傾的那只手。

最終結果當然是成功了,不但保住了京城,還一路反擊將北蠻打退出關。

雙方談和后,已經成為太上皇的泰康帝,被北蠻直接送了回來,畢竟一個太上皇的價值是真不大,與其留著還得給飯吃,避免他死了,雙方再次開戰。

還不如送回去。

說不定能讓這個太上皇與景安帝之間再起爭斗,多多消耗旻國的國力呢!

其實按照很多大臣勛貴的想法,那就不應該把太上皇接回來,或者即便接回來,路上也可以給太上皇安排一點意外之類,讓他去死好了。但奈何景安帝始終念及兄弟之情,沒有十分明確的要殺太上皇,再加上還有太后一黨,以及衷心于太上皇的部分官員們拼命保護。

最終太上皇還是安全的回來。

安置于在北宮當中。

被孫太后死死護著。

第三百八十四章千年王八萬年龜(4)第三百八十四章千年王八萬年龜(4)(2/2)

剛剛登基沒多久,皇后連鳳印都沒拿到手的景安帝,后宮中的勢力遠不如孫太后,再加上他也確實沒有殺泰康帝的想法,所以最后只是在大臣勛貴們的建議下,禁止太上皇泰康帝聯絡官員。

相當于將其軟禁在后宮當中,不允許與外臣聯絡,但實際也沒啥用,他媽孫太后能跟外臣聯絡啊,無非就是聯絡過程需要通過孫太后做一個中轉罷了。

只不過因為此時滿朝文武勛貴,乃至于滿城百姓都很厭惡太上皇泰康帝。

反倒視景安帝為明君圣主。

是大旻朝的中興之君。

所以孫太后和泰康帝母子兩個,并沒敢作什么妖,只能老老實實的呆著。

至于曲潔關心的重點,宛渠侯。

自然是與這件事關系密切。

現任宛渠侯劉太羽的父親劉鈺,便是死在了泰康帝被俘的那場戰爭中,父親戰死,連尸體都找不回來的消息傳來后,他的母親因為受不了刺激,大病一場,不到半年就去世,雖然劉太羽因此能夠提前不少年成為宛渠侯,但他顯然不會感激泰康帝,只會對他滿懷恨意。

要不是忠君愛國的思想熏陶,他簡直都要視泰康帝為殺父害母的仇人了。

之后不論是推景安帝上位。

還是揚言廢帝,劉太羽都有參與。

最初泰康帝叩門,請求守將開門放他和北蠻入關的消息剛傳來時,孫太后是要求所有知情者必須保密的,因為她知道這消息傳出去必然民怨四起,知道她兒子這番操作不是個東西,不是人。

更不配為君。

但畢竟是自己親兒子,只能護著。

然后吧,劉太羽以及一些對此不滿的勛貴大臣,都有私底下命人將相關消息傳播出去,不然百姓哪那么快知道!

緊接著的京城守衛戰中,劉太羽更是披麻戴孝,帶著家里的所有私兵和有能力的奴仆下人,參加了那場守衛戰。

并且還殺了不少敵人。

勉強也能算為他父親報了些仇。

不過終究能力不怎么樣,功勞也不是特別的大,所以事后論功行賞時,爵位并沒有得到提升,只是由原來前幾代積攢下來的爵位五代不降,特允許再次續上三代,也就是變成爵位八代不降。

旻朝除了少數幾個世襲罔替的國公侯爺之外,其余爵位主要分兩種,一種是需要降等襲爵,還有一種是一代爵。

一代爵很好理解,就是這個爵位不能傳承下去,人死了,爵位就沒了,很多受封賞的文官基本都是這一類爵位。

宛渠侯屬于降等襲爵的那種。

父親傳給兒子需要降一等襲爵。

但是吧,如果立了功,但是這個功勞又不足以升爵,不足以說把侯爵升成國公,那么就會允許他們多一兩代不降等襲爵,也就是說這一代父親傳兒子。

依舊還是侯爵。

理論上講,如果每一代都能立功。

基本不遜色于世襲罔替的爵位。

不過很少有家族能代代出息,大部分傳著傳著,降等襲爵的爵位就沒了。

宛渠侯家子孫傳承還不錯,前面幾代都有立功,已經攢下了五代不用降等襲爵的榮譽,劉太羽雖然是第五代宛渠侯,但是到他這才傳了四次爵位,所以即便沒有這次功勞,他兒子也能傳承侯爵,到他孫子那一代,才會降為伯爵。

而他這番操作,算是為他孫子

但不管怎么說,他絕對是屬于景安帝這一派系的勛貴,也是支持景安帝的勛貴之一,幾天前景安帝病重,孫太后聯合泰康帝,以及支持泰康帝的部分官員,成功造反,用泰康帝自己的話來講是成功復辟,囚禁了景安帝再次登基。

緊接著當然就是泰康帝清算異己。

被抄家的又何止宛渠侯一家。

連如今的內閣首輔于少保,包括京城守衛戰的絕大多數功臣勛貴,乃至滅殺王振余孽的部分官員,統統被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