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截胡五虎上將

第371章 真正的入蜀

搜索留言:

第371章真正的入蜀第371章真正的入蜀→:八三看書83ks,開局截胡五虎上將!

由荀攸處理這些瑣事,劉璋從來沒有上心過,一切都出于對荀攸的信任!

眼下即將遠行,如果再有士兵愿意追隨,肯定會拖家帶口,劉璋也要做到心中有數才行!

“主公放心,我們的糧草還有將近二十萬石,絕對能支撐到漢中!哪怕是有士兵及其家眷跟隨,一樣沒有問題。”

劉璋點了點頭,沒有再過多追問,荀攸這么信誓旦旦的保證,那肯定是絕無問題。

“好!立刻派人往漢中送信,告訴文和我們即將回歸!對了,東三郡的百姓讓文和即刻遷往南鄭附近,那些世族,豪族不愿意走的,不要勉強,不過不能讓他們私藏民眾!”

“順便再讓文和打探一下蜀郡的情況,陛下的詔書應該早就已經到了。”

“諾!”

不知道為何,劉璋總有種心神不寧的感覺,按理說劉焉不會無視陛下的旨意,不過也難保因為權力而拒絕。

荀攸似乎看穿了劉璋的心思,不由皺著眉頭問道,

“主公,如果劉府君不愿交出州牧之位,那主公作何打算?”

怎么辦?

這個問題劉璋想過許久,可從來都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

就是因為益州牧的問題,他才愿意留在雒陽半年,以幫助董卓的代價換取益州牧之職!

劉璋從本心里講,絕對不愿意和父親劉焉發生正面沖突,這才想盡一切辦法來妥善處理此事。

不過就像荀攸講的那樣,萬一劉焉不遵旨意,不愿意交出益州牧位子,該怎么辦?

如果歷史沒有變故,劉焉會在公元194年去世,也就是四年以后。

四年,曹操平定河北四州才用了八年,劉璋豈能枯坐漢中四年?

一切都是因為變化太快了,劉璋最壞的打算是現在才去漢中,安心發展四年沒什么問題,可漢中郡已經發展了將近四年,四年的經營,漢中雖然沒有發展到極限,不過提升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了!

現在漢中郡就是只有一個聲音,那再多等四年,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

“公達,如果我父親真的不愿意放棄手中的權利,除了兵戎相見以外,我們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

劉璋沒有回答,反而把問題又拋給了荀攸,他也想聽聽荀攸的意見。

荀攸也沒有想到劉璋會這么問,不過還是努力思索起來。

“主公,你還記得嗎?曾經靈帝在的時候,我和文和說過,陛下需要的是孤臣,敢于直面所有人的孤臣!現在靈帝已經不在了,不代表孤臣已經沒有用處了!相反,想要復興漢室,恐怕還需要做一個孤于世間常理的人!”

“主公熟讀春秋,自然知道春秋的諸侯都怎么稱呼自己吧?”

劉璋渾身一顫,這句話對他的觸動太大了!

孤。。。寡人。。。

也許能走到那一步的,注定需要舍棄一些什么吧。

“公達,我寧可背上不孝之名,也絕對不會優柔寡斷!”

劉璋在這個時刻,終于下定了決心,哪怕是背上不孝的罵名也在所不惜,益州,他一定要盡快掌握在手中!

荀攸緩緩松了口氣,身為謀士,他本不該說這些大逆不道的話!如今只是旁敲側擊的提醒劉璋,他就能幡然醒悟,這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主公,也不用如此悲觀,也許劉府君根本無心權力,還想著早些交給主公也好頤養天年了!”

“希望如此吧。。。”

對于劉焉能輕易放下權力,劉璋根本就沒抱這種希望,相反,他更覺得劉焉不會輕易放下!

歷史上劉焉有諸多僭越行為,這都說明了他內心深處的野望!

好在有董卓任命的詔書作為大義,如果最后真的發展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劉璋只要不傷害劉焉的性命,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非議。

經過一天的時間,部隊人員去向已經基本確定,最后決定和劉璋前往漢中的士兵竟然有一萬一千多人!這大大出乎了劉璋的預料!

這樣四萬大軍,劉璋帶走兩萬六千多,剩下一萬三千多不愿意離開司隸的,直接全部丟給了董卓。

董卓自然是大喜過望,他現在最缺的就是兵源問題,原以為劉璋最多給他留下幾千人,沒想到實際比預期多了一倍有余!

在董卓十分不舍的相送下,劉璋帶領部曲離開虎牢關,往雒陽方向而去。

士兵如此忠心的跟隨劉璋,劉璋肯定也要投桃報李!他已經下了命令,等到了雒陽之后,準許士兵有兩天的時間回家收拾行裝,隨后與大軍一同前往漢中。

跟隨劉璋遠走漢中的這些士兵大多都是貧苦階層,在雒陽城外有間茅草屋在這些士兵中已經是上層了,其他人實在沒什么家資。

稍微條件好一些的,或者在雒陽城有落腳處的士兵,也絕對舍不得這些資產。

基于這些情況,劉璋覺得兩天的時間絕對是沒有問題的,畢竟不涉及到販賣家中資產的事。

一切都非常順利,兩天后,全員歸隊,沒有一人私自逃離。不過劉璋的大軍也變得混亂起來,士兵拖家帶口,老弱病殘什么情況都存在,整個大軍根本不像朝廷精銳部隊,劉璋甚至自嘲這是黃巾軍的配置!

攜帶士兵的家眷以后,不僅部隊變得雜亂不堪,行軍速度也大大減弱。

劉璋只能安排武鋒營的士兵分成兩部,由趙云和太史慈分別帶領五千人巡邏境界。

雒陽距離漢中非常遙遠,大約有一千五六百里!

可劉璋部隊的行軍速度每日最多五十里,這還需要走幾日歇息一日!

按照這個速度,想要抵達漢中,至少需要一個多月!

在這期間,張遼曾經建議由他和高順帶領漢興營與陷陣營的將士們,連同新加入的士兵共同護送這些家眷前往漢中,劉璋自己則帶著武鋒營先行一步,可盡快抵達漢中。

劉璋左思右想,最后還是拒絕了這個提議,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發生變故。

張遼和高順應對突發變故應該沒什么問題,不過一旦遭遇襲擊,難免會讓士兵造成恐慌。畢竟新加入的一萬多人只認劉璋,還不認別人。

這些士兵和家眷加在一起足有三萬余人,對于漢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劉璋實在不想白白折損這些人口。

至于到達漢中的時間,最多相差一個月!一個月,也許賈詡還在忙于遷徙東三郡的人口!

權衡利弊之下,劉璋還是決定跟隨大部隊前行,力求最穩的抵達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