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

第一百二十章 蘭芳二式線膛槍

有了趙亞伯帶來的關鍵技術以及蘭芳工業部的全力配合,卡隆炮的仿制早在蘭芳元年年底就成功了。

但是趙亞伯對此并不滿意,他認為這種仿制的卡隆炮并不能實現他“炸碎卡隆公司”的愿望,所以要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卡隆炮的威力。

原版的卡隆炮的設計底層思路就是通過降低射程來增加近距離的發射威力,這種大口短管火炮雖然在射程上只有六七百米,但是其威力卻在海戰層面大放異彩,一發葡萄彈打出去,能瞬間癱瘓敵艦的整個甲板。

口徑大,裝彈多,火藥量也大,因此在有效射程內,一旦打中目標,卡隆炮的威力會比其他加農炮要強得多。

而趙亞伯的思路是靠著蘭芳共和國不計成本的軍工資源投入,用最強的鍛造技術和最好的原料生產威力更大的卡隆炮。

具體的思路是三個,一個是增加口徑,一個是增長炮管長度與厚度。

前兩個略顯普通,正常技術人員也能想到,但是這無非就是堆料、增加成本以造出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火力更強的升級版卡隆炮。

趙亞伯提出的第三個改進方向就是拉膛線。

他認為,由于炮膛內有了膛線,火炮可以發射旋轉的炮彈,使得射程、準確率大幅提升。

而且使用線膛炮的話,炮彈就不需要設定為圓形,而是可以改為長圓形,既然這樣的話,就能通過增加長度來增加炮彈的重量,而不必用擴大口徑的方式來增加炮彈的重量,如此一來,炮彈的殺傷力也比原先的圓形炮彈要強上很多。

在工業部的軍工會議上,趙亞伯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未來戰場上的主流火炮一定是線膛火炮,就和他一直堅信線膛槍會取代滑膛槍一樣,人們對彈藥精準度的要求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強。

他強烈建議蘭芳工業部把對膛線和在火器中運用膛線這個事情提上日程,且盡快付諸實施。

這個建議由工業部提出之后,上交到大總統辦公室給趙學寧審閱。

經由趙學寧的批準后,工業部得到準許,將線膛火炮的研究生產列上日程。

但是總體來看,還是以滑膛炮為主要生產品。

理由很簡單,因為前裝式的線膛火炮很難保證射擊效率,炮彈和炮身的損毀率也會大大提高,在技術進步之前,目前來看,線膛火炮是很不經濟的一種選擇,難以大規模列裝,只能小批量使用于特定場合。

另外趙學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為炮管尾部總是比底部更加厚實、寬敞,如果要研究線膛跑,那么能否研究炮彈后裝的可能性?

這算是一種比較新的思路,工業部還在研究其可能性。

但是作為蘭芳二式火炮的最大改進點來說,蘭芳量產的制式卡隆炮還是開始了量產列裝,尤其是大批量給海軍裝備。

而在陸地上,主要給城池、要塞地區進行裝備,陸軍方面裝備的卡隆炮數量比較少,因為本身就有了威力不錯的發射葡萄彈的火炮,卡隆炮屬于錦上添花,并不主要。

除此之外,在蘭芳二式步槍的重要改進環節中,作為象征性產品,蘭芳二式線膛槍終于正式進入了軍隊列裝兵器的范疇。

線膛槍這種存在其實幾百年前就有了,最早的線膛槍甚至能追溯到十五世紀,早在火門槍時代就有人意識到膛線對火器精準度的巨大作用。

但是一直到現如今,線膛槍依然無法成為戰場上的主流,戰場依然是由滑膛槍主宰。

究其緣由,無外乎裝填的難度與隨之而來的發射效率的問題。

在當前時代,線膛槍的優勢在于精準度和射程的提高,而劣勢則在于發射效率太低。

熟練的滑膛槍手能在一分鐘內打出三到四發子彈,而線膛槍手只有其三分之一的效率,所以假如一支線膛槍部隊對抗一支滑膛槍部隊,那么雙方最終決勝的方式可能不是對射,而是刺刀沖鋒。

線膛槍部隊的發射效率太低,滑膛槍部隊可能根本不會選擇與之對射,而是直接刺刀沖鋒了。

這個時代的線膛槍因為要確保射擊精度,鍛煉射手的射擊技術,所以一般不會裝備刺刀,滑膛槍手遇到線膛槍手,直接就頂著一波射擊的傷亡沖過來拼刺刀了,根本不玩對射。

這也是事實。

美國獨立戰爭中,就有線膛槍狙擊手在三百米外擊殺英軍統帥的戰例。

但與此同時,也有英軍滑膛槍部隊放棄對射,使用刺刀沖鋒打崩掉美軍線膛槍部隊的戰例。

在這種情況下,加上本身資源有限,趙學寧雖然有制造米尼彈加強線膛槍的想法,卻受限于實際情況而無法實現,只能先隨大流,把排隊槍斃的戰術搞起來,畢竟這一套戰術背后所依靠的量產技術還是成熟的。

搞軍事工業的都知道,量產才是王冠上的那顆最閃亮的明珠,搞不了量產,就沒有實用價值。

直到共和國二年,隨著蘭芳二式槍炮改進計劃的漸入佳境,趙學寧才提出了用鉛制造圓錐形米尼彈的具體構思,交由工業部進行操作。

工業部對于這一構想感到驚奇,尤其在趙亞伯加入到這一計劃之中以后,更是對趙學寧的這一構想感到非常喜歡,果斷在改良卡隆炮的同時加入到了米尼彈與線膛槍的項目之中。

后面,根據趙學寧給出的方案,用軟木塞和底部有圓形空腔的軟鉛彈組合而成的新式子彈成功誕生,與之配套的線膛槍也在共和國三年生產出了幾條樣槍,隨后便是投入實驗。

工業部找來軍隊里的熟練槍手,讓其試驗使用線膛槍和新式子彈,最后的實驗結果證明,這一思路非常成功。

雖然同樣屬于前裝式子彈,但是和最初的圓形線膛槍子彈不同,最初的圓形線膛槍子彈雖然一樣是軟鉛彈,但是因為直徑往往大于槍管,甚至需要用木錘將子彈錘入槍管。

后來雖然做出改進,用稍微小一些的彈丸包裹著油布塞入槍管,但是整體發射效率依然低于滑膛槍,實用性不強。

這是早期線膛槍射擊效率低而不被廣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但是米尼彈就不是如此,它在底部有一個圓形空腔,用軟木塞填充,其整體直徑小于槍管,可以很輕松的像滑膛槍彈藥一樣塞入,不需要使用木錘去錘擊。

但因為鉛彈質地較軟,在火藥激發的時候,木塞會擠入底部空腔,彈體也會受熱,從而使得子彈膨脹,直接從內部嵌入膛線中,起到一個定心和閉氣的作用,然后射出槍管。

如此一來,不僅射擊精準度大大提高,射程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有效射程幾乎能比燧發滑膛槍超出兩倍有余。

在機器的輔助下,軟鉛彈的制造并不困難,拉膛線對于擁有相當技術的蘭芳兵工廠來說也不是難事,不過這顯然沒有滑膛槍的生產速度快,所以這款槍械的生產并沒有趕上之前數年的戰爭,沒有經過戰場的測試。

同時,為了確保射擊精準度和裝填效率,這款槍械確實不太方便在射擊的同時裝備刺刀,也因此引起了蘭芳軍事部門內部的爭論。

部分工業部的專家據此認為這款槍械將降低士兵的肉搏能力,所以對其能否大規模列裝表示懷疑,從而比較反對這款槍械的大規模生產和列裝。

支持者認為使用新式子彈之后,射擊效率和射擊精準度包括射程都大大提升,有助于士兵在近身肉搏之前就打崩掉對手,所以刺刀并不一定是必需的。

而且原先的步槍裝備刺刀射擊主要是因為射程太近,如果不提前裝備刺刀的話,敵人很有可能趁著彈藥裝填的間隙就沖上來,轉瞬即至,到時候連刺刀都來不及裝上就會被敵人刺死。

而現在,槍械射程幾乎提升了兩倍,射擊效率并沒有比之前更低,反而還有所提升,射擊精度也大大提升,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對于敵人可能發起的沖鋒是有比較充足的反應時間的。

所以支持者覺得完全可以大批量生產裝備給軍隊,讓士兵習慣遠距離射擊和近距離裝刺刀備戰的戰術,這樣一定可以大大提升蘭芳軍隊的戰斗力。

甚至還有更加激進的支持者認為可以嘗試放棄刺刀,完全采用槍械作戰,不要再依靠肉搏戰取勝,而要充分依靠科技的力量取勝。

這種情況下,反對者的聲音就更大了。

請:m.llskw

相關推薦:、、、、、、、、、、

如果您是相關電子書的版權方或作者,請發郵件,我們會盡快處理您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