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轉

第七十八章 裴摯

第七十八章裴摯

第七十八章裴摯

裴敏中感覺到了她的擔心,情不自禁地摸了摸她的頭,苦笑道:“我是想去,可規矩卻是我不能去。”

見宣惠困惑地看著自己,裴敏中說道:“歷任成國公都有親兵兩萬,戰時可增至五萬,同時兼任左軍都督府都督。這是從太祖時就傳下來的成例,為的是保衛江南財稅重地。”

“而成國公世子,”他話鋒一轉,“都是早早便請封,到十歲時就要到京城來居住。名為讀書,皇子伴讀,實為……人質。里面也有朝廷希望成國公爵位繼承人與皇家親近之意。如今這樣的情形,父親在外帶兵,我是一定不能離開京城的。”

宣惠心中十分傷感,定定地看著裴敏中問道:“那……你可曾怨過?皇家要你如此年小就離家,常年不得見父母親人……”

她想到自己前生,雖然在宮中活得艱難,不入父皇的眼,可至少還有母妃在身邊。母女倆托太監出去賣繡品,得了高價,也能打打牙祭。日子雖苦,也還有高興的時候。

裴敏中見她難受,輕輕地捏了捏她的手,笑道:“以往的世子我不知道,我家,嗯,當時的成國公府情況有些復雜。我來京城前就離了家,不到七歲就跟隨父親在軍中。后來又去遼東軍中三年,之后才到了京城。”

宣惠大吃一驚:“你那么小,為何要去軍中?家里待不得嗎?”

裴敏中意味深長地說:“我父親是嗣子。”

他見宣惠一直皺著小臉,便想逗逗她:“話說,日后咱們的兒子大概也會從小離家,到京城來,你可舍得?會不會后悔嫁給我?”

宣惠被裴敏中說的成國公府的事情攪得亂糟糟的,乍一聽他的話沒有反應過來,迷茫地問道:“舍得什么?”

裴敏中眼睛亮亮地看著她,笑道:“我是說,你我的兒子也要小小年紀背井離鄉,你舍得嗎?”

宣惠愣愣地聽著,沒有羞也沒有笑,她想到了前世的宣惠和他們的兒子裴摯。

她的心突突地跳了起來,她知道前世今生人事早已不同,卻克制不住自己,一定要問個明白:“若是……我是說假如,你有個兒子,你給會給他起什么名字?”

裴敏中十分驚訝,沒想到宣惠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可看她的表情,又不像是在調侃。他笑道:“金陵裴氏嫡支在我這一輩,該是單字名,從水。但我父親入嗣的時候,我已經出生,名字便沒有改。日后咱們的孩子也可以不算這個排行,咱們喜歡什么就叫什么。”

宣惠見他沒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就接著問道:“我是說,不算排行,只挑你喜歡的字眼,你會給兒子起什么名字?”

裴敏中想了想,認真地答道:“小時候我在金陵,聽說有位在城外閑居的隱士,極有才情,與他夫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他給他們的小兒子起名,單名一個‘摯’字。當時年小不十分明白,后來才明白其伉儷情深,竟至于斯。”

“以后我們的兒子,就叫裴摯,你覺得好不好?”

仿佛是等了許久的雷聲終于響起,宣惠只覺得一陣陣的郁氣向胸口涌來。她努力想告訴自己,這跨越了一百來年的飛醋吃得實在是沒有道理。可又不愿意相信前世今生,兩個宣惠,對于裴敏中來說,是一樣的。

她面色有些發白,但還是堅持問道:“你為何覺得這個名字好?”

裴敏中有些奇怪,不明白為什么宣惠會有如此大的反應。他情急之下就拉了她的手,解釋道:“摯,執手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阿姝,我想與你一起白頭,你陪著我,我陪著你,一起過完這一輩子。這個名字,就是這個意思。”

“是我,不是別人?不,是,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別人?”

裴敏中沒來由地一陣緊張,他直覺感受到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若是沒答好,宣惠可能從此心中會有芥蒂:“你和別人不同,你是我自己求來的,這親事是我一步一步謀算來的。若我聽父母之命娶了旁人,正妻的敬重是會給的,也許孩子也會叫裴摯?我也不知道……只不過,我當不會像現在這樣,時時刻刻掛你在心上,只想早日和你在一處,一刻也不分開。”

“你說的旁人,我不知道。但我眼前的是你,心里的是你。你我之間,不會有別人。”

宣惠見他腦門上都急出來了汗,忙掏出帕子給他擦了擦。話問了出來,裴敏中也認真地答了,掏心掏肺的話說了這許多,任是鐵石心腸,也該被暖熱幾分。更何況此事無解,兩個宣惠,其實不也是兩個裴敏中嗎?

宣惠暗自責怪自己多事,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你別著急,是我有些鉆牛角尖了……你覺得裴摯好,那便是好。不過,你可得記得方才你說給我的那些話!”她揚起小巧的下巴,眼神中帶著公主的驕傲,笑看著裴敏中。

裴敏中笑著點點頭,只覺得手中的柔荑軟若無骨,不由輕輕地捏了兩下。

宣惠這才發覺自己的手還被他拉著,小臉一紅,就把裴敏中的手甩掉了。她提著裙擺要跑,又轉過身來嗔道:“你以后不許再如此輕薄于我!”說罷,便跑遠了。

宮中剛安生了幾日,就到了陰歷六月。因兩王成親已有月余,快要去往藩地,皇宮中又忙亂了起來。

元和帝命人開了早年封存起來的淑妃私庫,按照當初登記的冊子一一核查。他自己也開了庫房,拿了許多物件出來,再命人按照金銀器皿、首飾、字畫等等各分成兩份。一份送往端敏公主府,另一份給梁瓚帶往徐州。

貴妃也不好大模大樣地閑坐著,只好也大張旗鼓地開了私庫,給裕王挑東西。她又趁此機會纏著元和帝要賞賜,不但時時盯著梁瓚得了什么東西,而且一心想著要讓裕王的賞賜高過梁瓚才好。

正在鬧騰的時候,太醫院卻傳出來消息,安王妃楊氏有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