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轉

第八十章 風起

宣惠臉一下子紅到脖子根,回頭看沅湘和采薇很知趣地遠遠跟在后面,這才松了口氣。

她白了裴敏中一眼,問道:“青天白日的,你是剛吃了酒嗎?盡說些瘋話醉話!”

裴敏中笑道:“倒是沒瘋也沒醉。方才圣上叫我去乾清宮,說父親與福健都指揮使汪渠江合兵一處,首戰告捷。特意叫了我去,給閣老們念了遍邸報。圣上給我這樣大一個面子,看來他老人家對我這個女婿,倒是喜歡得緊呢!”

宣惠一聽,心里也歡喜。戰場上刀槍無眼,成國公平安無恙,還立了功,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她剛要說話,九龍壁沖著端正殿的那面似乎有爭執聲傳過來。兩人對視一眼,都屏息凝氣地聽著。

“小騷蹄子,前兒浪得本王的火兒都上來了,又讓你給跑了!今日可是你自己跑來我家門口!”卻是裕王在說話。

“王爺,您別鬧!哎呀……您別……我家王妃是差我有事過來。”似是一個宮女的聲音。

“到了我這兒,就得聽我的。你說楊家陪嫁你這么個丫頭過來,打的是什么主意?這小臉兒長的……”傳來一陣嘴唇親吻肌膚的聲音。

墻外的兩人都十分尷尬。宣惠隱約知道裕王在做什么,覺得十分羞恥,紅著臉低了頭。

裴敏中聽著這淫犭糜之聲,而心愛的女子就在眼前,男子的血氣便涌了上來。他怕唐突了宣惠,連忙換了姿勢,別扭地站著。

墻那邊的兩人絲毫不知這邊的動靜,那丫鬟笑道:“王爺,您剛娶了親,裕王妃也陪嫁了四個丫頭進來。您還不知足?弟媳婦的丫頭您也不放過!”

裕王嘴里含混地說道:“崔氏你又不是沒見過,長得根本沒法跟你比。胸前的肉,嘿嘿,也沒你多!回頭我讓她把你要過來,你就到我的書房里伺候,不用在她跟前立規矩,咱們好好樂樂!”

丫鬟吃吃地笑道:“您就讓我這么沒名沒分地跟著您?我可還是黃花大閨女呢!”

裕王樂道:“老三他沒碰你?楊氏懷孕都這些天了!”

丫鬟酸溜溜地說:“安王殿下是至誠君子,天天同王妃歇在正殿內室,哪里有我什么事!”

裕王笑道:“他不要你,我要你!走,到我書房里去……”說著,兩個人的聲音漸漸遠了。

裴敏中松了口氣,再過一會兒,他怕宣惠就要羞得暈過去了。

宣惠心中卻在盤算要怎么把這件事告訴楊云舒,得趕快把這個不自重的丫鬟給打發出去才好。半晌她才抬頭,看見裴敏中站在那里看著自己,便問道:“你怎么還沒走?”

裴敏中有些無奈,問道:“你還好吧?”

宣惠想起來方才的事情,老著臉皮說道:“無事……我先去端敬殿找王妃了。”

裴敏中點了點頭,便先行離開了。

到了端敬殿,宣惠笑著對楊云舒說道:“聽說三嫂從娘家帶來幾個丫鬟,何不叫出來讓沅湘跟采薇也見見,日后也親熱一些。”

楊云舒覺得宣惠這個要求奇怪,哪里有主子上趕著見奴才的。不過她也沒多問,就讓人把陪嫁丫鬟都叫過來,其中一個回稟道:“王妃方才使了倚柳去給裕王妃送些櫻桃,這會兒人還沒回來。”

楊云舒皺眉道:“那都是什么時候的事兒了,怎么還沒回來?”

宣惠笑道:“那看來這個丫頭手腳有些慢,或許在端正殿那邊被什么事情絆住了也未可知。三嫂不要生氣,以后不使喚她做出門的差事也就是了。”

楊云舒聽了這話,越發覺得奇怪了。宣惠向來是個極知道分寸的,輕易不會插手別人宮里的事情。這次卻……她便留了個心眼。

幾日后,宣惠聽見宮里人說楊云舒:“……面上是個脾氣好的,沒想到生起氣來也夠人喝一壺的!她的陪嫁丫頭不知犯了什么錯,先是罰了一個時辰的跪,這大熱天的,嘖嘖。罰完了又給攆回娘家去了!”

那一個卻笑道:“說不定是個心野的丫頭,見主子懷孕,就想攀龍附鳳呢!咱們這安王妃吃起醋來倒還真不含糊!”說完,兩個人都笑了起來。

一進六月份,京城就時不時地下起了暴雨。然而西北卻來報,暮春以來一直沒有下雨。除了靠近河邊溝渠等地還能有一些收成,其他地方幾乎都要絕收了。shǎn西十個州府,有八個都報了旱災。

因著西北的天災和東南尚未平定的倭寇,元和帝忙得焦頭爛額,宣惠十四歲的生辰也就草草過去。

裴敏中聽說汕西皮影以色彩艷麗著稱,就專門派人去訂了一套《采桑女》和一套《柳毅傳》送來給宣惠做生辰禮。這樣的用心,自然又得了賢妃好一通夸獎。

這一日傍晚,暴雨如注。元和帝來到承乾宮躲清靜,原來朝堂上因為派往西北賑災的欽差人選爭執了起來。

“承恩公推了自己的族侄張路進出來,大言不慚說什么舉賢不避親!朕當殿問了張路進兩句,他竟然連綏德、米脂兩縣是shǎn西布政司還是汕西布政司都搞不清楚!真真要氣死了朕!”

元和帝憤憤地喝了一口茶,接著發牢騷:“偏偏楊閣老生了病,在家中靜養,看樣子多半是要致仕了。朕派人去向他討個主意,他也都含混過去!”

賢妃忙用手撫著元和帝的后背,說道:“圣上您先別著急,仔細想想這翰林院或者督察院有沒有什么剛正不阿的可用之才?西北這次旱災這樣嚴重,怕是要好好挑個人才行!”

元和帝道:“誰說不是!可一時半會讓我到哪兒去找個不貪不酷、又不跟承恩公站一邊的人!”

這邊宣惠在自己殿中臨窗的大炕上,盤腿坐著,兩肘撐在炕桌上,十指插入發間,正在痛苦地思考。前世西北的大面積旱災導致災荒瘟疫橫行,而賑災欽差卻與當地官員沆瀣一氣,貪污賑災錢糧,這才激起了民變。

宣惠心中十分地恐慌,不知道為什么導致前世大周覆滅的災難竟然提前了整整三年!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