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直播:開局為秦始皇直播亡國

第八十八章種植園

“現發放獎勵中醫寶典,我們后世所著的藥材大全,千年人參兩顆,腸炎寧配方,止咳散配方,固體丹一顆,一畝藥材種植園(種植的藥材縮短一半時間。),希望對先生有所幫助。”

錢乙:這種植園居然可以這么神奇!

王守仁:第一次出現種植園的獎勵,縮短一半,如果是糧食那收獲的豈不是更多。

李世民:現在有了張姑娘給的種子,產量本來就高了,加上這種植園,不出一年就可以讓百姓全都吃上飽飯,更不用說有的種子一年本身就可以種兩三次。

趙匡胤:這確實是個好東西啊!

李時珍:真的太謝謝張姑娘了,我看介紹成活率也是百分百,那不代表我可以種一些難生長的藥材了,真的是太感謝了!

“到了我們這代,有些草藥確實因為環境問題已經消失好多藥材了,希望藥材可以得到延續,種植園的獎勵太稀有了,而且這土地里的營養是不變的,也是希望能延續到后代,還是種藥材比較好。”

秦始皇:確實!到了張姑娘那個時代,糧食都多的數不勝數,種藥材確實是明智的選擇,反正我們有這種子,最多也就是多培育一年,等的起!

劉徹:始皇說的對,以前沒這高產良種不還是照樣活著,只是等一兩年就能普及全國,等的起!

“行了,我們繼續看下一位,也真是恭喜啊,這一位也是東漢末年的神醫,李時珍被稱為“藥圣”而這一位呢則被稱為“醫圣”,也是東漢末年“三大神醫”之一的一位——張仲景。”

曹操:三大神醫,這表示另一位是不是也可能上榜,可真是可喜可賀啊!

“主公,華佗老先生來了!”

門外傳來許褚的聲音,一聽到這名字,他曹孟德只覺得整個腦子都在隱隱作痛,自從頭疼,找了這位神醫后,老是要找他開瓢,說能治療頭疼,就算看了張姑娘現代的醫術,可以做開顱手術,他也不敢啊,人家那是什么場景,什么設備,再看看華佗那手里,他敢嗎?他敢嗎?

“放他進來!”

“老頭,你不知道我都得到張姑娘的獎勵了嗎!頭疼好了,你可別再想著給我開腦袋了,現在一聽這話,條件反射頭疼,都被你搞出陰影了。”

“那真是可惜了!”華佗那是真感覺可惜啊,他只是觀察這開顱真的是一大研究,看了現代的手術后,更是覺得他研究的開顱手術沒什么問題,可惜第一次開顱就夭折了,他上那在找一位可以給他開顱的人啊!可惜啊!真可惜!

這可惜的神色,讓曹操打了一個冷顫,幸好沒讓這老頭開瓢,這都魔怔了,還好把小命保住了。

“張仲景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于家庭條件的特殊,于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

“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是一個極為動蕩的時代,就是我所說的董卓挾漢獻帝的時候,那時候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于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啊!”

“戰亂頻頻,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

“后方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靈涂炭,橫尸遍野”,慘不忍睹。”

“東漢桓帝時期,大疫就發生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其中尤以東漢靈帝時期的疫病更多,規模更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

“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余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癥而死亡,其中死于傷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癥這個瘟神。”

“也正因為府衙不管事,朝廷呢為爭權奪勢,發動戰爭,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愿望。”

“漢桓帝延熹四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家,他性格沉穩,生活簡樸,對醫學刻苦鉆研。”

“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

“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制,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

“張仲景也確實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一心一意專心的聽講,專心學醫,學習刻苦。”

“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于臨床診斷,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過了他的老師。”

“盡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于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他還是要被推薦,世從官員的,這是在漢武帝時期就立下的制度,東漢末期多是舉薦世家子弟,張仲景仲景承襲家門,在漢靈帝時,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這是漢代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規定每二十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故稱為“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