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直播:開局為秦始皇直播亡國

第301章不使我有是行也

←→:最新網址:mayiwxw

“東北地區無霜期短,十月前后草木已經枯黃,河水已經結冰,加之糧草耗盡,軍隊難以久留。”

“無奈之下,李世民只得于9月18日下令放棄安市城,班師回國。”

“這樣,李世民親征的遼東之役草草收場。”

“回國后,李世民曾慚愧地對李靖說:“吾以天下之眾,困于小夷,奈何。”

“李道宗聽聞后,坦率地對李世民說,當時若采用自己與高延壽的“遠襲平壤之策”,一定不會有此結果。”

“李世民聽后悵然,追悔莫及。”

劉徹:戰場上最不能要的錯誤就是太過自以為是,自恃強大,犯了“驕兵”大忌。

徐達:唐太宗對遼東戰場的形勢根本就不明,完全沒有做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忽視鄭元诪的經驗之談,低估了高麗的軍事力量,未能做到知己知彼。

秦始皇:你一口一個以民治國,圍攻安市城,以硬碰硬,完全不考慮后果,缺乏變通,不夠靈活。

“太宗后期思考確實太多了,臨陣擬定的軍事策略,雖然為遼東戰役的局部勝利起了軍事指導作用,但是在重大決策上卻狐疑不決,沒有以前那種“死則死耳”的魄力,以致貽誤戰機,不能“出奇致勝”。”

“當時有很多人反對李世民的征伐遼東之舉,認為征伐遼東勞民傷財。”

“有的朝臣就認為李世民此舉是“矜功恃大,棄德輕邦,圖利忘危,肆情縱欲”。”

“房玄齡、魏徵等名臣,也都認為不應該,可他們也不能拉住一朝天子啊!”

“遼東之役中唐軍死傷甚多,國家財力損耗極大。”

“這不但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影響了國內政局的穩定,而且引發了西北個別少數民族的再次背叛。”

李世民:有我的原因,沒有考慮好戰略,但一個皇帝如何不去征服版圖,哪一位皇帝又不想統一天下!

“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攻取遼東應該說是一個正確的決策。”

“就如太宗所說,這是因為,對于任何一個封建統治者來說,奪取自古以來就屬于自己國家的地域,是無可非議的。”

“因此說,征東戰爭是為奪回本國固有領土的主權而發動的正義之戰。”

“國內百姓對征東戰爭引發的勞民傷財、軍兵傷亡的情況也表示了特有的寬容和諒解。”

“回國后,你昭告的“詔遼東戰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東南,命有司設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

“在祭禮上,你表達了對死亡將士的哀悼和對戰爭失利的痛悔。”

“陣亡將士的父母也給了你回答說:“我兒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

“他們原諒你,“三征遼東”也是事實,增加徭役也是事實。”

蒙毅:確實并不是個明智的舉動,頗有窮兵黷武的意思!

長孫無忌:當皇后去世后,陛下就變了,那時候還有魏征敢諫言,當魏征去世后,大唐就回不去了。

“李世民之所以聽長孫皇后和魏征的話,是因為這兩人都無私,而且說得有理,更重要的是那時候李世民的人生目標是開創盛世,并成為一代明君,他因此愿意納諫。”

“為此,李世民可以保持最大的克制,比如說他曾在繼位之初將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楊氏納入宮中,后來楊氏深得李世民寵愛,還剩下兒子李明,但因為楊氏身份特殊,所以沒有得到冊封。”

“大約在長孫皇后崩逝后數年,李世民一度打算冊封楊氏為皇后,魏征得知此事后就很不高興,跑去勸說李世民,說“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將楊氏比作是秦國公主辰贏,要李世民不要學習晉文公和晉懷公這對叔侄,同娶辰贏為妻。”

“李世民聽了魏征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壓制住內心沖動,打消了立楊氏為皇后的想法。”

“但是,自從魏征去世之后,朝堂再無善于進諫之人,再加上那時候李世民已經基本開創了盛世,他因此感到自我滿足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不太愿意聽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諫言了。”

“甚至曾因為懷疑魏征進諫是為了博取名聲,而下令將其墓碑給推倒。”

“就比如說,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的時候,大臣們的進諫,他就沒有聽進去,等到第一階段戰役結束之后班師回朝,他常常為戰果不如意而感到懊悔,還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于是下令厚賞魏征家人,并重新樹立起墓碑。”

“盡管如此,李世民依然再次親征高句麗,雖然最終將其滅亡,但唐朝的損失也很大,可以說是得不償失的。”

“而且,李世民更加我行我素,以至于原本還愿意進諫的大臣,后來都為了自保而不再說話了。”

“李世民晚年也有自我反省的時候,曾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說,我最近有什么過失沒有,你們都說說看。”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本想說李世民連連征戰、大興木土,致使民生凋敝、國庫空虛,但他們因為害怕惹惱李世民而受到處罰,結果都說李世民沒有過失。”

“反倒是李世民的妃子徐慧心直口快,“惠上疏極諫,且言:‘東戍遼海,西討昆丘,士馬罷耗,漕餉漂沒。捐有盡之農,趨無窮之壑;圖未獲之眾,喪已成之軍。故地廣者,非常安之術也;人勞者,為易亂之符也。”

“上書指出李世民的過失,李世民無以反駁,就厚賞了徐慧。”

“但是,還沒等李世民改正錯誤,他就因病去世了。”

“可以發現,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作為李世民的元從功臣,又是當朝重臣,連他們都不敢再進諫了,更何況是其他官員呢?”

“由于李世民晚年不再那么積極納諫了,導致滿朝都是歌功頌德之人,這些人為了順從李世民的心意,做事往往是沒有下線的,這也為李世民駕崩后發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埋下了伏筆。”

雍正:漢高祖為和何要大殺功臣,因為將要即位的漢惠帝生性懦弱,沒有霸氣王氣,他怕自己死了之后這幫驕兵悍將不服管制,一旦起了異心,后果不堪設想,所以要在臨死之前給漢惠帝掃清障礙。

明太祖同樣如此,太祖最初的繼承人是朱標,也是個溫和寬仁的人,對朱元璋誅戮大臣很不理解,還向朱元璋抗議,朱元璋扔給他一根帶刺的棍子讓他撿起來,說道,我就是給你把這些刺頭擼了,你以后就安全多了。

但是朱標毫不領情,結果朱標死了,朱允炆即位,燕王造反,朝廷沒有一位能打仗的老臣,全是一幫書生,最終龍椅易手。

唐太宗干這事的原因,其實和兩位陛下同出一轍。

李世民的繼承人李治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主,起碼在李世民眼里是這樣的,不像他。

而李世民其他的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像他,英武豪放,可是這幾個因為各種原因都不能繼承皇位,所以太宗就得給李治打算打算。

尉遲將軍肯定是因為兵權問題,雖然說李靖和李勣沒有結黨,但是能力也很強,不能不防。

(本章完)

最新網址:mayiwxw←→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