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篇
1、關于貼木兒的實力,很多人置疑。感謝負天下人網友留言,讓酒徒想起了給大家提提歷史上的貼木兒。以下為負天下人的留言。
1382年帖木兒消滅了存在了130年的克爾特人的西阿富汗古爾王朝。開始向東伊朗進軍,波斯人的賽爾巴朵爾公國投降。貼木兒開始進攻西伊朗,打敗了札刺兒人的蒙古王朝,國王阿合木札刺兒逃到埃及馬木路克那里。接著,貼木兒在庫拉河下游打敗脫脫迷失。貼木兒占領了穆什和庫爾德斯坦的土庫曼黑羊朝(喀喇科雍魯朝),首領哈拉玉素甫逃亡埃及。最后又占領了穆札法爾王朝統治下的法爾斯(泄刺只)、伊斯法罕。
白帳汗斡兒答的第六位繼承者兀魯思汗(13611377年在位)與他的侄子脫脫迷失之間展開戰爭,兀魯思死后,他的兩個兒子脫黑脫乞牙、帖木兒滅里先后繼位。脫脫迷失在帖木兒的幫助下,打敗了帖木兒滅里,使自己成為白帳汗。接著脫脫迷失打敗了金帳汗馬麥,登上金帳汗位,重新統一了祖先術赤的領地。于是脫脫迷失開始了對貼木爾的數次戰爭,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德里蘇丹國在1335年時幾乎囊括了整個印度,其后不久分裂。德里蘇丹國失去了德干,該地形成了巴曼尼小蘇丹國、孟加拉、烏德(札溫普兒)王國、古吉萊特。這些地區穆斯林國的割據削弱了德里蘇丹國,它只擁有旁遮普和多阿布。1398年貼木爾消滅德里蘇丹國。1400年貼木爾擊敗馬木路克軍,占領大馬士革。1402年貼木爾又征服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于是,帖木兒帝國統治了原伊爾汗國、印度河、欽察汗國,成了巨大無比的;蒙古;第二帝國。
2戰艦時代
寫最近幾節時,參考了無敵艦隊覆滅記,具體資料如下。
1588年5月末,西班牙“無敵艦隊”從里斯本揚帆出航,遠征英國。這時“無敵艦隊”共有艦船134艘,船員和水手8000多人,搖槳奴隸2000多人,船上滿載21萬名步兵。顯然,腓力二世是要利用西班牙步兵的優勢,運用傳統戰法,沖撞敵艦,在強行登艦后進行肉搏,然后奪取英國船只,經英吉利海峽直搗倫敦。英國方面做了迎擊準備,由霍華德勛爵任統帥,德雷克任副帥。英軍共有100多艘戰艦,載有作戰人員9000多人,全是船員和水手,沒有步兵。英國的戰艦性能雖不如西班牙,但由豪金斯做了改進,船體小、速度快、機動性強,而且火炮數量多、射程遠。這種戰艦既可以躲開西班牙射程不遠的重型炮彈的轟擊,又可以在遠距離對敵艦開炮,以火炮優勢制勝。
8月6日,“無敵艦隊”到達法國加萊,停泊在海上,想與駐佛蘭德爾的西軍聯系。由于后者未能及時到達,會師計劃落空,后面又有英艦尾隨,無法等待,只得繼續前進。第二天夜間,昏暗無光,云霧重重,海面刮起強勁的東風,西班牙船員都已進入夢鄉。英國人巧施妙計,把6艘舊船點燃,船內裝滿易燃物品,船身涂滿柏油。6條火龍順風而下,向西班牙艦隊急馳而去。頓時,火海一片,烈焰熊熊,“無敵艦隊”一片混亂,在斷纜開航時各船亂成一團,有的相撞沉沒,許多船只燒毀。
8月8日,兩軍在加萊東北海上進行了會戰。西班牙的戰艦高聳在水面上,外形壯觀,但運轉不靈,雖然人數和噸位占優勢,卻成為英國戰艦集中炮火轟擊的明顯目標。英國戰艦行動輕快,在遠距離開炮,炮火又猛又狠,打得“無敵艦隊”許多艦只紛紛中彈起火。西班牙開炮向英艦射擊,卻不能命中英艦,英國艦只盡可能避免進入西班牙火炮射程之內,在遠處靈活閃避,活動自如。這種遠距離炮戰使西班牙艦隊的步兵和重炮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激烈的炮戰持續了一整天,直到雙方彈藥用盡,轟擊才告終止。“無敵艦隊”被打得七零八落,兩只分艦隊的旗艦中彈、撞傷,一個分艦隊司令被俘。
剩下的西班牙艦只乘著風勢向北逃竄,準備繞過蘇格蘭、愛爾蘭回國。狼狽逃竄的西班牙艦隊彈盡糧絕,更倒霉的是在海上接連遇到兩次大風暴,有的船只翻沉了。不少士兵、船員被風浪沖到愛爾蘭西海岸,被英軍殺死。到1588年10月,“無敵艦隊”僅剩43艘殘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軍覆沒的結局慘敗。而英艦沒有損失,陣亡海員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3風帆戰列艦
風帆時代的戰列艦基本上全為木材建造的風帆戰艦,有時在水線以下包裹銅皮。動力為風帆,武器為前膛火炮,發射用于摧毀船體的圓形彈丸以及殺傷人員的霰彈、破壞帆具的鏈彈。
十五世紀末,主要是兩個領域的技術進步產生了最初形態的戰列艦:一是冶金技術的提高使前裝滑膛炮逐漸成為一種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能夠建造較大的船只,以風力而不是人力航行。于是出現了裝備許多火炮的大帆船,海戰的戰術隨之發生了劇烈的變革,不再依靠原始的接舷肉搏,代之以遠距離的炮擊。船的艏艉因為狹窄,一般只能安裝一兩門輕炮,主要的火炮一般裝在戰艦的兩側,通過兩舷開設的炮孔射擊,這種安排直接影響了海戰戰術:側面對著敵人排成首尾相接的一列長隊,比較利于一支艦隊發揚火力,這樣每條戰艦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對敵射擊。較小的軍艦從此不能投入主要的海上戰斗,而只能擔任巡邏和偵察這樣的任務,因為艦隊的威力在于戰艦排成連貫的長隊,就象一根鏈子,連接部分如果薄弱,整個鏈條的力量就不會太強。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期間發布的《海上作戰條令明確的把縱隊定為海軍作戰時的標準隊形:“各分艦隊的所有戰艦都必須盡力與其分隊長保持一線隊列前進……”。
在以后的一個半世紀里,戰列艦的外觀和戰術都沒有發生很大變化,艦隊的行動完全依賴風力,機動能力有限,在交戰雙方實力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難,海戰變成平行航向的兩支艦隊之間冗長的交火,往往不能出現決定性的戰果。
17世紀70年代后,英國海軍按照以下標準對艦船進行分類:
一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100門以上,定員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噸。代表艦船為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海軍上將的旗艦勝利號。
二級艦三層炮甲板,火炮9098門,定員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噸以上。
三級艦二至三層炮甲板,火炮80門,定員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噸。這是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只。
四級艦兩層炮甲板,火炮5056門,定員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噸以上。
上述四級艦均被稱為戰列艦。規模在此之下的艦船被歸類為護衛艦(Frigate)、巡航艦(Corvette)和單桅縱帆船(Sloop)。
如果一支艦隊有十艘四級艦的話,每門火炮在戰斗中只打二十炮,一支艦隊所消耗的炮彈數量即超過一萬枚。上次有網友指責說酒徒筆下火炮密度超過了二戰,酒徒沒有證據反駁,但也沒有二戰時期火炮密度數據。所以無法回答。但就17世紀動輒打上幾天的海戰而言,好像一次攻擊消耗上萬發炮彈還是可能的。特別是英西海上戰爭已經英荷海上戰爭,具體情況還請大家指教。
又即:
鴉片戰爭時期,大清戰艦定制長十一丈至一丈九尺,寬二丈三尺五寸至九尺六寸,所有戰船均不得超逾此制”,船炮也多沿襲明代舊制。實力如此懸殊,英艦對中國炮臺和戰船的攻擊幾乎完全是一邊倒的結局,整個戰爭英軍傷亡加失蹤不到1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