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說罷,重新坐下。
左右四顧,道:“既如此,那么考生的策論題,統統念出來,讓眾卿公評,不過要念得快一些才快,快快念過之后,將試卷傳閱下去,讓諸卿都看看,也沒什么不可。”
蕭敬躬身:“奴婢遵旨。”
楊廷和這一次算是豁出去了。
現在的他,想做一個直臣,既然自己的形象,已經再難使自己維持清流的體面,繼而圖謀未來有遠大的前程。
那么索性,破罐子破摔,走一個執拗的反抗者。
至今那李東陽和謝遷二人,所投來的嚴厲目光,他一副視而不見的涅,仿佛,這些都無關系。
蕭敬取了第一份試卷,開始誦讀了起來。
這是一個叫劉讓的考生所書,用的乃是尋常的套路:“臣問昔在唐虞,畫像而民不犯,又有堯舜,修河治水以悅民,于是民心所向,及至三千年,無不稱其為大賢,而今陛下策問民意,此正合孔孟之道,民者,國之本也……”
蕭敬念了一通,眾人聽的昏昏欲睡。
這文章,也不是說不好,你看人家引經據典,就很精準,誰最得民心呢,太近的人不好,比如太祖高皇帝,比如文皇帝,這馬屁的嫌疑太明顯,貢生是啥,是清流啊,怎么能如此逢迎呢。
可歷朝歷代的皇帝拎出來,也不好,你夸唐太宗,夸宋太祖,這啥意思,大明就沒有為百姓所愛戴的明君嗎?
所以這引經據典,是需要琢磨的,劉讓很專業,他拎出了唐虞、堯舜,這幾個人,都是三皇五帝時期的圣君啊,他們的歷史記錄,早已模糊了,到底是什么樣子,鬼知道。可至少,孔圣人很推崇他們,認為他們是仁君的典范。
所以,想要得民心,得民意,將他們挑出來,宣揚他們的功績以及他們的仁政,這是準不會錯的。
畢竟,大明天子,總不可能吃這三皇五帝的醋吧。
許多人紛紛點頭,這策論還算嚴謹,不錯,看來這位劉讓,還是有幾分本事的,可謂處心積慮。
其中不少觀點,可謂老成持重。
接下來,是個叫朱韜的貢生,蕭敬念道:“堯舜之時,天下大治,而百姓……”
好吧,又是堯舜……
顯然,朱韜也很專業……
再之后,是個叫劉勝的貢生,蕭敬念道:“圣人曰: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因而,圣人崇禮,禮者,上下尊卑也,天下百姓……”
還是堯舜。
此時的作文,講究的就是引經據典,先從引經據典切入進文章。
而要講到親民愛民,他朝天子寫了不妥,本朝天子說了也不妥,不以堯舜切題,還能找誰,難道還能找方繼藩不成?
不過……對于這樣的文體,大家已經習慣了。倒也不覺得什么不同尋常。
只是覺得有些悶罷了。
這策論,一個個念出來。
等到了西山眾貢生的時候,文風卻是一改,這些人,確實是作策論的小能手,這策論可謂是絲絲合縫,密不透風,有理有據。
只不過……
“百姓乃吾之衣食父母也,衣食于臣而言,而安生立命之本,百姓亦如是也。臣聞西山鎮國府,太子殿下招徠流民……”
這個比較狠,居然沒有提堯舜,而是以太子來舉例。
一下子,殿中諸臣嘩然。
啥意思?
太子殿下,竟成了親民的典范,當朝太子,何德何能,都可以和堯舜相比了嗎,簡直就是笑話。
劉杰等人,頓時被無數嘲弄的目光看著,這樣做策論,是太子殿下教的吧?
連李東陽和謝遷二人,也微微皺眉,覺得有些過份了。
太子殿下平時不搗亂也就罷了,居然現在成了這些西山貢生們眼里,和堯舜齊名,成了使天下百姓,心悅臣服之人了。
太不像話。
弘治皇帝面容有點僵,關于這一點,他是萬萬料不到的。
這策論里,都在宣揚他們新學大道至簡,還有同理之心,又用太子做典范,這不是笑話嗎?
其實這十五人的文章,作的是極好的,畢竟刷了這么多日子的題,最大的錯誤,就是引經據典上,有爭議。
楊廷和原本還有些的,一見如此,反而放寬了心了:“陛下,西山書院諸生,這是說,堯舜尚且不如太子嗎?”
弘治皇帝端坐不動,心里很復雜,卻沒有做聲。
劉杰從容道:“回稟陛下,臣不敢太子殿下比之堯舜,只是堯舜過于久遠,臣遍覽天下古籍,對于堯舜的事跡,也只限于治河和路不拾遺而已,既然圣人言,堯舜乃是圣人,那么堯舜自然是圣人。可以三千年前的堯舜來回答今日之策論,臣卻以為期期不可,當今天下,人們尚空談,人人都是堯舜,可堯舜已久遠,他們治天下之法,又有誰人知曉?陛下問策臣等,本意在于,如何能使安天下,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因此,臣以為,太子殿下設鎮國府,建書院,開煤礦,培育新苗,抗擊倭寇,這種種行為,才是適應我大明的安民興邦之策。既如此,臣為何不能以太子舉例?莫非,策論之中,只許有堯舜嗎?便連圣人都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下的仁義賢明之士,非只堯舜而已。可臣舉太子,便遭人譏諷為堯舜不如太子,陛下,這楊學士,莫非是圣人嗎?引誰的經典,還需他點頭?”
這一番話,真是膽大到了極點。
可是……有些道理。
誰能料到,一場策論,直接將新學和理學的根本問題,暴露了出來。
許多翰林顯得有些不齒。
這不是太子能不能舉例的問題,而是拿太子來與堯舜相提并論,這分明有讒言魅上的嫌疑。
許多人躍躍欲試,想要駁斥劉杰。
劉杰卻很淡定,畢竟是王守仁教授出來的學生,其實在下筆之前,他也有過猶豫,畢竟當時太子殿下和師公教授自己殿試做題的時候,可沒要求他們提這個。
可一旦做了題,那恩師給自己講的大道理,瞬間便涌上了他們心頭,劉杰……忍不住,就下筆了。
何止是他。
這十五個貢生,當初能在無數人的非議之下,向王守仁學習,本身就需要極大的勇氣的,若是沒有足夠的勇氣,早被人用吐沫噴死了。
而今,堅持到了現在,師公和恩師,給予了自己金榜題名的機會,這使他們對于師公和恩師,更是佩服到了五體投地的地步。
之所以吹噓太子,其本質,就是吹噓西山,就是吹噓師公,吹噓新學。
十五人,不約而同的,做出了選擇。
立場如此,再無二話。
弘治皇帝皺眉,道:“引經據典,本就各有不同的想法,這不足為奇,朕看,還是以文章好壞來論長短。”
弘治皇帝一說,翰林們頓時炸了。
陛下這啥意思,這是幫親不幫理啊。
太子殿下是您的兒子,所以您就可以掩飾他們推崇太子為圣王,可這……卻是原則上的錯誤,單憑這個,就該罷黜這些阿諛奉承的貢生才是。
有人道:“陛下,臣以為不然,引經據典,必須恰如其份,若隨便引用,詞不達意,言過其實,這還是文章,是策論嗎?”
又有人道:“太子乃本朝儲君,臣不敢誹言,只是臣斗膽要說,堯舜與三皇五帝,竟與當今太子相比,這……臣以為,劉杰諸人,這是在害太子啊,太子殿下年紀尚幼,便說他得民心,在西山,廣得民望,臣以為………這很不妥啊。”
弘治皇帝頗有些頭痛起來。
看著這一個個清流,像是炸了鍋一般。
此時,已是夜深。
弘治皇帝便道:“卿等所言,都有道理,此事,明日再議。”
他起身便走。
這個時候,留在此顯然不智的。
早知道劉杰等人狂熱到了這個地步,在他們眼里,太子竟都成了圣王了,弘治皇帝打死都絕不肯手賤,當眾讓臣子們來評判這些策文。
可哪里想到,劉杰這些人,如此自信滿滿呢。
弘治皇帝的身后,依舊還傳出了痛心疾首的聲音:“陛下啊,堯舜在時,百姓們無不傾心,人人以能成為堯舜在治之民而歡欣鼓舞,當今太子……”
弘治皇帝沒理他們,氣咻咻的回了暖閣。
坐下。
劉杰等人的吹捧,連他都覺得過份了。
太子何德何能呢?
可……弘治皇帝卻是心念一動,陷入了深思,方才……他看到了劉杰等人的表情。
那個表情的背后,是虔誠。
是一種好似鋼鐵一般的信念。
這些讀書人,當真以為……太子乃是圣王,是成為堯舜一樣圣君的人嗎?
弘治皇帝念及此,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太子給他們喂了什么迷魂湯啊,又或者,方繼藩還有王守仁,他們的新學,到底教授了他們什么,以至于他們,竟是堅毅如此,居然毫不動搖的認為,他們是對的——太子乃圣君。
弘治皇帝心居然一暖,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嗎?
他開口:“蕭伴伴。”
“奴婢在。”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