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生活面面觀

前傳097 閑聊禁銀令(朝政)

前傳097閑聊禁銀令(朝政)

明朝生活面面觀前傳097閑聊禁銀令(朝政)

明朝生活面面觀前傳097閑聊禁銀令(朝政)。

()周夫人想著自家女兒的婚事既然現在已這樣,更想到了阿素年歲已大,如今卻因為老爺喪事要是再耽擱三年,自己再要一去世,陳媽是個死腦筋,再讓她守孝三年的話,她婚事還沒定,這不就耽誤了她一生?阿素自己教養這么多年,要是沒個好歸宿,自己也實在不放心。

她這般想著,情不自禁就開始交待了后事:“阿蘭啊,是時候搬阿素找個好人家了。不管回不回得了蘇州,你記得,有了中意的,就讓他們成親吧,別管老爺的孝期了……女兒,不能這么給耽擱了……”

陳嫂被她說中心事,又見夫人居然還時時念著阿素,心里格外感動,只說:“那是她的命。既然找不著合適的,她也不急,再說家里現在也離不開她……”

周夫人無比沉痛地道:“都是我連累她了。不管如何,要是有人提親了,一定好考慮,好的話就答應了吧,萬萬不得耽誤了,免得我x后牽掛……”

陳嫂見她越說越象交待后事,便有些慌。只是又見她精神明明清明,顯然不是臨終所言,流著淚直點頭。周夫人卻不放心,同文箐私下里主這些事:“你還小,可是家既然要掌管,便不能不將諸事放心頭。你阿素姐雖不是母親所生,可幼時我待她同你一樣,如今她對你更是沒得說,你且需記得她的好,若是母親有不測,你定要記得給她找個好歸屬。你陳媽要是讓好為你爹或者我x后守孝,可萬萬不成……”

文箐聽得她鄭重其事這般囑托,想著她真是可憐,便是病重的時候,還想著給眾人安排這或者那的,只怕她這九死一生之際是謀劃了不少,于是信誓旦旦地一定會安排好阿素姐姐將來的親事。

周夫人見她十分懇切,想著這樣一個小的女兒,要負擔如此之重,只覺悲從心來。

文箐忙給她提及這些日子跟著陳嫂管家的一些雞零狗碎的小事兒,又提曾嬸家的可樂的事,力圖將她的精神從這方面分散開來。一從周夫人房里出來,便將她所托之事放在心頭,可惜自己也不出門,這人生地不熟的,哪里去找好人家?看來只能利用曾嬸這個好人了。至于自己的將來,畢竟再如何,也得近十年之后,這十年間,難免不發生什么事,誰能說得準呢?

她當務之急是想著幫李誠如何把布匹賣出去。因為,光看得帳上的數字頭痛不已。原來只是看便覺眼花了,如今卻讓自己記帳,還要算。可帳本上那哪里是阿拉伯數字啊,全是從一到十,百,千,萬的繁體字,一小串數字就是長串黑乎乎的繁體字,真是暈眼得晃,很容易就看走眼,也記不清。無比的感謝引進阿拉伯數字的人啊,太英明了。

文箐在一旁書寫著“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廿卅佰仟萬”,其實這些都有寫過,拜她老爸教導,倒也學過這些數字,因為從中學開始,就幫她老爸整理論文。好不容易記完了帳,便問:“阿素,可有簡便一點兒的記數的法子?”

“這個倒是有,便有咱們的蘇州碼子。”阿素極有耐心,在紙上也寫了幾個符號。

文箐以為是阿拉伯數字傳了過來,忙湊過去看。卻是陌生的很,根本不是阿拉伯數字。有些垂頭喪氣,可是總得讓周夫人放心才是,不能就此罷工,便又拿起帳本,執了筆,在紙上分門別類地統計一下物價。

把帳本扔一邊,想的東西也就越多。一腦門亂緒。躺了會兒,又起身,又問阿素了解這帳本上怎么既有銀錢是多少錢厘分之類的,又見有鈔多少貫多少文,還有銅錢多少文,好一個亂法。真就如把人民幣,美元,英磅,馬克混作一堆,到底這里怎么進行一個算法?

想著以前聽說的“禁銀令”之事,文箐一直想打聽一下。因為在她的印象里,一直認為從金、宋開始,就有了銀為交易貨幣,從未了解到什么“禁銀令”,以前自己聽來的明朝歷史,也沒聽說過禁銀一說,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兒》里,自己略略翻了一下,沒見到把禁銀作為重要事項來說,這畢竟是一項重要的影響經濟的國策啊。

在十二月的上午,周夫人由陳嫂搬了椅子出來曬太陽,文箐陪著她聊天時,便十分認真地向她求解。

周夫人聽得倒是一笑:“你問這個,倒是有好長歷史。便是那銀,雖然唐宋即可換物,可真正用銀為交易,還是金開始呢。金以銀兩為主,錢與絹布為輔。宋時以銅錢,交子與銀兩都有交易。到了元,蒙子覺是宋時交子方便,便也印了元鈔,只是這印得多了,到了元末,就是一千貫元鈔也不值錢了。”

文箐點點頭,道:“母親,這個我亦聽得阿素姐說過。只是如今寶鈔這么不值錢,為何不直接用銀啊?既然都有先例所在,您不說太祖之初也未曾禁止銀嗎?要我說,現在一兩銀子要一百張鈔,從重量來說,那也是挺沉的。”文箐想想要是一萬貫鈔,想想幾十包A4紙重量,實在是不輕。

陳嫂在旁邊也樂道:“小姐,銀子也少啊。那用銅錢,也是沉啊。一千文銅錢便有六七斤重了。如此,要是一百兩銀子換成銅錢,那自是六百多斤重了。”

文箐聽得她這一算,自是啞口無言,發現自己確實了解得太少了,往日也極少往這方面細想。古代一文銅錢可不象現代的一分錢,可還是挺值錢的,買些小物件,平素流通的更多的是銅錢,而不是銀子。所以在重量方面確實不好說。

文箐便想到上次撕破的那張鈔,不知用舊了或者磨損了是不是就可以換新的。“用鈔果然是輕便。可是鈔也容易破損啊,污舊,字跡都看不清了。”

“這便是設了鈔局,便是那‘行用庫’所在。各地方都有舊了,看不太清了,自去換取,收點工墨費。皇帝比咱們要高明。”周夫人覺得女兒問得真是事無俱細。

文箐紅著臉,真傻。舊了當然可以換了,中國銀行啊。不過她從來沒干過這事,一時忘記也情有可原,到得周夫人這么一打趣,也想起來了。“嗯,女兒就是想著這印一張也不容易,倒是忘了可以換了。可是這既然是可以印的,豈不是好偽造?”

“偽造?倒是曾有過。不過都斬首問罪了。”周夫人想不透文箐這腦瓜子還能問出什么問題來。

“那制銅錢不也行嗎?我聽說,就用一個模子澆鑄銅水便水了。”文箐想古代的銅錢應該好作假啊。

“你從哪里聽來的?可千萬別在外頭說這番話。需知錢要是私鑄的,若見官,也是斬首抄沒家財的。便是知情不報也坐罪的。”周夫人神情有些緊張,實在想不透她這一拐賣回來,似是見過大世面一般,便是什么問題都有。

“那銅錢也歸寶鈔局來制?”

“寶泉局,寶源局。小姐問這個,我倒是知道。”陳嫂偶有插言。

“我瞧著那日買菜,那菜戶說的是錢價,阿素姐姐便給的鈔,只是小的才給了錢。說是錢多便不讓用。這又是何道理?”文箐覺得自己觀察得還是很仔細的。

“這個,記得我祖父曾提及過,道是洪武開元前,錢鈔不限,到了洪武期,則是百文以上,不得用錢;至后來,又有限為十文以上,不得用錢。到得如今,卻是三十文以上,不得用錢,只限用鈔。”周夫人似乎想起自己幼時也曾問過這些在其他人眼里的“怪”問題。

文箐想了半天,也沒想起自己有見過“十文到五十文”的鈔。心里想,看來通貨膨脹使得這幾十文的鈔還不如一文銅錢輕便,沒人用了。

周夫人便也慢慢地同她一點一點地說起明代的錢鈔問題。原來,在建立明朝初期,規定為一貫鈔千文銅錢一石米一兩銀子,而四兩銀子一兩黃金。可是沒兩年則馬上變為一貫鈔只換一石米,五錢銀子。再至后來,便是一石米需得幾十貫鈔了。

周夫人嘆了口氣道:“少用銅錢,一是多了則重,路遠則運送困難,最主要便是缺銅,無法制出更多銅錢來。再有,制銅費用高,制鈔則易。”

按周夫人所講,文箐開始琢磨:“母親,這么說來,洪武二十六年前后,這鈔一貫只值一百六十文銅錢,合算下來,這一貫鈔貶值了六倍。到如今,這鈔豈不是損了百倍了?這誰還喜歡用鈔啊?”

周夫人見文箐居然也能算得如此清楚,比自己只怕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心里便高興了,嘴角帶了一點兒笑道:“國庫缺銅,收集銅錢,皇帝下詔,全部上繳銅錢,不得私存,違者斬。一下子嚇得小民沒了章法。重復下令‘不得使用金銀交易’。于是禁銀自此開始。彼時,更是規定用錢,值十文以下,方可用銅錢,以上則必須用鈔。”

文箐聽得,心想這典型的治標不治本啊,當然,哪何“治本”,她也不知道。她只知道要是自己明知這鈔會越來越貶值,不如銅錢好使,肯定不想手頭上保存太多鈔的。便好奇地問道:“難不成,這銅錢都交上去了?”

陳嫂聽得“撲哧”一笑:“小姐,想得還真多。錢自然是要交上去些的。”

文箐道:“如果是我,既然禁用,‘便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直接你拿米來換我的布不成嗎?”

陳嫂搖搖頭,“那也是不成的。偶爾還可以,要都是這般交易,那還需要銀子作甚?也只是近一兩年才稍有松懈,如此而已。”

周夫人卻似乎想到了文箐接下來要問的話,道:“民間都不喜歡用鈔了。于是戶部認為寶鈔淤塞,先后又立了‘戶口鈔鹽法’,‘門攤課稅’,要求將納這些,全部需得用鈔來進行。”

文箐問道:“這個‘戶口鈔鹽法’又是管什么的?真能起到作用?”

陳嫂道:“便是民間用鹽,全部需用鈔買,并要求按口來計量。說細點便是:成年口一個月吃鹽按一斤算,小孩則按半斤算,一斤鹽按一貫鈔收。”

文箐道:“這就是不管你吃不吃,也得收這個?比如小孩一個月吃不了半斤,也需按這個?”她在心里底晨一盤算,這要是一家五口,四口算成成年,就是約五十多貫鈔啊。相當于仁宗時的一兩銀子了。朝廷用這個來流通鈔法,確實夠狠啊,鹽哪里能離得了,日日需食啊。

文箐又問那什么“門攤課稅”是如何一種法子?

陳嫂便又說了開來——仁宗當皇帝才當了一年不到就駕崩了,可是卻給后世也立了一個“門攤課稅”,就是對城鄉市肆、店鋪,就是小攤小販依據其營業額所征的稅。

文箐想,這個就相當于21世紀的營業稅。

最開始是交易總額約四十兩銀子以下的不收,后來則均收。仁宗時,只是對兩京以販賣為主的蔬果園不論官種或私種,一律征稅,對塌房、庫房、店舍等貯貨者亦開始征稅,騾驢車雇裝載者,也征稅。

仁宗時還算便宜,到了宣德,如今則已是原來的五倍之多,而且全國都征收了。比如:裱褙鋪月納鈔“三十貫”,車院店月納鈔“二千貫”油房、磨房每座逐月連納“五百貫”;堆賣木植、燒造、磚瓦,逐月連納“四百貫”;牛車受雇裝載貨物者,“納鈔五十貫”,小車“十貫”;凡鬻賣及織造幣帛并停塌物貨之家,每月納鈔“五百貫”。

文箐這邊聽陳嫂如數家珍一般報出這些數字來,一下子也記不清了。只等著有需求時再問吧。便夸了一句陳嫂:“陳媽,你真是女諸葛,居然記得這許多。”

“那交易不能用金銀換取,就是去質鋪或者銀鋪換取也是少的啊。”文箐又問。

“小姐,這個說起來,倒是有好些可樂的事,以前也聽夫人說起過。”陳嫂看周夫人說得有些累,便接口過來。

“陳媽快快說與我聽。”文箐雖知陳嫂并不喜好賣關子,仍是催促她快講。

“記得當時禁用金銀,可是在成祖初年,那個時候都是論罪為奸惡,當斬,后來又改為可免死,全家戌邊于興州。就是陜西府有個叫什么來著,夫人?”陳嫂一開場,也學周夫人引經據典起來。

“你說的可是陜西都司僉事張豫?以官鈔換銀坐罪,戌邊。”周夫人想了想,回答。文箐就感覺她腦子里似是百科全書,一問總能有答案。

“是,是。夫人就是好記性。還有個是江夏的一人,他父親死了,便用銀為明器陪葬。結果被人告發了,判為死刑。弄到京城,皇帝便道:這是為孝道治葬,也不是貪于玩物,特赦了他。于是這便開始了,置造首飾器皿,不在禁令范圍內。”陳嫂思考著,怕說錯了,所以說得是一字一句。

這里的斤為古代的斤,約600克,也就是21世紀的1斤2兩。按古代而言,則是1斤16兩,計每兩約38克(不足),1錢銀子則為近3.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