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乃天殺星李鬼是也

第207章 仙緣在望

第207章仙緣在望第207章仙緣在望←→:最新網址:mayiwxw

這世間的千載傳承,便只有兩個,一個是那曲阜孔府,另一個便是龍虎山正一道的張天師一脈。

其實佛門也有千載傳承,不過佛門的方丈不許生孩子,便比不了上面兩個家天下。

如今的龍虎山上,正傳到第三十代天師,道號為“虛靖”的。

虛靖天師這日里正在修行,忽有道童入內稟報,說有那山東來客,自稱是泰山岱廟上的羽衣,因受了兵災,前來祖庭拜門求助。

張繼先聽了之后眉頭便是一皺,這岱廟乃是封禪之所,哪有造反的敢去那里惹事?

再者說來,那泰山海拔可不低,專門跑到上面搶掠實在是不值得。

他雙手籠袖,掐指一算,卻發現天機晦澀,難以清楚,便知其中有問題。

他略一斟酌,便點頭道:“請這些道友到客堂相見。”

道童轉身離去,他也簡單整理了一下衣著,先到客堂相候。

不多時,一群道士簇擁著進來了,分行列好,恭恭敬敬拱手行禮。

“泰山諸散人見過天師。”

一番答禮之后,請來客落座、上茶。

那為首的道人名喚青環子,客套的閑話一過,便急不可耐地告狀道:

“天師,我等泰山諸觀,如今都已經被那梁山賊給占了!”

“更可惡的是,那賊首居然無視道門規矩,胡亂插手方外事務,非要讓泰山上的廟觀都供奉什么驅魔真君,著實可惡之極!”

“我等此番上山,便是想請天師府出面,給那賊首一個教訓,讓他知道知道,什么叫做舉頭三尺有神明!”

說完之后,青環子起身彎腰下拜,身后眾人也跟著都拜倒下去,只等張天師主持公道。

張繼先微拈胡須,不為所動。

“諸位道友,你等的心思,老道已然知悉,然則我等均是方外之人,不便插手凡間事務過甚。”

“尤其是王朝更迭自有天數使然,非人力可抗,依仗仙法枉自殺傷,那是邪魔外道行徑,我等道門正宗可是不能如此作為。”

“諸位道友不妨先在這龍虎山上住下,每日里安心聽道修行,那凡間事自有凡間了,且耐心等它結束便是。”

聽聞張天師不肯插手此事,一眾道士頓時噪雜起來。

在上山之前,眾人便商量過,萬一張天師不肯答應出山相助,該怎么樣進行勸說,只見那青環子又拱手道:

“天師有所不知,那賊首非是普通凡人,也是個邪魔外道。”

“想那李鬼不過是個小縣城里的潑皮,二十余年都默默無聞,忽然一日便搖身一變成了當世猛將,殺官造反,所向披靡。”

“這種事情不合常理,必定是那賊首不知得了何種妖術,仗之行兇。”

“我等曾打探到,這李賊初起事時,自稱天殺星下凡,蠱惑人心,后來大鬧東京,才得了驅魔真君的綽號。”

“據那見過李鬼戰場廝殺的人說,那李賊渾身刀槍不入,刀砍槍扎都傷他不得。”

“還有那曾經用火器燒灼過他的人說,此賊在火焰之中行走自如,不怕火煉。”

“甚至還有傳言,他乃是梁山泊內的水君托生,在水中行動比游魚還快。”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表明,這李賊必定是個妖人。”

“再看他在那山東的種種惡行,到處誅殺良善士紳,便是孔圣子孫亦不能幸免,千載傳承毀于一旦,分明便是惡鬼妖魔附身,早非人類。”

“天師出手降妖,乃是名正言順,任何人也說嘴不得!”

眾人考慮的挺齊全,這龍虎山之所以成為道教祖庭,與當年張道陵天師降妖伏魔是分不開關系的。

據稱當年始祖天師降服了六大魔王、十大鬼帥及百萬鬼兵,拯救了世界,才有后來偌大的聲勢。

現今又有妖人現世,你龍虎山怎么可以不管?

再者說了,孔家的千載傳承都被滅了,你張家也是千載傳承,難道就不怕也被滅了嗎?

果然張天師聽完之后,眉頭便皺了起來。

張繼先現在也很為難啊,按他本心,他當然是想把那李鬼給除了的,但是一聽“天殺星”三個字,他立即就又改了主意。

怪不得算不到今日之事的吉兇,原來應在這里!

這一百零八魔星本來便是從他龍虎山給放走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其中內情?

當日借用了洪太尉的手,放這魔星入世,他便知道日后會有動亂之事發生,只是這魔星劫數乃是上天注定,他也不便干涉,以免違逆天道。

當世得道之人多半對這事有所了解,只有眼前這群被功名利祿蒙了眼的三流貨色還茫然無知。

良久之后,張繼先方才嘆息一聲,道:

“諸位道友有所不知,那李鬼卻不是什么惡鬼妖魔附身,而是上應天星,乃是天殺星下凡。”

“為是下土眾生,作孽太重,故罰他下來殺戮。”

“被他所殺者,大多是造孽過多的緣故。”

“吾等修行之人,還是避他三分為好,只待他完成劫數,自然一切重歸正軌。”

眾人聽完,頓時倒吸了一口冷氣,顫聲道:

“天師莫要說笑!”

“那孔府又造了什么孽?”

“被他給絕了種!”

“我等散人,歷來虔誠侍奉上天,祭天封禪,又哪里曾造過孽來?”

張天師聽了只是搖頭。

“這些事情,老道如何得知?”

“不過他不曾胡亂殺人,動手自有規律,諸位道友若不曾作孽,便也不必怕他。”

一群人面面相覷,心中頗有不甘,但彼此低語商量片刻后,反而又神情激動起來,再詢問道:

“若我等順天應命,助推完劫,可否積攢道行,有助飛升?”

張天師斟酌道:

“當有助力。然如今天機混亂,誰知天命如何,若有差池,只怕身死魂滅。”

眾人慷慨激昂道:

“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等與天師不同,天師已經受箓,身有道籍,只需按部就班,他日功成圓滿便可位列仙班。”

“我等苦修半生,毫無得道機緣,他日壽盡,只能上天做個道童。”

“如今眼見仙緣在望,怎能怕死退卻?”

這正一道的規矩,每月初一、十五江西龍虎山天師府都有傳度法會。

經過傳度以后的道教信士,就成為正式道士。

傳度的目的通俗地說是將入道的信息上報天庭,在地府名冊中消除,從此不再歸地府管,歸天庭管。

傳度以后,就是天庭道童,如果傳度以后再受箓,就有道級,位列仙班。

也就是說,道士在授箓以后,活著的時候,就有一個道位(即奉道修行的神職之位)存在,相當于在仙宮里有了一個名號、位置,通過陽世的修行,最后就能成真成仙,歸位到那個地方。

就算沒能成仙,最后死了也是天宮的道童,無非是級別不同而已。

在道教體系里,普通人死后要到城隍廟報到,發表文到地府,都要入地府經判官審判。

但道士死后不歸地府管,直接入天庭就位,或者做道童,或者做仙官。

道士在陽世修行的過程中,必須不斷的積德行善,度人濟世,這樣道行積攢夠了,死后才能得到那個道位,位列仙班。

反之,如果不做善事,就算是授箓了,在仙宮里有那個位置也沒用,因為道行不足,德不配位,上天了也不會賞給伱。

簡單來說,這個道位就相當于一個善行值指標,道士達到了這個指標,便獎勵一個仙官,完不成便沒有。

這也是為什么道士會在亂世出山濟世救人的原因之一。

道階有五階,即都功、盟威、五雷、三洞五雷、大洞、上清(三清)三洞。

但不是越高的道階越好,因為道階越高,這個善行值的指標越高,一旦定高了,但沒完成KPI,那么一切獎勵都歸零。

而后來的全真道,則講究的是性命雙修,講究的是內丹術,要的是不假外求。

換句話說,全真道士雖然也提倡行善,但是不行善也照樣成仙,所以很快便迅速發展超越了正一道。

虛靖天師張繼先是龍虎山第三十代天師,不過水滸傳里面把他提前到宋仁宗年間了,開場給宋仁宗齋醮的就是他。咱們就當他活得久吧!老神仙,從仁宗年間一直活到徽宗時代。

PS1:這個“孽”是佛門的詞匯,道家講的是“承負”,不過這個詞大家都不熟悉,便直接用“孽”來表述了。原文用的是“業”,也是佛教的詞匯,道士用佛門術語來講道,也是中國特色了。

PS2:個人感覺,全真道更接近“仙”,而正一道則更接近“神”。

(本章完)

最新網址:mayiwxw←→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