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新開的小茶館

第九十八章 書生折扇(九)

“其實不單單是這說書,無論做什么,想要做好都是一件不易的事。”然后長者又說道:“你可是覺得我說書說的好?”

方九沒有遲疑地回道:“老先生說得很好。”

長者輕搖著頭,否認道:“不,你錯了,老夫說的不太好。”

方九不相信,“可那么多的人為您拍手叫好,這難道不好嗎?”

“不,這并不代表我講得好,只是他們沒有聽過這個故事罷了,將書說好也不僅于此,而是能像那詩歌、小令一般,被后人傳唱,經久不衰呀!”老先生語重心長地說道。

的確,世人大多是不能做到這種地步,能做到這種地步的便真的是那些被牢記的能人。

之后,長者又道:“孩子,我見你在說書上很有天賦,只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你的見識不夠,知識不全,若你喜歡這件事,還是要努力,不,不能說努力,若你也想有一番成就,那么便要拼盡全力。”老者說完,拍了拍方九的肩膀。

方九驚訝于長者說出口的話,也感激長者能對他這個沒錢聽他說書的人這般細心。

老者收拾著東西,見方九還呆坐在原地,微笑著點點頭。

“孩子,孩子,回神了。”

方九還在體會長者的話便聽見有人在呼喚他,抬頭便見到是長者。

那長者遞過來一本書。

“我覺得和你有緣,便想將這本話本送與你,你若是喜歡便看看,當然若是你能繼續講你的故事便再好不過了。”

方九接過這本不厚的書,或者說這本冊子,然后露出一臉傻笑,“老先生,講故事是我一輩子想要做的事,我會的。”

將要離別的時候,方九追問道:“老先生,可否告知您的名字?”

那長者一臉疑問,回道:“名字?不,說書人有的只是故事。”

然后便提著罐子,搖著折扇,離開了。

方九望著長者離去的背影,無視那亂吹的東風。

這時,方九卻突然說了一句:“不對啊!這大冬天的,老先生為什么還要搖扇子?”

不過,這到底是個無解的問題。

又一陣寒風吹來,吹得方九直發抖。

“等一下,我是不是忘了什么?”

“啊呀!糟了,我怎么將她們忘記了。”

于是,方九匆匆跑走,邊跑便罵自己笨。

風在他的身后吹了又吹……

當然,因為方九擅自離開多時,害的家人等他多時,于是方九就悲傷了。

這便是后話。

再說,那方九自從聽了老先生的那一席話,就越發覺得自己的見識淺薄,想要接觸更多的知識。

于是方九開始溫習書本,還專程去請教那位來村里教書的新先生。

這段日子,方九全力以赴,因為他心里裝著自己想要的東西。

有時累了,方九便望著天空,暗暗想道:“也不知老師現在可還好?”

或是想起那位說書的長者:“那老先生又在什么地方,說的書又是什么樣的呢?”

諸如此類。

不久,方九便告訴大家,他便決定去參加今年的童生考試。

方家人一開始還在驚訝他的決定,畢竟他今年虛歲才十三歲,而且方九其實也沒有上多久的學,上學的時間也是斷斷續續的,中間的跨度也很長,現在不一定會多少。再加上方家人也不知道方九真正的水平,所以都不是太贊同他的決定。

然而方九卻說他準備好了,這次一定能過。

后來也不知是誰提了一句,說以前劉秀才就曾經說過方九將來的成就可是會高過秀才。

于是方家人很快轉變了態度,變得接受,到后來全力支持他。

得到家里人的首肯,方九便開始準備,用最短的時間來沖刺。

但臨近考試的時候有人卻想到了一件事。

原來當時方九的父親為孩子們起名字過于簡單,而方九聽上去也不像是一個正式的名字。

后來里正知道方九將要參加童生考試,也想到了這一點,于是便來找方家的當家人談論這件事。

方九的爺爺和父親覺得里正說得對,這件事很重要,便討論一番,打算請教書先生來為方九起個文雅的名字。

但方九卻說他早有自己的主意,他想要為自己取個名字。

后來,經過方九的勸說,家人同意了。

那么,方九到底取了個什么名字呢?

原來那方九為自己取名“方竹日”,頑竹的竹,遠日的日。

之后,方九就以“方竹日”這個名字參加了本年的考試。

時間不長不短,在家人的期盼下,成績終于出來,而方竹日也以十三歲的年紀考取了童生。

考取了童生的方九對外便開始用起“方竹日”這個名字。

當然,在家的時候,方九還是喜歡用原本的名字,因為大家都是這般稱呼他的。

但此時,方九卻覺得自身依舊淺薄,雖然他現在已經是童生,也被鄉里的人稱贊,但他面對學問之事時感到的無力卻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現在也很難去請教先生一些問題。

于是,方九便定了目標,他要去鎮上的書院讀書。

鎮上的先生大多是秀才,還有更甚秀才的舉人做老師,所以,得知這些的方九心動了。

方家人本來還洋溢在方九剛剛當上童生的喜悅中,突然聽見方九說自己知識淺薄,想要出門讀書的時候,方家人先是一愣,緊接著便表達了強烈的支持。

若不是強忍哭泣,方九估計早就哭出聲來,不過那眼角含著的淚珠卻也昭示了他此時的感動。

因為家人的支持他能讀書,又因為他想繼續讀書,家人便繼續花更大的代價供他讀書,這不僅僅是說出口的事,他知道這件事很難。

但很快,家人的做法回復了他,于是,方竹日帶著家人準備的干糧和一些盤纏便上了路。

這一去便是三年。

三年后,覺得可以一試的方竹日便參加了當年的考試。

結果,這次考試方竹日真的也中了,順利的成為了一名秀才。

于是,這一好消息也傳進鄉里,傳進方家人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