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內掌柜

第30章 老粗布

何秀娥一雙手在圍裙上蹭干了,抱著兩床被子回了房間。

華珺瑤將兩床緞子面朝里疊著,年菊瑛看著右手中指道,“瑤瑤,你這中指上是什么?”

華珺瑤順著她的視線看過來,心里咯噔一聲,該怎么解釋呢?雙眸微閃看見年菊瑛右手中指帶著的銀色的頂針硬掰道,“頂針啊!”

“黑不溜秋的。”年菊瑛輕蹙著眉頭道。

“好用就行,管它好看不好看。”華珺瑤麻溜地將被子疊好,下炕,親自送到了年菊瑛的房間。

年菊瑛輕嘆一聲,“唉……分了也好,等結婚大不了再做新的。”

華珺瑤回來后,將屋里剩下的備的嫁妝一些生活用品,如香皂、香皂盒都用了,另外的毛巾、枕巾、臉盆,痰盂等等她都收了起來。

華珺瑤走到房間的一角,掀開拼布做的罩子露出這臺無敵牌的縫紉機。

這個縫紉機和一般的縫紉機不同,它的踏板不是一般的漏空的,四周沒有遮攔,而是四周用膠合板圍起來的,正面的門和兩面的擋板上都是精致的雕花。平時不用時,門關起來、頂蓋合上,就是一個精致的小柜子。可以當寫字臺用,要用的時候打開頂板和門,就是一臺縫紉機。尤其是門的把手,是個精致的小獅子,雕成的,很精美。

這臺縫紉機很少見了,也不知道國慶堂哥從哪兒給她淘來的。

年菊瑛看見走過去拍著華珺瑤的肩頭道,“別胡思亂想了。”

“沒有啊?我只是在想等娘織好了布,我給娘做衣服。”華珺瑤輕松地說道。

“娘織的粗布可做不成衣服,不耐穿,穿出去容易鉤破。再說了顏色也不好,咱們自己染色也染不勻,還容易掉色。”年菊瑛搖頭道,突然想起來道,“你會做衣服嗎?”

“當然……”華珺瑤及時剎住車,都忘了這茬了,做過車衣工的她會,可現在的她‘不會了’,“娘書店不是有裁剪的書嗎?看看就會了。”

華珺瑤趕緊岔開話題道,“不做衣服,咱們做被罩啊!”興致勃勃的攤開炕上的被子手比劃道,“這樣也不用勤拆洗了,被罩勤洗也容易啊?”

“被罩是什么?”年菊瑛不解地問道。

華珺瑤說了一下什么是被罩。

“哦!你說的倒是可行。”年菊瑛點頭道,“我怎么早沒想到呢?每次拆洗被子可真是浩大的工程,累得咱們女人腰都直不起來你了。不拆洗吧!男人們頭油重,被頭蹭的黑的,還味兒。”

“我現在就去拿布。”年菊瑛說干就干,興沖沖的跑進自己的東里間,從樟木箱子里抱出三匹布出來。

農村的自家織的粗布不值錢,只要不是太笨太懶,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個一匹半匹的。

這里盛產棉花,農村家家戶戶都能紡線織布,以前織布都支前,現在嗎?留著自己用。生產隊每年也像分糧食一樣,每年都分給每口人幾兩棉花,所以娘和其他的村里婦女一樣整個冬天都在紡線織布。

只不過自家織的粗布,也沒什么講究,什么花色、款式的,只要衣能避體就行。

可粗布不緊實,也只有不干活的時候穿。

華珺瑤看著她娘拿來三匹布,紅白相間格子粗布,藍白相間的格子,看起來非常的素雅干凈,做被罩正好

華珺瑤當下從縫紉機下,取出剪刀和木尺,農家布織的都不寬,大約一尺三寸寬,織布機就那么大。扯開布就量了起來,自家織的粗布窄,所以得先拼接。

撕啦,麻溜的撕開布,又打開縫紉機,穿針引線,搬著凳子坐在縫紉機旁,噠噠噠……蹬了起來。

很快一床被罩就做好了,華珺瑤抖了下被罩,攤在炕上。

“這么小的口怎么塞。”年菊瑛下意識地說了句。

“看我的。”華珺瑤利落的把被子塞了進去,把被子的兩角遞給年菊瑛拿著,自己拿著另外的兩角,兩人展開些一抖,被子就裝好。

“當當……怎么樣?”華珺瑤揚眉看著年菊瑛展顏一笑道。

“不錯,不錯。”年菊瑛拍著套上被罩的被子不住地點頭道,又喊道,“承進他娘?”

“哎!來了。”何秀娥抱著針線筐就進來。

年菊瑛拍著帶著被罩的被子簡單的說了一下道,“承進他娘,怎么樣?”

“好啊!”何秀娥頓時雙眼放光舉雙手贊成道,立馬又道,“娘,我去拿被子,拿粗布。”

華珺瑤看著何秀娥斯布,蹬縫紉機,一點兒也不遜于她,也是踩直線,沒有啥技術含量。

現在的當家的主婦,做飯、殺雞、宰鴨、紡線、織布、做鞋樣樣都能拿得出手。

看著她們婆媳倆配合的好,華珺瑤說道,“娘我去磨面了。”

“回來讓你哥磨吧!天黑的早,所以他下工也早。”何秀娥出聲道。

“沒關系,大哥上工夠累了。”華珺瑤說著出了西里間,進了倉庫,這里既有磨盤,房梁上還吊著糧食。

華珺瑤將玉米弄下來,意念一動,收了進了空間。

從空間中拿出等量的玉米,開始磨面。推著磨盤轉了一圈又一圈。

干巴巴的如蒙著眼的老驢似的,調出來進入腦中那些奇奇怪怪東西的研究了起來。

原來都是和中醫有關的文獻——道醫,道醫借用了道家、道教的文化,同時也采用了傳統中醫的文化,運用一系列獨特的內容,醫術和方法,在道教中脫穎而出,形成了一個由教內宮觀大德道士、教外的道家學者組成的特殊道醫流派。道醫古稱“大醫”。

孫思邈祖師指出:“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

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鉆研,始可與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

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

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要學這么多,難怪古人常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既然已經在腦中,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