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符醫

第五百三十二章 隨口一說

“皇上,吳大人嗓子出了問題,說不了話,但他有緊急軍情需要呈報,所以托臣女帶他入宮。“許清妍如實稟報。

周慶帝聞言大驚!

吳豐受他指派,暗查邊軍糧響貪污一案,如今卻這副樣子回京,可知他帶來的軍情有多重要!

”有什么軍情,你速速寫來!“情急之下,他親自鋪好宣紙,示意吳豐上前書寫。

吳豐也不扭捏,知道此時不是顧忌君臣之禮的時候,一把接過周慶帝遞來的筆,迅速在紙上寫了起來。

”什么!軍中有人通敵叛國!“

紙上的內容,讓周慶帝勃然大怒,氣的他猛拍御案:“這幫賊子!“

吳豐也氣,卻沒空安慰周慶帝,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軍情要報,只能奮筆疾書,將他直接或間接探聽出來的事,全部如實寫了出來。

”什么,你說三日后,西秦就要發兵攻打鎮天關!”

這個消息無疑是個重磅炸彈,直接將周慶帝給炸懵了。

三天!

三天!

這么短的時間,他如何來得及調換主將!

還有,副將李國明竟然已經叛軍,就算換將圣旨到了,也不一定會乖乖投降,說不定還會直接鬧將起來,到時發生兵變又要如何收場。

再者,換將,換誰?

大周沒有優秀的領兵將材,才是周慶帝最頭疼的問題,除之之外,還有糧草,軍需等等問題,不一而足.....

實在讓人頭疼!

雖然,四周攻打大周的局面,他早有意料,也一直在暗中做準備,只可惜,上天給予大周復興強大的時間太短了。

這場戰爭,既在意料之內,又在意料之外。

這些問題在腦海一一閃過,他急的在御案前踱了起來。直到一柱香后,方才停下。

定定的望著吳豐,周慶帝語氣平穩的問道:‘讓你查的糧響貪污案查得怎么樣了?西乾軍主帥曹宏勝可有沾染?”

吳豐搖頭寫道:”曹將軍本人并未涉案,只是,他手下的將領卻有三人涉足。“

周慶帝聞言嘆了口氣:“曹將軍的忠心朕還是信得過的,就是年紀大了,御下的手段漸失。也怪我大周無人啊,否則哪用得著這些老將一大把年紀還在邊境守著。“

吳豐作為文臣,又傷了嗓子,聞言,實不知該如何作答。

許清妍站在一旁站著也尷尬,只是這大殿內就他們三人,吳大人說不了話,若她不接茬,那就.......真尷尬了。

頓了片刻,她終是開口安慰:’其實圣上大可不必如此悲觀,我大周人才濟濟,武將之材自然也是不缺的,就臣女所知,我朝年輕一輩中就有不少后起之秀,若是好好培養,假以時日,必能成為震守一方的大將。“

聞言,周慶帝轉過頭去,意味深長的問道:“既然樂安如此說,那你就具體說說都有哪些新晉之輩,后起之秀,朕回頭好好考察考察,若真得用,此次就一同發到邊境去,也好為國出力。”

許清妍頓住。

她剛才只是隨便一說,為的不過是給皇上一個臺階下,沒想到皇上還較起真了。

這叫她從哪說起的好?

再者,她今日若真說了誰,那就相當于舉薦吧,若皇上最后真的任命了她說的人,日后立功了還好,若是出了事,她這個舉薦人也要跟著被問罪的。

倒也不是怕責任,其實她是怕自己識人不清,到時別連累了邊關將士,因為領兵將領靠不靠譜,直接決定了邊關無數士兵的生死。

”怎么不說話了?樂安剛才不還說你認識的人中,好些都有成為一方大將的潛力嗎,何不說出一兩個讓朕聽聽。“周慶帝追問起來。

其實他也不知道這種緊要關頭,他為什么要追問一件看似玩笑的話?

或許,是潛意識里希望,許清妍能將他心里的盤算說出來吧,如此心里也能更踏實些。

畢竟這位郡主可不是一般人,她的誥命可都是實打實掙來的!

”朝中官員樂安并沒有過多的了解。“許清妍福了一禮:”不過上次象山圍獵,參與比試的幾位公子,在臣女看來,都是可造之材。“

慶王世子周新義,明郡王之子李正浩,驃騎大將軍之子曹宏揚,輔國大將軍之子倪新覺,鎮軍大將軍之子方景同。

這些公子哥雖說不上武藝驚人,但幾乎都是從小習武,特別是曹宏揚等人,更是家學淵緣,自幼就熟讀兵書。

唯一可惜之處就是沒有親身上戰場歷練過,不知戰場艱險和殘酷,發出的指令很可能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不過,這些都有法可解,要讓他們親上戰場,并且在戰場待一段時間,就能很好的彌補。

這些原都不是致命缺點,致命的是眼下!

三天!西秦給大周的時間只有三天!太倉促了

”樂安倒是有心,這些人被朕納入虎豹營后,確實表現不俗。“周慶帝表情松動了一些。

許清妍說的正是他想的,原本他就打算讓他們替換掉那些叛將,只是礙于他們沒什么經驗,不敢經用。

可如今看來,不用不行啊。

思索一番后,周慶帝讓候在外面的太臨宣旨,將散朝不久的文武百官又召了回來。

許清妍做為女眷,很自覺的在百官返回之前告退了。

能做的她已經做了,該說的也已經說了,接下來是周慶帝和文武百官要商量的事,她就不湊熱鬧了,而且以她的智商和政治手段,可能也提供不了什么有建設性的意見。

出宮,回到京城宅子,管家錢青又驚又喜的迎她進去。

簡單的洗瀨用膳后,許清妍決定去鋪子看看,好不容易來京城一趟,可不能就這樣浪費了。

下午時分,朱雀大街依舊人流攢動,一國京都,自然不是其它小城小縣能比的,單是人口就不知道甩他們多少條街。

半蓮閣,綠藤半垂的大門依舊那么顯眼,門外的牌子早已撤進去了。

經過一年的經營,京城上至七十老人,下至三歲小孩都知道,半蓮閣男子禁入,且因為地痞流氓頻頻鬧事卻又次次剎習而歸的事情,半蓮閣早已成了京中百姓心中最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