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人笑道“這可不是我的功勞。如果不是熙姐兒打一開始就不愿意回來,還跟咱們討價還價,提各種要求,讓我覺得她是個不慕權貴,有主見、自尊自愛的女孩兒,我也不會為她精心挑選下人。”
“再者說了。”她又道,“即便咱們給她安排的下人不妥當,你以為她會讓人牽著鼻子走嗎?你看看今天她安排的這一切,思慮相當的周全,什么細節都考慮到了,比咱們這經年的內宅婦人還要細致。讓魏氏即便疑心她有意躲避,也拿不出證據來。”
說到這里,她心里相當解氣。
她這段時間又何嘗不是這樣?想想回想當初生孩子的情形,又聯想到牢里的奶娘、魏氏身邊那個死去的嬤嬤、在逃的穩婆,自己心里已經九成九地肯定魏氏把她的孩子給掉包了,可苦于沒有證據,心里即便撓心撓肝地難受,也無可奈何。
要不是許熙畫出了穩婆的畫像,順藤摸瓜找到了穩婆的下落,她這顆心還在火里兩邊烤,沒準哪天就焦慮而死了。
想到這一切都是許熙的功勞,大夫人真是又心酸又自豪。
心酸的是這孩子本應該錦衣玉食的,前十四年卻受了太多的苦;自豪的是即便沒有精心教養,她仍然長成了一個比多少人都優秀的孩子。
“確實是啊。”老夫人也十分感慨,“還是這孩子爭氣。”
大夫人卻無心說這些,她站了起來“娘,彩蝶應該過來了,我就先回去了。”
她還有許多事要做呢。剛才來這里,也是裝裝樣子,演戲給魏氏看。
“去吧。有什么大事,及時讓人告訴我。”老夫人叮囑道。
大夫人匆匆回到大房正院,就見周嬤嬤在那里等著了。
“布置得如何了?”她問道。
周嬤嬤笑道“夫人放心,一切都準備好了。這不才天黑嗎?很快就能知道結果。”
大夫人這才露出笑容來。
有來無往非禮也。魏氏的手段太歹毒,她朱氏沒那么心狠,在沒拿到證據之前不好對魏氏動手,免得禍及無辜。但使點小手段讓魏氏忙一忙,別老盯著許熙、給許熙使絆子,安然地等著侯爺回來的那一天,她還是能辦得到的。
彩霞進來問大夫人“夫人,熱水準備好了,您要沐浴嗎?”
大夫人擺擺手“不急,先等等。熱水你們先用了,等我吩咐了再叫人提來。”想了想,又吩咐她們,“先替我把釵環卸了就行。”
這時候大家差不多都就寢了,她還打扮得整整齊齊的。一會兒去看戲,不是讓人起疑嗎?就算猜到局是她布的,也不能落下證據啊!
魏氏那里,在趙元良去外書院后,李嬤嬤就匆匆回來了,把從趙元良和榮禧堂打聽到的消息告訴了魏氏。
“你是說,那丫頭這段時間都住到了書院里,不回來了?”魏氏臉色一變,眉頭緊緊的蹙起。
“青楓是這么跟二老爺和老夫人說的。”李嬤嬤道。
“你們都出去。”魏氏把丫鬟們都遣了出去,這才低聲道“你說,他們會不會發現了什么?”
她不過是想把許熙帶到魏家去,這些人的反應這么大,不惜讓許熙躲到書院去,怎么想怎么蹊蹺。
“應該不會吧?”李嬤嬤道,“看今天這情行,五姑娘應該是臨時決定的。夫人不放心,可以派人去北寧打聽打聽真偽。”
在她看來,許熙對二夫人意見非常大。二夫人說帶她回娘家,老夫人又答應了,許熙為了不去魏家,先斬后奏,找個借口住在書院不回來,這太正常了。
那孩子當初為了不回侯府,還鬧過上吊呢;一回來就跟親娘吵架,不惜住到品茗居去。她什么事做不出來?
只是她即便是魏氏最看重的人,這話也不敢說出來。
“是要好好打聽打聽。”魏氏道,“你讓人去叫王媽媽過來。”
李嬤嬤出去吩咐了一聲,沒過多久,一個四十來歲的婦人匆匆進來,給魏氏行禮。
七年前魏家忽然送了兩個鋪子給魏氏,隨鋪子一起送來的還有幾家下人,以及鋪子里正在做的生意。
魏母說當年魏氏出嫁時,因為家里狀況不好,沒能給她置辦像樣的嫁妝;現在魏家的情況好了,故而給她這個女兒補辦兩個鋪子作為嫁妝。
這番說辭不論真假,老夫人和大夫人自然不能阻止人家父母給女兒送錢。
更何況兩個鋪子到衙門里登記過戶、成為了魏氏嫁妝,等以后魏氏百年,兩個鋪子還是會落到趙靖安名下,成為趙家的財產。這件事無論如何對趙家來說都是好事而非壞事,所以老夫人和大夫人也沒有理由阻止。
王媽媽的丈夫王貴,是魏家送的一個鋪子的掌柜。他們一家四口作為陪房,直接從魏家劃到了綏平侯府名下。
無論是老夫人唐氏,還是大夫人朱氏、三夫人蘇氏,都有自己的嫁妝鋪子,也有從娘家帶來的陪房。這些嫁妝和下人,是女子在這個世道立身的最后的保障,陪房的賣身契都是捏在她們自己手里的。
而王貴一家和另外三家人的身契,自然也捏在了魏氏手里。
當時二房院子的管事還是李嬤嬤。拿到這兩個鋪子不久,魏氏就說李嬤嬤年紀大,又要伺侯她,沒精力打理庶務,而王媽媽見識廣,精明能干,把王媽媽調到了二房內院做了管事。
從此以后,魏氏在外面就有了任意調遣的人手。王媽媽每日進內院聽差,再回離侯府只有一條巷子的家里住宿,極好地溝通了內外,讓魏氏做什么事都十分方便。
“你今晚回家去,讓王貴明日一早帶兩個人到北寧縣去,查一查五姑娘在書院的情況。她說慶陽縣主蕭夫人在那里新開了一家銀樓,不日即將開張,蕭夫人請她畫首飾圖,這幾日都不打算回家。你讓王貴核查一下屬不屬實。還有五姑娘平時出入書院的時間、有沒有與誰特別交好,都好好打聽清楚。”魏氏交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