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狂魔

第41章 建廠準備

聽了鄉長的話,余陽陷入沉思。

98年,小麥產量遠遠比不上化肥和科技種子橫行的未來。

畝產量僅為600斤。

以自家為例。

老余、余媽、自己。

分包到戶的時候,全家拿到七畝半。

畝產600斤x7.5畝,夏收應該可以收獲4500斤小麥。

去掉供糧、統購,大概剩下1575斤,以及統購回饋的30塊錢。

現在小麥兩毛一斤,到手315+30元。

假設秋收留下的錢也是這些,一年到頭,不吃不喝,能積攢下690。

但你是農戶,年底要繳納八個費用,最終差不多留下450塊錢。

所以,老余在家踏踏實實種地的話,咱可能讀完小學,就要回家放羊。

因為初中雖然是義務教育,但還有學雜費呢。

也所以,官企改革初期,推出萬元買工。

意思是,花一萬塊錢,就能有個工作,并改為城市戶口。

這就導致無數農戶砸鍋賣鐵,也要進城。

那么,現在給你個機會。

把家里的地讓出來,每年每畝交10塊錢,我承擔供糧,再給你安排工作,你愿不愿意?

“別說供糧,光給我安排工作,我都愿意!”

目睹余家村變化,尤其聽過余家村村民吹牛皮,知曉一天能賺三四十的人,都已經開始動手。

“讓開!”

“你給我出來,讓我進去!”

“二弟三弟,快給大哥開路!”

“草,誰他媽從我頭頂踩過去了?”

“哎!你咋還把老太太背來了?”

“孤寡老弱交出地,一天三頓管吃!”

“草!”

小洋樓外面的省道上,熱鬧程度遠超十里營大集。

烏壓壓的人群,擠過路溝,擠進院子……

余陽甚至感覺,小洋樓快要擠爆了。

果然。

院墻率先被人流沖垮。

不是倒了,而是一人一塊磚,消失不見了。

包括左右兩側的村長,也不知什么時候少了倆。

隱隱可以聽到:

“大哥,我把咱們村長掏出來了,這樣咱就不用往里面擠了。”

萬幸余家村的人全在忙活豆苗,沒人掏余村長。

余陽眼看有所恩怨的東鄉村和南鄉村,即將打群架,連忙沖上二樓,打開大喇叭。

“都給我停!”

大當家的話還是很管用。

現場猶如按下暫停鍵,就連踩人肩膀上的高手,也左右搖晃,扮起了不倒翁。

“今天不簽合同,明天上戶登記。”

“登記完,再統一征地。”

“外圍的先撤,注意老幼。”

“誰敢鬧事,埋窯坑!”

人群短暫寂靜之后,外圍的人們,開始倒著往后走……

……

等外面消停下來。

余陽把登記,測量、簽合同等等,丟給副鄉長處理,再派六叔盯著。

隨后跟鄉長一起來到小洋樓書房,拿出之前參考視野中的3D鳥瞰圖,制作的規劃圖。

地皮有了,接下來就是建廠。

600萬貸款,看似很多。

其實對農業公司來講,即便余陽搞了二十多年工程,可以從各方各面摳搜,卻依舊不夠。

因為5000米x5000米的地皮,至少要修建10條十米寬的路,才能確保塑料大棚的蔬菜,可以裝車運出去。

咱不造瀝青路,也不用水泥路。

只用三合土夯實,5000米x10條x10米寬,道路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

算上路溝,假設每平方造價10塊錢,至少需要500萬。

如果采用瀝青路,每平方造價180塊錢,四舍五入一個億。

不然為啥叫‘金橋銀路’呢。

因此余陽想起了隧道窯里面的鐵軌。

如果換成鐵軌,再設置電動軌道車……

自家只需鋪設5000米X10條X1.5米寬,約5萬平方米的路基,再采購一批廢棄鋼軌和被淘汰的電動機車,就能搞定廠區運輸問題。

總花費不會超過200萬。

并且還很時髦。

因為這叫‘機械化塑料大棚’!

余陽拿起大哥大,聯系縣主管。

“領導,我要5萬米的廢棄鋼軌,再采購三臺電動機車。”

“你要這做什么?”

“如果您幫我把路修了,我就不要了。”

“小余,私人無法鋪設鋼軌。”

“我們是廠區內部使用。”

“這或許可以。”

“領導,是肯定可以,我要38kg標準的,電動機車別太老就行,最好再引進幾十節軌道平板車。”

“等會給你答復。”

三元農業建廠,總投資600萬,對縣里來說肯定是大事。

縣主管只過了兩分鐘,便打來電話,“鐵路那邊有幾臺施工用的電動平車,你要不要?”

“載重多少?”

“40噸。”

“價格呢?”

“二手貨,5000塊一臺。”

“給我來100臺。”

“你以為鐵路那邊搞批發呢?”

“10臺?”

縣主管忽然想起什么,“我有一次去奉天府學習,記得那邊廢棄的有軌電車比較多。”

余陽眼神一亮,“對啊,那種老式電車,不僅可以運蔬菜,還可以拿來接送員工上下班。”

“我幫你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搞到。”

“連港、冰城應該也有。”

“我托人問問。”

過了許久。

縣主管再次打來電話,“零零散散湊了20臺電動軌道車,包括一些集電桿、電源供給,由于都是淘汰的老物件,人家只要一些整理費,但需要咱們支付運輸費。”

余陽想了想:“您幫忙溝通一下,我派人去取。”

“一去一回,不少錢吶。”

“咱是賣蔬菜的,裝20車火鍋大禮包拉到東北,送給當地大院一批,剩下的全賣掉,說不定喜歡涮鍋的東北大哥們,還能讓咱賺點。”

“有道理。”

縣主管愈發感覺,種菜才是正道。

……

搞定道路,接下來水電。

電纜,20塊錢一米,使用少許。

電線,2塊錢一米,大約需要10萬米。

水管,5塊錢一米,大約需要20萬米。

算上鋪設費,預計需要150萬。

隨后是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采用‘長50米,寬30,面積2.25畝’的標準。

如果整體搞個迷宮布局,大約可以安置3500座,單座造價2000,大約需要750萬。

如果整體搞個八卦盤布局,大約安置3800座,但需要增加道路長度,綜合計算,大約需要780萬。

如果采用鋼骨,費用翻倍。

如果采用陽光房,費用再翻倍。

至于為什么采用迷宮布局,或者八卦盤布局……

讓自家員工迷路啊,不然怎么九假一真,掩蓋產量問題。

當然,自家目前只有156個農夫,真·塑料大棚最多15.6畝,約7座。

這3000多座虛假的塑料大棚,可以慢慢建,順便種點別的蔬菜,前期只需投入100萬。

同理。

如果鋪設民舍當作宿舍和辦公樓,自家需采購建材,以每間3000塊錢的造價計算,1000間,至少需要300萬。

但這也可以慢慢建,前期只需投入50萬。

最后是配套設施。

電燈、插排、桌椅、上下鋪、自行車棚、鍋碗瓢盆、大型土灶……

零零散散,50萬不夠。

再就是辦公用品。

辦公桌、辦公椅、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投影儀、10臺電腦、網線、電話線……

以及軟盤、光盤、紙墨、膠水、A4紙、釘書機……

零零散散又是50萬不夠。

如此。

道路200萬,

水電150萬,

塑料大棚首期投資100萬,

建筑首期投資50萬,

配套設施50萬,

辦公用品50萬。

600萬貸款全造光,說不定還要加上最近兩天的貨款。

并且人員薪資還沒計算。

所以在另一個時空,沒幾個人愿意搞實體產業。

因為600萬砸進來,收益為零。

如果運氣不好,遇到大旱、蟲害、暴風雪,肯定當場破產。

反之,拿去炒股,或買基金,怎么也能剩點。

余陽把采購建材,交給六叔。

把采購配套設施,交給縣支行業務主管。

把辦公用品,交給電腦城銷售經理。

把五金機電,交給鄉里的招商辦主任。

然后通知停車場施工隊、塑料大棚施工隊,擴編、租車,向北推進,開啟三通一平。

鄉長目睹全程,眼瞅著投資600萬的超級大項目,眨眼間列出明細,呼吸間又化作一條條指令,難以置信道:

“你是怎么做到的?”

“無它,上過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