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許之以利
趙國。
都城。
近幾日,又有一件事情,在朝中引起了大范圍的。
六公主向戶部申請,希望戶部能撥一筆款項,用來在國都籌建一座教授醫道的書院,培養出的更多的醫家人才,造福百姓。
國都教授六藝的書院有十幾座,教授醫道的,則一個都沒有。
醫家傳承,向來都是以家族,門派的方式延續的。
如藥王谷,趙國還沒有建立的時候,藥王谷就已經存在了,幾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其他一些門派,如千金派,清心派,銀針門,招收弟子也十分嚴格。
想要入門學醫,須得先交一大筆學費,學成之后,診費的一半,還要上交給門派和家族。
像是六公主這般,不僅不收學費,反而還負責學生的食宿,每個月給他們發放補貼,唯一的要求是,在他們學成之后,要在朝廷的醫館行醫五年。
五年之后,去留隨意。
朝廷是沒有醫館的,日后要籌備醫館,必定還需要一大筆費用。
戶部為此撥款了一萬兩,朝臣們也都沒有什么意見。
這是一件未必利國,但卻極其利民的好事。
誰敢從中阻撓,必然受到萬民唾棄。
雖然他們知道,這是六公主在為四皇子貢獻政績,但她又沒有直接以四皇子的名義,其他三位皇子的人,對此也沒辦法說些什么。
此條消息一出,國都的百姓無比振奮。
聽說到時候,在朝廷的醫館看病,價格十分低廉,就連普通百姓也能負擔得起,而藥材的價格,也要比外面的醫館低上許多。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百姓所面臨的大問題。
國都醫館無數,隨便一個醫館,不管是診金還是藥費,對于窮苦的百姓來說,都是承擔不起的數字。
小病只能熬過去。
而往往一場大病,就能讓一個溫飽之家傾家蕩產。
百姓的愿望很簡單,吃得飽,穿得暖,看得起病,誰能讓他們擁有這樣的生活,他們就支持誰當皇帝。
這件事情,是六公主推動的。
而六公主又是四皇子的代表,雖然這件事情還沒有得到最終落實,但四皇子在百姓中的聲望,已經在節節攀升。
盛王府。
四皇子雖然被選為監國皇子,但和其他皇子相比,底蘊實在太薄,所以他一開始根本沒有想著去爭,這也更加導致了他的節節落后。
不過最近這兩個月,他終于等來了時來運轉的機會。
待在王府什么都不用做,躺著就有政績送上門來。
一道身影快步從外面走進來,高興的說道:“殿下,殿下,大好事,根據我們的調查,您在民間的聲望,已經徹底超過另外三位皇子了……”
四皇子聞言,臉上并沒有露出太過開心之色。
這些日子,天天都有好消息,他對于這些消息,已經麻木了。…。。
更何況,百姓的支持,雖然表面上看著聲勢浩大,但也只能是錦上添花,更加重要的,還是朝臣的支持。
他坐在椅子上,無比可惜的說道:“聽說知意那邊,已經籌到了十多萬兩銀子,這些銀子白白的撒出去,多可惜啊,如果花到別的地方,足夠收買幾個關鍵官員了,可惜她不給本王……”
安王府。
二皇子煩躁的在殿內踱著步子,心中又氣又急。
請醫家為百姓免費治病,明明是他先想到的主意。
是他手下的謀士,先提到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如果能改變這一現狀,肯定能得到百姓的大力支持。
沒想到,那次由于考慮不周,好事最后變成了壞事。
后來他聽取謀士的建議,又重新請了一些醫家,這次想要看病,需要付二十文錢的診金。
雖然只有二十文,但卻擋住了九成以上想要湊熱鬧的人,義診得以順利的進行,并且得到了許多百姓的稱贊。
但還沒等他高興幾天,六公主的醫學院就得到了批準。
一夜之間,就沒有人討論他在做的事情了。
更讓他氣憤的是,從看病入手,是他先想到的主意,他們剽竊了他的智慧!
一位謀士嘆了口氣,說道:“殿下,聽說六公主那里,已經籌到了超過十萬兩的款項,也招到了許多學生和先生,其中幾位,還是有名的大醫……”
雖然六公主的舉動,和安王的想法不謀而合。
但不得不說的是,她們的舉措,要比安王府的更加高明。
義診只能治標。
而徹底的醫療改制,才能治本。
安王聞言一驚:“什么,十萬兩,他們籌到這么多錢了?”
那謀士點了點頭,說道:“這對醫家來說,也是一件好事,能夠使得醫家更加壯大,許多醫館都捐了不少銀子……”
一想到這本來應該是自己的政績,他的心就在滴血。
安王當機立斷,說道:“建,他們能建醫學院,我們也能建,他們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那謀士道:“但這需要一大筆銀子……”
這件事情,可不是義診,說做就能做的。
不僅前期需要一大筆銀子籌備,后期的投入,更是不可想象的數字。
別說是一個安王府了,就算是以國庫的財力,恐怕也難以為繼。
他補充說道:“六公主辦醫學院,是以她自己的名義,戶部也只撥款了一萬兩,我們再以同樣的理由申請,戶部恐怕不會撥款,她后面的銀子,也都是自己籌來的……”
安王府的財力,他很清楚。
在這大半年的奪嫡之爭中,王府已經差不多被掏空了。
安王咬了咬牙,說道:“錢的事情,本王想辦法!”
片刻后,安王府,一座地下寶庫中。
安王看著寶庫中的名貴珠寶,以及他收集了三十年的古玩字畫,雖然心如刀絞,但還是道:“把這些東西都拿出去賣了,換來的錢,用于設立我們自己的醫學院,她能籌款,我們也能籌款,她能請醫家授課,我們也能請醫家授課……”…。。
寶庫被搬空之后,安王回到寢殿,靠在椅子上,久久的緩不過神。
這次的投入固然大,但收獲也不會小。
從六妹籌款的速度來看,那些醫家們,都對此事頗為支持。
自己身為皇子,若是親自籌款,肯定比六妹籌到的更多,說不定還能借此,緩解一下王府財政的壓力……
想到這里,他的心情才好了些。
半日之后,負責籌款和聘請醫學院先生的人去而複返。
安王迫不及待的站起身,問道:“怎么樣了,籌到了多少銀子?”
那人嘴唇動了動,說道:“跑了二十家醫館,籌到了一千兩……”
安王聞言一愣,二十家醫館,只籌到了一千兩,平均每家五十兩,打發叫花子呢?
他又追問道:“聘請他們當先生的事情呢?”
那人輕嘆口氣,說道:“他們說可以講課,但是每個月的酬勞,要一千兩……”
安王愣了一下,怒道:“一千兩,他們怎么不去搶!”
片刻后,他緩緩的坐回椅子,像是被掏空了全部的力氣。
為什么六妹隨隨便便就能籌到十萬兩,那些第三境第四境的醫家,還愿意免費去她的學院授課,到了自己這里,不僅籌不到銀子,想要讓他們授課,也要付出這么大的代價?
她到底做了什么,能讓這些醫家又出錢又出人,如此的支持他?
金丹堂。
五大王朝之中,趙國的醫家最為繁榮,國都更是醫館遍地。
金丹堂是醫家金丹派在國都設立的醫館,金丹派擅長煉制丹藥,無須熬制藥材,服藥簡單方便,且效果顯著,因此頗受趙國權貴的歡迎。
當然,因為煉制丹藥的成本更高,治療同樣的病癥,金丹堂的價格比起其他醫館也更高。
金丹堂的主診醫師是一位第四境的醫家,此刻,醫館之內,有數人在排隊等待他出診,他們等了好一會兒,還不見他出來,不禁開始議論起來。
“都一刻鐘了,姜大夫怎么還不出來?”
“我剛才見他和另一位老人家上了樓。”
“那位是回春堂的孫大夫,也是一位第四境的大醫,可能和姜大夫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商談吧……”
此刻,金丹堂三樓。
孫大夫坐在地上,抱著另一位老者的腿,說道:“一萬兩,我們多年的交情,今天你不給這一萬兩,老夫就不走了!”
被他抱著腿的老者一臉無奈,說道:“兩千兩,我金丹堂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你再不起來,我就叫人了……”
孫大夫想了想,說道:“這樣,到時候,我們在醫學院門口立一塊碑,把你的名字寫上去,如何?”
姜姓老者思忖了片刻,改口道:“三千兩吧,三千兩不能再多了。”
建立醫學院,雖然對自己的門派無益,但對于整個醫家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因此,他才愿意捐出一千兩。
看在他和姓孫的幾十年的交情上,再追加一千兩也可以。醫學院到底是朝廷推動的,具有一定的影響,如果能把他的名字刻在院門口的石碑上,讓過往的百姓和醫家晚輩都能看到,無疑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為了這點面子,他可以再付一千兩。
孫大夫繼續說道:“醫學院剛剛建立,還需要一批有資歷的先生……”
姜大夫知道他想說什么,擺了擺手,說道:“老夫沒空,你再去問問別人吧……”
對于去醫學院教書,他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孫大夫聞言,也沒有再堅持。
他從地上起來,拍了拍屁股上的塵土,然后從懷里拿出一本包裝精美的冊子,說道:“對了,我們打算編寫一本醫書,要不要署上你的名字,你象征䗼的貢獻幾個丹方就行了。”
姜大夫無所謂道:“隨意吧。”
醫家之間,在醫書上互相署名,是很常見的事情。
金丹堂丹方無數,隨便貢獻幾個不重要的就行。
理論上說,這對修行是有好處的,編寫醫書,也是為醫家做貢獻,不過因為醫家發展了太久,已經很難再有創新,編寫醫書的作用已經不大了。
孫大夫點了點頭,順手從桌上拿起毛筆,在那本冊子上寫下一個名字。
姜洪。
就在他放下筆的時候,姜大夫忽然一愣。
他忽然感受到䑕䜨的醫家真氣,有一絲微弱的增長。
以他第四境的修為,哪怕是一絲微不可查的增長,實質也是極其可觀的。
剛才那一瞬,就抵得上他坐診一個月。
這種事情不會莫名其妙的發生,下一刻,他就猜到了原因。
他的目光,立刻望向孫大夫。
他們到底編寫的什么醫書,只要寫上名字,就能讓他的修為產生波動?
要是自己真的參與編纂,并且做出巨大的貢獻,豈不是此生有望第五境?
孫大夫已經走出了門口,他立刻追了上去,大聲道:“留步!”
孫大夫回頭看著他,問道:“什么事?”
姜大夫抿了抿嘴唇,指著他手中的冊子,問道:“這,這是一本什么醫書?”
孫大夫微微一笑,說道:“這個你就不用管了……”
片刻之后。
姜大夫坐在地上,死死的抱著他的腿,說道:“我們幾十年的交情,這種好事,你怎么能忘了我,一萬兩就一萬兩,丹方我也多給你一些,你帶著我一起編書吧……”
孫大夫捋了捋胡須,說道:“老夫只是一個副編纂,做不了這么大的主,你這讓我很為難啊……”
姜大夫抱他的腿更緊了一些,說道:“你不答應我,你今天就別走了!”
不知過了多久,孫大夫看著他,說道:“你要想參與編纂的話,也不是不可以,不過,你得捐五萬兩,還得來醫學院教書,而且沒有酬勞……”…。。
姜大夫生怕他反悔,立刻道:“答應,答應,老夫全都答應!”
使館小院之內,趙知意正在和李諾下棋。
創建學院所有的前期準備,她已經做的差不多了。
至于籌款和招收醫學院的先生,她從始至終都沒有管過,不管是籌銀也好,招人也罷,孫大夫一個人就辦的妥妥貼貼。
李諾也難得的閑了下來。
不管是籌建醫學院還是編書,都是李諾提出并主導的,他自己的收獲必然最大。
而孫大夫作為參與者,想要提升更多的修為,就得做出更大的貢獻。
因此,他對于這兩件事,極為上心,自己的醫館都不開了,到處去拉贊助找投資,后面所籌到的銀兩,以及招到的書院先生,幾乎全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為了方便他辦事,李諾也給了他很大的權限。
《醫療手冊》李諾為主編纂,孫大夫為副編纂,在兩人之下,還可以設立一些編纂,邀請一些名醫擔任,一來擴大此書的……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