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女配的無限逆襲

第1276章 瑣事

可憐夏老太現在癱在ug上動彈不得,每天飽受兩個孝順媳婦的各種“盤問”,只能哆嗦著,想罵都罵不出來,真是憋死人了。言情

真后悔當初沒有再狠狠收拾這兩個賤女人!

其實能從她這個“能干”婆婆手下熬出來也是人家的本事,就像原主的母親吳大英,不就是生生的被她們給磨死的嗎?

事實證明這兩個媳婦真不是省油的燈,換著方兒的盤。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甚至還“動手動腳”的。

其實夏老太應該感到很幸運才是,因為身體偏癱的原因所以身體的感知能力很弱。

癱在ug上這幾個月把以前積在身上的贅肉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松垮的皮膚繃在干柴一樣的骨頭上,饒是你掐出血印子來她也不覺得怎么疼,疼也叫不出聲來,只能在喉嚨里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如此也讓兩個媳婦少了許多“成就感”。

有大嫂二嫂頂班,吳大英就把其余精力都用在伺弄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上面了。

農村,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

土地就是弄人的根本,其實往大了說,天下人吃的糧食又那一粒米不是地里長出來的。

話題扯遠了,且說想當初在吃大鍋飯的時候,是評工分,看似很公平,可是這工分還不是人為在評?誰的關系好點就多點,看哪家人孤兒寡母弱勢就各種克扣。所以大家都養成了一種風氣,偷奸耍滑,能少勞作一點就少勞作一點,土地荒蕪的多,而且是廣種薄收。

反正是大鍋飯嘛,事情做的多也是吃一碗稀糊糊,做的少也是,干嘛還要哈戳戳的去賣力氣?!

可是這包產到戶就不一樣了,不再是吃大鍋飯了。土地承包到戶,自己種,自己收,收獲的糧食除了要交給gj一小部分。剩下的可都是自家的。

是自家的哦!于是各家又恨不得把那些荒山都開墾出來種糧食。

現在問題又來了,從社到村,所有的土地都進行了丈量,寫了承包的契約,再以地界石劃分。可是仍舊有人家想去把地界挪一挪。把自家的土地多擴一擴,自己就可以多種那么一溜溜土地了……

所以村子里經常都會聽到有人在高聲吆喝:“誰動了我家的地界…吃進去的都要拉出來,要遭報應……”

總之是罵的要多難聽有多難聽,一定要把別人的祖宗十八代都要捋一遍。

其實這土地是死的,誰家還不知道與自家土地相鄰的是哪家人的?

有人就有些沉不住氣了,于是就開始對罵上了……

罵架,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可是現在竟然落到吳大英身上,梓箐心中感覺也有些憤懣不平,這些人也真是,切不說那一溜地能給你長出多少糧食。能讓你發多大的財。就憑人家吳大英現在丈夫殘廢,兩個子女還那么小的份上,他們還真是下的去手,這樣也要欺負。果真是柿子撿軟的捏。

好吧,貌似自己這樣一說,別人又要罵,就你覺悟高,你不在乎土地干脆讓出來得了……

梓箐其實還真沒把這些看在眼里,不過她倒是很想知道吳大英會怎么處理,貌似她還從來沒看到她跟別人吵過架呢。

在原主記憶中對于母親的形象非常非常模糊。只是后來她長大了,從旁人口中偶爾聽了一點。

在那些人的口中,夏母是一個很木訥,很沉悶。甚至是被人形容成“少根筋”的女人。

恐怕連原主自己都想不到,自己母親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吳大英總覺得為什么自家的土面積變得越來越小呢?她走到地邊,記憶中以前地界是跟一棵桑樹對齊的,于是她就把地界石挪了回去。

沒想到第二天去看的時候,那地界不僅往自家地挪過來的更多,干脆還撒上種子了……

梓箐就跟在吳大英身后。現在是種麥子的時節。梓箐雖然還扛不起鋤頭挑不起糞桶,但是卻可以在后面撒麥種。

只見吳大英將背上背著的小家伙放在地邊上,鋪了一張棉墊,然后把他上去讓他自個玩。

對了,這就是原主的弟弟夏詠,他現在只有個“二娃”的稱呼,還沒有正式的名字。夏詠現在才六七個月,也沒吃啥好的,身子骨還沒長硬朗,只是勉強能坐著。

吳大英也發現地界石又被人挪了位置,甚至比上一次更過分,她站在地邊看了看,最后什么都沒說,直接在前面刨溝,梓箐跟在后面播種,順帶施肥和蓋土。

如果說開始她也會跟別人一樣覺得吳大英是個愚笨的人的話,那么現在,她覺得,她不是笨,而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現在正是種冬小麥的季節,家里就她一個主勞力,里里外外都要她操持。且不說別人以前不敢動地界偏偏等到自己男人殘廢了才動,明擺著就是要欺負她,對著她干啊。如果現在跟對方吵一架罵一通,她能罵的贏么?罵贏了把地界挪了回去人家就不會再滋事了?

所以,與其去浪費精氣神,還不如先把已有的地給伺弄好了。

真真是明智啊。

一個刨土一個播種,配合默契,半天時間就把一塊地的種子全部撒下去了。梓箐抬頭看看天……嗯,恐怕還要四五天才會下雨。

家里勞力有限,所以都是直接把肥料和種子一起放下去,就等著天下雨,這樣肥料化開,就免去再挑糞灌溉的工序了。

不過如果干的太久,很容易就會讓種子壞掉。

所以梓箐想等晚上的時候,自己用天象之術的技能灌溉一下。

瑣事累累,日子就這么一天天的過著。

眼看就到了年關,吳大英就那么里里外外地忙碌著,為一家老小準備過冬衣物,年貨等等。

別人家沒錢就不買對聯,而且農村嘛,不貼也一樣的過。可是她偏不,愣是花了五塊錢在鎮上請一個專門寫對聯的老先生寫了一副對聯回來。

然后是給夏正名和夏老太準備棉衣,為了節約錢,她自個去買了布和今年新收的棉花,把籽捋了出來,給兩人縫了衣裳和褲子。用剩下的布給梓箐也做了一套棉衣棉褲,還有一雙棉鞋…邊角料以及往年的舊衣裳就給夏詠改成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