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求生記

第一百六十一章 先給老十四點好處吧

清朝求生記

歡迎訪問《,請次三阿哥告大阿哥,雖說是不見得安了什么好心,上來說,確實是造福了眾家兄弟,不只是讓四阿哥、五阿哥跟著他一起解除了圈禁的懲罰,而且讓十三阿哥也跟著受益,得以出來了,另外還處于圈禁中的二阿哥和八阿哥,也得到了康熙親自前去探望,并且老康還說出了“自此以后,不復再提往事”的話。

照這么看來,康熙應該是對八阿哥沒什么防備的,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老康很明白八阿哥的野心,知道他對太子所做的一切之后,也隱隱的擔憂過他會不會對自己有什么犯上之舉,早年間這個兒子還是比較隱忍的,可是近年來卻是越的沉不住氣了,從動雍泰到想接受張明德的提議,八阿哥似乎是有些等不急了,在這種情況下,康熙也摸不準他接下來還會做出什么事。

其實康熙擔心的也不光是八阿哥,他現在是對所有成年的兒子都有所戒備,因為突然之間他覺得這些兒子們讓自己有些看不清楚了。以前雖然知道他們有些個明爭暗斗,但沒想到他們會連父子之情、兄弟之情都全然不顧了。

先說廢太子二阿哥吧,康熙在他身上下的功夫最多,付出的寵愛也最多,可是惹事最多的也是他,索取賄賂、毆打官員,甚至殺人放火,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給他機會,他一次又一次的讓自己失望,沒想到最后居然會對自己他地父親都心有不軌了,這怎能不讓他痛心之至,由此也終于下定決心廢了太子。

可是沒想到這廢太子之舉,就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兒子們一個一個地都不安分起來,之前康熙也知道大阿哥對太子多有妒嫉之情,可沒想到他會心狠如斯,居然要對兄弟痛下殺手,最后還想把這個罪名扣到自己的頭上,當真是不可救藥,就算是沒有老三舉他咒魘之事,老康也是不打算把他放出來了。

而八阿哥之前以寬仁形象廣結人緣之事,康熙也不是不知道,只是他之前以為這是兒子在向自己表現能力,而且八阿哥也確實是個有才華的,在康熙親征噶爾丹的時候,隨同出征的其他皇子都被分派到八旗各營,八阿哥由于年齡最小,被康熙留在自己的大帳之中,隨時應召。

可是別看八阿哥當時年紀不大,卻是能力出色,非常善于和那些將領打交道,而且吃苦耐勞,辦事麻利,讓康熙既是驚訝,又是歡喜,于是親筆寫了詩賜給八阿哥“戎行親蒞制機宜,沐浴風霜總不辭;隨侍晨昏依帳殿,焦勞情事爾應知”,而八阿哥也隨即和了一,“父慈子孝應猶在,一夜東風一朝臣;曾習柳字千千行,親情愛恨一夢遙”,父子交贊,倒也是其樂融融。

所以就算八阿哥結交群臣,康熙也從來沒想過他會對儲君之位有所圖,他本來一直覺得八阿哥會是個輔佐未來君主的“賢王”,所以才對他的所作所為有意放縱,又交付了他許多美差,為他積累人氣,就象這次,太子被廢后,康熙也是一回京就任命八阿哥為署理內務府總管事,著他查處原內務府總管凌普,雖然八阿哥沒有體察圣意,還是采用以前的寬仁態度,但康熙也只是訓誡了他一番,話雖說的狠,但畢竟是沒有做什么處罰。瀏覽請到《

可是張明德事情一,康熙才覺,這個一向講究仁義地兒子,其實并不仁義,他居然早就在暗中布置對付太子了,通過長期的經營,現在的八阿哥在朝中已經自成一黨,人多勢眾,康熙也感到了危機,所以就算是十四阿哥那么激烈的反對,他還是強硬地將八阿哥圈禁起來。

十四阿哥的頂撞之舉,當時雖是讓康熙憤怒之極,但事后卻對他沒什么惡感,他覺得十四阿哥雖然性格沖動,脾氣暴燥,但也正是如此,才說明他是個性情中人,自己舉刀相向,他都能挺身相迎,毫不避讓,可見得是沒有做假了。

另外從十四阿哥地這件事。康熙也知道了四阿哥地好。這個兒子幼時雖有些喜怒不定。性情急燥。可勝在聽話。自己說過之后。就一直注意改過。雖是有些個矯枉過正。但至少態度還是好地。而且他辦差也很用心。凡自己交待下地事情。必是盡心盡力。哪怕是因此會得罪許多人。

在與其他皇子相處中。四阿哥除了與十三阿哥交好以外。從不與其他人拉幫結伙。對自己所立地太子也是一向尊敬有加、恪守本分。就算是那年太子無理罰他在太陽下暴曬至中暑。他也是一直沒有怨言。在剛得知云錦死訊之時。他對太子地態度上雖有些不郁。但也沒有采取什么行動。而八阿哥他們借機對他地拉攏。他也沒有回應。

這次康熙讓四阿哥負責看管太子。也有想看看他在太子失勢地情況下。是否會有所報復地意思。可是他不僅沒有。反而對太子多有照顧。這就讓老康有些懷疑了。難道說四阿哥真地能做到不計前嫌。以德報怨嗎?還是說他一直在隱藏自己。有更大地圖謀?

有了這等懷疑之后。康熙自然對四阿哥就多加注意。雖然在十四阿哥地事件上。四阿哥做出了舍身相救地行為。但那也可能只是因為老十四是他地同母兄弟而已。可是看他在被圈禁之時。沒有任何多余地動作。府里也是安安靜靜地。再加上出來之后。為自己侍疾也是盡心盡力地。更難得地是他在這時候還能為廢太子說話。康熙覺得自己真地可以相信四阿哥是孝順父親、友愛兄弟之人了。至少暫時是這樣地。

難得德妃生出地兩個孩子。在這件事上都沒有私下里圖謀什么。康熙雖然不是很喜歡她地任性和倔強。但看在兩個兒子地份上。還是決定要讓她高興高興。本來這件事需要賞地是四阿哥。可是聽聞她現在又胡攪蠻纏地怪罪四阿哥。康熙就決定還是先給老十四點好處吧。讓她能消停會兒。也省得老四心里不好受。

而康熙所謂地好處。就是“決定撤回皇長子所屬佐領。其原有佐領和渾托和人口地一半以及上三旗所分佐領全部給予皇十四子禎。”

是的,這個時候十四阿哥的名字已經由“”改成“禎”了,而且這個“禎”字在這時候的音是”,而不是后世所稱與四阿哥的“”字的讀音相同是再糊涂,也不可能讓自己兩個兒子的名字同一個讀音啊,這樣他叫著也不方便地。

改名的事兒是小事兒,而且也是過去的事兒了,還是來說說,康熙為什么會又對大阿哥進行處罰了吧。其實這事兒也是明擺著的,自從三阿哥舉告咒魘皇太子之后,康熙就人對此事進行調查,經過審訊,大阿哥府中地蒙古喇嘛巴漢格隆供出自己是為大阿哥所收買,才行此咒魘之事的,并起出鎮物十多件。

就在起鎮物地當天,還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太子先是突然陷入瘋癲,尋死覓活的,過了一會兒之后,神智居然完全的清醒了,而且對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也是全然不知,說自己是“為鬼物所憑”而染狂疾,如今“漸已清爽,亦自知其罪”。太子如此這般似幻似真的表現,更加坐實了大阿哥地“咒魘”事實,于是康熙大怒,下旨削了大阿哥的直郡王爵。

因為康熙探望廢太子,又為了他嚴厲地處罰大阿哥,難免讓某些人心中打起了算盤,副都御史勞之辨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揣測圣意,想賣個好,就向康熙奏保廢太子,結果沒想到碰了個大雷,被打了板子不說,還被奪了職。康熙為此對眾人說“有人猜測朕召見廢皇太子必有原因,想獻殷勤上疏保奏廢皇太子,大錯了。凡事皆在朕定奪。其附廢皇太子地人不必喜,其不附廢皇太子的人也不必憂,朕自有定見。”

其實這個勞之辨可說是個倒霉蛋,他這個打算其實是有道理地,只是沒掌握好說話的時機而已,這個話如果再晚說幾日,可能就會平步青云了。因為就在這短短的幾日里,康熙就已經改了主意了。

這倒不是說康熙這個做皇帝的朝令夕改、言行不一,只是為情勢所迫罷了,因為他也注意到了眼下的情況不妙,朝中那些大臣們正在結黨附和,為八阿哥張目,要立其為儲的呼聲已是隱約可見,長此下去,必生大亂,康熙心中覺得不妥當,就找自己現在唯一相信的兒子四阿哥來商談。

四阿哥見康熙相詢,也不隱瞞,坦言了自己的擔心,并說明老十三已經去與各方兵力接洽了,要的是不能讓那些人奪了兵權去,再一個就是如果萬一有個危急時刻,只要康熙一聲令下,他們也能趕來護駕。

康熙這才知道為什么老十三從放出來之后,只來見了自己一面,就沒了蹤影,原來是忙這個事兒去,于是對老四的前瞻性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又與他仔細的研究了下策略。

“皇阿瑪,”四阿哥猶豫了一下,還是跪下來對康熙說道,“現在人心思變,兒臣覺得,還是早定儲君為好。”

“哦,”康熙在四阿哥的精心照顧下,病體已經痊愈,此時正眼光灼灼的看著四阿哥,“那你認為立誰合適呢?”

“依兒臣拙見,既然二哥是受了咒魘才有那些個惡行,”四阿哥謹慎的回話,“那現如今,咒魘已除,似乎應該復其位才是。”

“這倒也是個辦法,”康熙猶豫著,“只是朕擔心,復立,他再故態重,怎么辦?”

“皇阿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四阿哥懇切的說道,“二哥之前是有些錯處,但他現在已經知錯了,您就再給他一次機會吧。”

“機會朕可以給他,但是不能就這么給,”康熙聽說兵權沒問題,已中已經安定了,“朕要看看那些人到底是聽朕的,還是聽老八的。”

“皇阿瑪,其實八弟雖然是與那些人有些來往,但據兒臣猜想,就算是這些人做了什么事,也未見得是八弟所主使,”四阿哥勸康熙,“也許是他們自作主張呢,畢竟八弟現在還被圈著呢,再說兒臣也不信八弟會做出這種事來。”

“哼,就算不是他主使,也跑不了他的責任,,”康熙還是很氣憤,“要不是他一直四處賣好,假做仁義,那幫人也不會這么賣力,說白了,還不是指望著他能成事,自己也好多得些好處嘛。”

“皇阿瑪,下面您需要兒臣怎么做?”四阿哥見康熙如此,也不再勸了,“是否需要兒臣上折子請復立太子呢。”

“這個折子不用你來上,朕自有打算,”康熙搖搖頭,“你和老十三去傳朕的旨意,讓那些個武將隨時候命。”

“兒臣遵命。”四阿哥領命而去。

康熙不讓四阿哥出面,并不是不信任他,而是他想找一個更有份量的人,那就是他的心腹老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這個人不只在朝中地位超然,而且也擔任過一段時間的師傅,由他來出面是最合適不過的。

可是康熙沒想到的是,李光地與自己想的并不一樣,他認為根本就不適合當太子,對康熙的這種想法也是不以為然,所以當康熙跟他談及此事時,他是一再的反對,康熙說一句,他有十句跟著。

例如,康熙說太子之前的作為是因為中邪的緣故,李光地就說我現在有幸身居高位,鬼物尚不敢近身,何況是太子這樣的尊貴之身呢?邪魔之說,斷不可信。又說人一旦地位尊榮,就容易驕狂;一旦安逸,則容易放縱;驕狂安逸久了,人的神智也就開始昏昧,聽不得任何逆耳忠言,這都是人之常情。而且,人一旦沉其中,狂妄自大,就會以善為惡,以惡為善,看上去的確像是鬼物纏身,但根本問題還是在人的本性。

康熙問李光地,太子的病是否有救?李光地就說,要想二阿哥恢復理性,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清心寡欲,杜絕聲色的誘惑,平日里讓人凝神靜氣,久而久之,其心日漸平淡,他的本性也就會逐漸恢復。康熙沒辦法,只好明說自己想復立做太子,以結束現在皇子間明爭暗斗的狀態,并暗示李光地將他的意思傳達給朝臣。

這也是康熙維護八阿哥之意,如果朝臣能能李光地的,不再推薦八阿哥為儲君,那自己也就可以不再處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