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求生記

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糕的第一份奏折

清朝求生記

這是她自己的決定,”十四阿哥繃著臉說道,“有她咎由自取。”

“行了,”八阿哥看九阿哥還想說什么,就出言打斷他,“云錦逝去都好幾年了,還說這個有什么用,白招得十四弟心里煩悶。”

“好,不說就不說,”九阿哥倒是從善如流,“那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大地回春的事兒吧,八哥,你說咱們如果也弄個暖室,種這些蔬菜來賣怎么樣?肯定能掙些銀子的。”

“渾說什么,沒聽說吃那個不時之蔬于身體無益嗎?”八阿哥皺了皺眉。

“那有什么的,”九阿哥滿不在乎的說道,“最多我們不吃就是了,那些個平民百姓知道什么,大冬天有新鮮蔬菜吃,還能不搶著買?什么不時之蔬于身體無益的,他們哪里講究這個。”

“你就不怕御史彈劾你?”八阿哥白了九阿哥一眼。

“又不是我自己出面來賣,”九阿哥不以為然,“他們彈劾的著嗎?再說我什么時候怕他們彈劾來著?”

“算了,隨你吧,只要加些小心也就是了。”八阿哥也不再阻攔九阿哥了,他轉而問十四阿哥,“老十四,我看你最近忙得緊,沒累著吧?身子受不受得住?”

“我身子能有什么問題?”十四阿哥眼光一閃,笑著對八阿哥說道,“我還年輕,累點兒也沒什么的。”

“還是小心些的好,”八阿哥還是關心的說道,“你看前陣子四哥不就病了嗎?聽太醫說那意思,就是累出來的。”

“他哪能和我比。他是一點小事兒都操心起來沒個完地。我可沒有他那么瑣碎。”十四阿哥帶著點不屑地說道。“再說。就他那身子骨兒。不累都容易出毛病地。”

“那是。十四弟地身體在我們兄弟中可是最結實地。”八阿哥點頭笑道。“這倒是我多慮了。”

“八哥也是關心我嘛。”十四阿哥笑著對八阿哥說道。“小弟哪能不明白呢。”

“你明白就好。其實十四弟想來也看出來了。”八阿哥嘆了口氣說道。“八哥現在已經是徹底地不招皇阿瑪待見了。說不得以后還得靠十四弟你照應呢。”

“八哥。你這說地是什么話?”十四阿哥瞪大了眼睛。“皇阿瑪對你地態度只是一時有些減淡罷了。以后他老人家也會有再重用八哥地時候。你看我那時不也是把皇阿瑪氣得跟什么似地。都拔刀要殺我了。最后還不是不了了之了。八哥。你可不要這么灰心。”

“我不是灰心,我只是確定了,”八阿哥搖著頭說道,“我已經是沒有希望了,可是十四弟你跟我不一樣,你現在是正當寵的時候,可不能錯失良機啊。如果有需要地話,八哥能幫你的一定會盡力幫你的,只是希望你以后成了大氣,能照顧下我們這些兄弟也就夠了。”

“八哥,”十四阿哥想了一想說道,“你這話說重了,不管怎么樣,我總不會做對不起兄弟們的事兒就對了。”

“十四弟能這么說,八哥我就放心了。”八阿哥欣慰的點點頭。

“自家兄弟,互相照顧也是應該的,八哥以前也是很照顧我地嘛,”十四阿哥站起身來,“八哥,如果您這兒沒什么事兒的話,小弟我就先回府去了,這兩天府里有點事兒。”

“有什么事兒啊?”八阿哥也站起身來,關心的問道,“有沒有需要我幫忙地。”

“沒什么,”十四阿哥苦笑著說道,“只是女人們有點不消停,讓八哥見笑了。”

“這有什么的,女人爭寵,也是因為他們喜歡十四弟你嘛,”八阿哥笑著說道,“老十四你應該覺得驕傲才是啊。”

“行了,八哥,你就別取笑我了,”十四阿哥笑著拱拱手說道,“小弟這就先告辭了。”

“我送十四弟。”八阿哥也可跟著他往外走。

“行了,八哥,”十四阿哥攔住他,“跟我還客氣什么。”

“應該的,十四弟也別跟我客氣了。”八阿哥笑著堅持。

“對了,老十,你之前不也說累了嘛,”九阿哥一捅十阿哥,“那么你也先回府歇著吧。”

“我說過嗎?”十阿哥有些不解,吃九阿哥瞪了一眼,“哦,那好,八哥,我也有些累了,想先回去歇著了。”

“正好,我一起送兩位弟弟出去。”八阿哥笑著說道。

“雖然這不是我的府里,但我也還是跟著出去送送吧。”九阿哥也笑著起身。

八阿哥和九阿哥一起送走十阿哥和十四阿哥之后,又回到書房里落坐。

“八哥,你不是說不急著跟老十四表態嗎?”九阿哥剛坐好,就馬上問道,“怎么今天你又跟他說那些話。”

“只是稍微透個口風而已嘛,”八阿哥笑笑說道,“你也知道老十四現在刻意和咱們遠著,怎么也得想個辦法讓他再靠回來啊。”

“這小子,也就是個白眼狼,”九阿哥恨恨地說道,“以前八哥得勢的時候,就一直跟在咱們身后轉悠,現在卻是有多遠躲多遠。”

“趨炎附勢,人皆如此嘛,”八阿哥倒是很平靜的說道,“有什么好生氣的。”

“說來說去,也是因為皇阿瑪對八哥你這種態度,”九阿哥還是有些不忿,“那個年羹是,本來是我們這邊的人,卻生生的讓皇阿瑪給弄到老四那邊去了,結果這回到朝鮮,馬上就想著給老四家里地孩子帶東西了,想起來就生氣。”

“老九,你千萬不要對年羹堯行什么不滿之舉,”八阿哥勸道,“他轉入老四的門下,是皇阿瑪地旨意,現在又圣眷正隆,你可不要生事,對他一定要以禮相待。”

“他一個奴才,用什么以禮相待。”九阿哥不以為然的說道。

“你可不要小瞧了這個人,”八阿哥說道,“他可是個有才地,皇阿瑪又看重他,將來想必是要大用的,也許咱們以后也會用得著他。”

“那好,”九阿哥點頭,“我就派些人多拉攏拉攏他。”

“這個也不要,”八阿哥搖頭說道,“他現在剛被皇阿瑪轉到老四門下不久,你現在去拉攏他不是沒事兒找事兒嗎?咱們只要和過去一樣,對他以禮相待也就是了,不管怎么說,他和我們還是有點親戚關系嘛。”

“好,我聽八哥地。”九阿哥點頭答應著。

太后生日過后,就是云錦的生日了,這是她嫁給四阿哥之后的第一個生日,雖然原來的那個鈕祜祿氏格格的生日并不在這一天,雖然她現在還是以養病的名義呆在這個小院子里不能隨便見人,但烏喇那拉氏還是盡量的好好的操辦了一番,客人嘛,只有十三阿哥和云錦的額娘兩個人,太后現在也知道云錦生日地真實日期了,她和貴妃娘娘一起托四阿哥帶給云錦好多禮物,康熙也送來了賞賜。

既然是云錦的生日,那這個菜自然是不用云錦來操心了,烏喇那拉氏早幾天就讓管家開始準備食材了,飛禽走獸、山珍海味的,不能說應有盡有,但也是豐盛的一塌糊涂了。而十三阿哥來的時候,居然還帶了個生日蛋糕過來。

云錦的額娘佳氏除了送來祝福和禮物之外,也是一個勁兒地問云錦是否有好消息,聽到否定的答案,雖然笑著安慰云錦不急,但能看出來她還是很失望的。讓云錦不禁暗暗嘆息,自己嫁給四阿哥才半年多嘛,這些人也太著急了吧?

不管怎么說吧,云錦這個生日宴會,總而言之還是舉辦地很熱烈的,氣氛也是相當的融洽,與坐的客人們(雖然只有兩個人)也都是十分地滿意,應該說是很圓滿的結束了。當天晚上,四阿哥也留在小院子里,為了能讓云錦能夠給自己延續血脈而努力了好幾次,只是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云錦的大姨媽還是如期前來拜訪了。

之后的日子還是過得比較平淡的,四阿哥還是象以前一樣認真地辦理康熙交付下來的差事,到云錦這兒來地時間也是和以前一樣,基本上與其府里的女人保持著差不多地次數,只是他來云錦這兒的時候,有時候是和十三阿哥一起過來地,十三來的目的當然是來蹭些新鮮的吃食了,當然他們也會談些朝政什么的,云錦帶聽帶不聽的,也知道了一些。

二月份,康熙帶著太子、三阿哥、八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巡幸五臺山之后,年羹堯也給康熙上了他到四川上任之后的第一份奏折,康熙對這份奏折是又圈又點的,夾行也寫,折子后也寫,年羹上了五條建議,康熙讓他具題四條,還有一條隨他的意思辦,對年羹請求罷免一省布政使永式之事,康熙竟然說“一點不錯”,最后老康還叫把自己朱批過的折子“原狀發回”,不叫內閣發回謄抄版的。

四阿哥知道這個事情之后,對年羹堯如此得康熙寵愛是有些歡喜有些愁,歡喜的是自己門下的人得圣寵,自己的臉上也有光彩,愁的是,這個年羹堯太過年輕氣盛,如此不知收斂,也許將來會惹下什么禍事,到時候如果連累到自己府里那就不好了。

而云錦聽了這事之后,卻是感慨萬千,原來這個年糕在康熙的時候就已經如此這般了,可見得他最后囂張無比的樣子,并不全是雍正慣的,康熙的責任也是不容忽視的。好倒霉的永式,居然被年羹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燒到,成了他用來壓服眾人的犧牲品。

康熙可不管他對年羹堯如此的寵愛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或者是他知道卻不理會,也有可能是他故意而為之,反正他的心思誰也猜不透,他也不想讓人猜透,做為一代帝王,保持神秘感也是必須的。

康熙對有些事情要保持神秘感,不想讓人琢磨明白,但他對太后的孝順卻是明明白白的想讓大家看到、讓大家知道、讓大家傳頌的。在三月初十,康熙的萬壽前幾天,他請皇太后在暢園的雅玩齋進膳,并一起觀賞梅花,當時母子相伴,品茗閑談,真是情意融融。老康高興之余,還詩興大發,吟詩一首:“當年梅雪伴,今歲暮春遲。銀杏舒新葉,木蘭蓋綠枝。花當亭畔發,香逐雨中移。別殿陳鮮蜜,尚方獻瑞芝。老來舞膝下,珠草到仙墀。敬上喬松祝,欣瞻王母儀。捧觴稱壽句,進酒問安詞。地潤鋪紅萼,波澄斂玉池。高峰多爽氣,綺樹得豐姿。漏轉催辰半,表行近畫奇。承歡同家日,孝思莫違時。會慶思經義,千秋古訓垂。”

其實這也不是康熙第一次寫詩來舒發自己對太后的母子之情,在他每次出巡之時,總要千方百計給嫡母送去關懷,表達自己思念之情,在旅途之中,也常常以詩言懷,抒發對嫡母的眷戀之情,如“長樂慈顏兩月違,白云迢遞戀春暉。輕舟不程進,應話民風坐漏稀。”,再如“獵獵寒風勁,班馬閑,勤勞因國事,計日對慈顏。”等等等等。

在賞梅之時,太后也想到了云錦在她圣壽時送來的桃花,就問康熙,到他萬壽之時,是否真的能有新鮮的桃子送過來,康熙笑著說道,自己問過四阿哥了,說現在桃子已經長得很好了,到自己壽誕之時,肯定能夠成熟了,太后聽后,自然也是高興的不得了。

等到康熙萬壽之時,雖然這時九阿哥的門人那邊早就已經有新鮮的暖室蔬菜上市了,但是一來九阿哥他們是為了利潤,得利最快的還是種菜,自然就沒有種什么水果,再有就算是他們移植果樹過來,時間上也是來不及成熟的,所以雍親王府送過來的帶著新鮮的桃枝桃葉的新鮮桃子還是引起了眾人的驚嘆和羨慕。

另外,三月份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康熙命張玉書、陳廷敬為總纂官,凌紹霄、史夔、周起渭、陳世儒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為修纂官,開始編《字典,也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康熙字典。這個字典是依據明朝《字匯《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的,對兩書錯誤之處,《康熙字典還做過一番“辨訂訛”的工夫。

《康熙字典從康熙四十九年開始編纂,歷時六年,于康熙五十五年才成書,它收字相當豐富,共收錄了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都是我國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華大字典出版,達四萬八千余字,才超過了它),它采用的是部首分類法,以二百一十四個部首分類,并注有出處、及參考等,差不多把每一個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義都列舉進去,可以供使用者檢閱。除了僻字僻義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義下,都舉了例子;這些例子又幾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見”的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