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大導演

第五十三章 大提琴哪有嗩吶攢勁啊?

帶著入殮師劇組的主要演員們,吳淵開始在國內一線城市的殯儀館來回奔波。

不只是演員,包括他自己,也需要學習很多關于入殮師的知識。

張國榕與李雪建、陳虹三人因為到時候要演入殮師,所以他們三人要跟著幾位老師傅,親身去體驗這份工作的不容易,去了解一些入殮師的生活習慣。

這就很考驗演員的洞察力了。

所謂的“體驗生活”,其實就是一個觀察和感受的過程。

一個好的演員,要做到演什么職業像什么職業,那就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捕捉到被觀察對象的一切細節。

這方面倒是有點像警察的行事作風。

還好,現在的演員還是敬業又專業的。

張國榕為了演好程蝶衣,能夠跟著京劇師父認真學習京劇唱腔儀態,演出京劇大家的靈魂。

李雪建老師就更別說了,人家為了演藝事業是能付出一切的,只為演好每一個角色。

陳虹雖然嫁了大導演,但是她本身也依舊熱愛演員這個職業,也愿意認真去學習。

三人認真努力適應“入殮師”工作的樣子,倒是讓看慣了夢中那批流量演員的吳淵,頗為感慨。

果然不管啥圈子,都還是剛開始的時候比較純粹一些。

......

就這么體驗了大半個月后,吳淵抽空專門找上了張國榕談心。

倆人站在魔都寶山殯儀館的白墻旁,倚著墻有一口沒一口的抽著張國榕從港島帶來的萬寶路,閑聊著。

吳淵皺著眉頭,有些嫌棄的抽了一口萬寶路,面帶關心的看向了張國榕。

“張生,這段時間感覺怎么樣,壓力大嗎?”

最近十幾天大家見了很多生死無常的事情。

有妻子跳樓而亡,卻絲毫不傷心的丈夫兒子,有自縊身亡很久才被發現的高齡老人,也有遇人不淑,被愛而不得的追求者狠心殺害的年輕姑娘……

當然,見到最多的,還是哭的肝腸寸斷,悔不當初的家屬們。

吳淵生怕張國榕看多了這些事情,心理出現什么不適應的地方。

其實他拿出入殮師這部劇本,原意是希望讓張國榕理解,死亡不是解脫,不懼死,才能更好地生,是想給他來一場心靈治愈之旅的。

順便再去歐洲拿點獎。

但是這電影還沒拍呢,就先來了一波對死亡的沖擊洗禮,吳淵現在也有點擔心張國榕頂不頂得住了。

“欸,吳導,你太小看我了。”

哪知道,張國榕卻是燦爛一笑,語氣輕松的說道:“其實一開始是會有些壓力,看到了太多毫無遮掩的情感流露,家屬們撕心裂肺的哭聲,心里是真的不好受。”

“也確實清晰的感受到了生命真的太脆弱。”

“但是你的劇本有一句話說的好,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看到入殮師為逝者凈體、換衣、描容,盡自己所能幫助逝者還原生前樣貌,幫助死者有尊嚴的跨過死亡這道大門。”

“我也能體會到,這份工作不僅是一套流程,也是為了給予逝者生命最后的尊嚴,是對生者的寬慰。”

吳淵理解的點點頭,心里卻在吐槽,“誰問你對入殮師的職業感受了。”

不過看張國榕情緒還不錯,也不見有啥壓抑和低氣壓,似乎確實心理并沒有跑偏,吳淵這才欣慰一笑:“那就行。”

“對了,你這幾天胃病又犯了?”

“趕緊找家醫院去檢查一下,認真配合治療,在電影開機前把病治好了。”

“我可不希望自己的男主角拖著病體來拍戲。”

吳淵語氣很是平淡,但是張國榕卻從中聽出了關心的意思。

他含笑點點頭:“去看過了,醫生就是建議我多休息,作息和飲食規律一些,養半個月就能好了。”

“剛好現在我們體驗生活,作息和飲食都很規律,開機前肯定能養好的。”

可不,現在他們這群演員是完全跟著入殮師的生活節奏走,每天就像是在辦公室上班一樣,突出一個規律。

“嗯。”吳淵最后吸了一口煙,將手上的萬寶路掐滅,實在忍不住了,嫌棄的說道:“你們港島的演員怎么都喜歡這個煙。”

“抽起來一股子臭腳味!”

“改明兒我給你拿幾包華子,抽煙還是得抽華子,夠勁!”

“哈哈。”張國榕被吳淵逗樂了,眉毛一挑,伸手搭住吳淵的肩膀:“有的抽就不錯拉!”

“走吧,下午還要跟著學修復遺體呢。”

說完,兩人就勾肩搭背的往殯儀館內走。

走到半路上,吳淵皺了皺眉頭,突然想起一件事,停住了腳步:“對了,你那個大提琴就別學了。”

“我認真想了想,男主角的設定還是要改一下。”

“我們華夏人并沒有什么大提琴情節,一開始我設定的時候有些太隨意了。”

“男主角應該是個嗩吶手。”

“一開始他是在京城的一個京劇劇團吹嗩吶,后來劇團解散了,沒辦法維持生計的他,這才返回家鄉,誤打誤撞中成為了一名入殮師。”

嗩吶,作為華夏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吹管樂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音色,深受人們喜愛。

在京劇中,嗩吶也是文場樂器之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不過呢,大多數人提起嗩吶,第一個想到的其實并不是京劇,而是紅白喜事!

正所謂,“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曲終人散,人走茶涼。”

“嗩吶一響,萬人敬仰,伴你出生,送你死亡。”

“初聞不識嗩吶音,再聽已是棺中人。”

之前在寫入殮師劇本的時候,吳淵沒想到這茬,就直接將原版中的人設套用了。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在殯儀館體驗生活,讓他突然想起來了,于華夏喪葬文化而言,既然要用音樂來做隱喻,嗩吶怎么也比大提琴更靠譜啊!

是,原版入殮師里在幾個特定的場合插入了三首名曲。

分別是貝多芬的歡樂頌、勃拉姆斯的搖籃曲以及巴赫與古諾的圣母頌。

特別是電影中大悟為社長拉奏的圣母頌,旋律低沉,配合大悟在雪山背景下拉提琴的鏡頭,是電影的高潮之一,很唯美。

但是,我華夏自有國情在此!

張國榕拿著把嗩吶,背對著雪山,來一首震撼人心,讓靈魂都顫栗的大出殯哭五更,也一點不差啊!

嗩吶一響,華夏人刻在DNA里的“出殯”畫面立馬就能涌上眼前。

對于一部講述華夏入殮師以及喪葬文化的電影,吳淵覺得用嗩吶作為男主心態轉變的隱喻,要比大提琴更加合適!

而且同樣也能為男主角添加一條暗喻隱線。

嗩吶,其實就代表了男主角本人。

原本是京劇團嗩吶手的他,從一個京劇戲曲表演者,變成了入殮師,職業和心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他手中的樂器,也跟著經過了洗禮與轉變,從為生者奏鳴,到為逝者送葬。

樂器本身沒有變化,嗩吶還是嗩吶,但是吹奏他的樂手在經過了心態和身份的轉變后,卻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音樂!

這也契合了“音樂”在人類社會誕生的初衷,那就是分享和傳遞人類喜怒哀樂的情感,并且為之共鳴!

當演奏者的情感和心態發生變化,吹奏出來的音樂也會隨著一起改變。

這也同時是在告訴觀眾,男主角還是那個男主角,嗩吶也還是那個嗩吶,但是心態不一樣了,一切就改變了。

吳淵覺得這樣挺好的,既有深度也有隱喻。

“張生,會吹嗩吶嗎?”吳淵目光灼灼的看向了張國榕。

嘴角微微抽搐,張國榕尷尬一笑:“不會。”

“那就去學,不需要學的多厲害,學幾首京劇和出殯常用到的曲子就行!”

導演最大嘛!

就算導演臨時想要改劇情,那演員也只有聽的份。

張國榕咬咬牙,點頭保證道:“行,明天我就開始學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