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俠英豪

第十六章:豈期于此刺探漫

第十六章:豈期于此刺探漫→查看,請,在中即可享受實時查看。

再說李如風一行四人進了羅田縣城,正尋思著怎么去尋找馮延朗的下落。忽然,街道上一陣騷動,只見兩個旗官騎著高頭大馬在前頭喊話:“讓開、讓開……”后面一個衛士鳴鑼開道,百姓紛紛避讓。

一隊人馬浩浩蕩蕩地過來了。那隊伍中間,赫然拉著幾大車箱子。只聽路旁有人道:“又是上茶去了”。四人卻是聽得云里霧里,不知這“上茶”是什么意思。

“燕姐姐,我們快走吧!”曾錦依卻急著要去找到馮延朗,再去找爹爹的遺骸。于是,四人轉了幾條街,終于從南邊擠出了城。

行了約10公里的樣子,來到了一座山下。忽聽人馬叫喚,一個百余人的馬隊呼嘯而過。只見那些人都是些虬髯大漢,衣服胡亂的扎著、手捧各式各樣的武器,一臉的兇神惡煞。那些人中有幾個還惡狠狠地望了他們幾眼,只望得曾錦依頭皮發麻。

李如風一直覺著哪里不對,又往前走了半炷香的功夫,突然停了下來。方凌燕也大叫一聲:“不好”。二人同時駐足,對望了一眼。

“什么?”景云鵬顯然還沒意識到什么。

“剛才那群人是馬賊,沖著那批貨物去的。”李如風道。

“馬賊?貨物?什么貨物?”景云鵬還沒想明白。

“就是我們在城里見到的那些大箱子。”方凌燕補充到。

“云鵬,你和錦依先走,在漢口江山月等我們,我和你方師姐去看看那群馬賊搞什么名堂。”李如風對景云鵬道。

五岳門徒,向來深受俠義之教,遇到這種事情,多半是要湊上一手。

“可是……”景云鵬想說自己和曾錦依兩個人上路有點不習慣,又怕李如風和方凌燕多想,只得打住。靈機一動,便說了句“可是你們什么時候才能回來,錦依妹妹可是很著急的。”

這話說出來又把大家拉回了現實,曾錦依怎么可能還找得到曾玄英呢?

曾錦依看著大家的眼睛,明白了師兄師姐們的心思,然而,她還是想去找父親,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沒事,燕姐姐,我可以一個人先走。”

這讓三人感到十分為難。方凌燕想了想,便對李如風道:“要不我和他們倆一起先走,在江山月等你,不管你探出什么,明天傍晚一定趕到漢口會合。

“嗯,這樣也好,你們三個都沒怎么出過遠門,一起有個照應。”

“我們無礙,只是師哥你萬事一定要小心啊!如有大事一定知會我們一聲。”

“沒事,我又不是第一次在江湖上漂。”李如風一臉的灑脫。方凌燕知道,論獨自行走江湖,李如風是有經歷也有經驗的。然而,現如今的五岳畢竟已是分崩離析,非常時期,更多非常之事,她不禁對李如風抱了幾許擔心。

四人商量定,便分了路各自離開。

李如風折身而回,循著馬賊的蹤跡小心翼翼地趕去。走了約二十多里的路程,到得一座山下,只見路口出現兩具尸體,穿的都是衛士服。走近了一看,一個小川內,一片狼藉,衛士的尸體、馬賊的尸體都有,而那幾輛大車卻都不見了。李如風到處搜索,發現了一處延伸出去的車轍,便順著車轍往前探路,又順著車轍走了大約半炷香的功夫,進入了山里,車轍消失不見,卻留下了一串串因故意掩蓋腳印而導致的泥土翻新痕跡。李如風哼了一聲,尋跡而去,不知不覺已經上了山。奇怪的是,在離山腳六十丈處,上山的路徑突然向左轉,而痕跡則突然消失不見。李如風仔細查看,除了看到右側有一座供行人歇息的亭臺之外并沒有發現路上有什么異常。難道是這群馬賊把車轍都抹去了?那也不可能一點痕跡都沒有。李如風想了一會兒,不知到底如何,尋思著,且上了山頂再說。

一路上山,李如風并沒碰到什么情況,只是在山東南方的石壁上,發現一座天然而成的觀音像,與別處不同的是,這觀音像是反背而坐的,佛像兩邊一幅謁語“問大士為何反背,勸世人及早回頭。”讓人暗暗稱奇。

再行4里路程,到得山頂,只見竟藏著一座古寺在茂林中。這古廟看起來修建時間頗為久遠,雖然不大,卻也頗具氣象。廟宇正門上分明寫著“觀音山寺”四個大字。

李如風信步走進去,只見正殿中立著一尊佛像,卻是依山腰的反背觀音像塑造而成。李如風穿過殿堂,在寺里到處轉了轉,卻是一個人都沒有。難道這竟是座不受香火的寺廟?李如風隱隱覺得這與那官軍被殺、貨物被劫之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他一邊往寺廟后面山的最高處走去,一邊思索,但卻怎么也找不到這其中的問題所在,正兀自懊惱,一抬頭往山下看去,猛然發現這山有些奇怪,山勢呈“丁”字形。

只見這山山腰上有幾處地形往內向凹進去,特別是方才上山來的那個方向,有一處似乎是一條深澗,深澗的兩邊非常陡峭,而且樹木茂盛,外面很難看到里面有什么。而那里剛好離剛才車轍消失的地方不遠。李如風又想到這寺內也不像無人居住的樣子,明顯不合常理。

直覺告訴自己,那深澗中定是有人的。李如風便決定先到那里一探究竟再作計較。下了高臺,李如風便奮起腳力,朝山腰的深澗奔去。只一盞茶的功夫,李如風便到了那深澗西邊崖壁上。他仔細看了看,發現這路的周圍都是灌木叢,并無什么特別之處。斟酌了半晌,李如風還是決定下到澗中探探究竟,便縱身一躍,順著崖壁上的藤蔓、灌木下到了谷底。只見下面一片平地,竟比澗口還開闊,只是并不明朗,上面的亮光星星點點的灑下來,照在一片濕潤的土壤上,中間一條小溪穿過。小溪旁邊明顯有人活動的痕跡。

李如風大喜,循著小溪往上游走去,走不多遠,小溪越來越窄,而地面越來越干燥、越來越平整,一看就是有人經常走過。李如風不覺小心起來,一步一探。走不多遠,突然看見對面崖壁上好像有一扇門。

李如風施展輕功越過小溪,到得門前,仔細一看,果然是扇石門。這也奇了,在這樣的深澗里居然還有石門,定是有人居住。李如風更加肯定被劫的貨物定與這里面有關了。李如風不敢貿然開門,側著耳朵貼著門板聽了一會兒,什么也沒聽到,于是便準備開了門進去,卻苦于無法拉開。正準備放棄,眼睛卻在崖壁上瞟了瞟,發現上面皆是凹凸不平的石頭,也許開關設在這上面了。心里想著,李如風便動手在那些石塊上按著、旋著,終于在離門丈許的地方按下了機關,門碌碌的開了。出現在眼前的是一節正對著石門的階梯,李如風擦亮了隨身攜帶的火折子,沿著階梯往上走著,走了不到半盞茶的功夫,發現又是一處絕路,頭頂上都是硬硬的石板。

李如風略一思索,明白了,原來這是通往地上的,那么這頭上的石板就是往上開的門,只不過又得找到機關而已。他隨手摸了半天,卻是什么反應也沒有。李如風又施展內力向上猛擊,石板卻是紋絲不動。雖然明知道從這里出去或許可以找到那貨物怎么失蹤的,但是卻被難在了這里,李如風不覺有些氣餒。他定了定神,仔細分析了這座山內外的形勢,猛然醒悟這里可能就是那車轍消失附近的那座亭臺底下。既然如此,一時又找不到開門的機關,那便轉身回去,那些人把東西運進來了就肯定放在里面某個地方藏起來了。

李如風又回到小溪邊繼續往前走,不多遠,發現一處瀑布,小溪中的水便是從三丈高的地方流下來的。水簾背后驀然便是一口洞穴,順著溪邊小路蜿蜒可進。只見那洞口大約高7尺,寬3尺。李如風尋思著那些人是怎么把整車的貨物從那密道口運下來,又從這么窄的洞口運進去的呢?必是將里面的貨物全都搬運出來了。那么,那箱子里裝的貨物應該不會很重,而那些大車也應該被推到某個地方藏起來了。他小心翼翼地進了洞,便隱隱約約聽到有聲音發出來,似是有一群人在里面高聲喧笑。

李如風定了定腳步,貼著洞壁輕輕地朝前探行著,慢慢地感覺有更強的光影閃爍,甚至能看到對面有許多條人影。他心知是到了洞內的一處大堂了。

這洞內較為簡陋,洞壁也都是開鑿而成的,并沒什么磚石,也沒有隔門。里面的人可能壓根兒沒想到還有人進來,連上面的亭臺、下面的溪邊都沒有布置守衛,更不用說洞中了。

李如風貼在洞壁上聽他們高聲地討論,竟是要將一批茶葉分批帶往漢口,走水路偷運到西洋。原來那被劫的貨物就是李如風尋思的本地貢茶,那可是上好珍品。但也正因為如此,那些盜匪也不敢在大明境內售賣,只能走私到西洋。須知此時大明東海大洋也并不太平,時不時有小股倭寇上岸劫掠,其中不乏與中土盜匪勾結者。

了解到這些情況,事情已經基本清楚了,眼下只需到當地官府進行舉報,官府帶人查抄此地便可破了此案。李如風雖是江湖中人,這次做了回探子感覺也甚是不錯,心想著這就回縣城向當地官府報告情況,也好早些去追趕方凌燕等人。當然,他還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如果這次貢茶與宮里有關,那么,自己或許能得到一個機會。

如果不是,請,在中即可實時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