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俠英豪

第三十三章:佛非佛

不幾時,眾人果見寺僧前來邀請前去參悟玉佛玄機,于是紛紛往毗盧閣而去。到得一間院前,引路金剛雙手合十,回頭面向眾人。卻見那院門緊閉,四名金剛堂弟子分列左右把守。

那引路金剛道:“阿彌陀佛,這參悟佛法本是動腦筋的事,而眾位施主人數眾多,為避免節外生枝,還得委屈各位先接受一番測試。”

“噢?什么測試?怎地還這么麻煩……”聽說有測試,不少人嚷嚷著不同意,有的甚至準備動手。

“眾位施主且請稍安勿躁,既然是參悟佛法,當然得懂佛法,這測試并不難,就是做幾道佛法試題而已,為保持秩序、節約時間,每次只能進去一人,就煩請大家就在這亭臺中一一等候,否則,這玉佛恐怕誰也見不成了。”

眾人聽這安排也在情理之中,雖不情愿,卻不好褻瀆佛陀,便依依前往院前亭臺中等候,每次就進去一人,通了名諱,又答了慧成大師的問話,無非是二執、三藏、四大、五蘊、六根、《金剛經》、禪宗六祖之類的佛學常識。但即使這樣,就已經將有點善根的和一闡提分開來了。像東山寺玄恩、獨尊山惠忠等高僧自是手到擒來,但也有鐵漣、王義四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了繼續進入的機會,而林三、唐賽兒等白蓮教徒本就經常學習佛法,曾錦依在閨中也是以博覽群書為樂,自然都難不倒,陳全忠、鄒三盛、明宗夏等人一來見多識廣,二來家教嚴格、涉獵頗豐,倒也能過了關去,進入到院中彌陀庵內。

其時,王義四恨得牙癢癢,居然大打出手,與一群金剛對峙起來。慧成慌忙到院門口宣布:“有人故意尋釁滋事,不按規矩來參悟禪機,為保證玉佛安全,已移至他處。”這才被陳全忠到院門口喝止了,于是測試照常進行。

那彌陀庵其實只是一個洞穴出口上蓋的一間屋子,眾人進了庵內,又跟隨著一引路金剛進了洞穴,那洞穴也還寬敞,四壁燈光閃閃,只是一條道往前走,并無岔路。忽地眼前一亮,來到了一處地下大堂,足容得下二百來人,四壁燭光呼啦啦一下都亮了起來,慧成與金剛堂下二十余名弟子出現在眼前。

“眾位施主,能進到這里來的,都是與我佛有緣之人,接下來,我們要走的路可不太容易,若有不會功夫之人,只好在此品茶等候,稍后若有些許解悟,貧僧將派弟子前來告知,以供諸位共同深究。”

“哼,我看你廣化寺是有意捉弄于人吧,既然要共同參悟,又為何要將其挪入這深洞之中?”

“各位朋友有所不知,這天然玉佛與其他物件不大一樣,本是在下從一廢棄洞穴中尋得,當時渾身沒有一點光澤,唯有一下人說是在底座上隱約看到有許多字,但那些下人并不識字,只是將玉佛掘了出來,那洞穴當時就坍塌了,再看時,底座渾然如初,并無一字,后來我將玉佛獻與廣化寺,與慧成大師提起此事,也是大師對佛法鉆研不舍,試了多種方法,方在這洞中尋得一地可再現底座字跡,然而這地底下情況復雜,通往那供佛之地的路卻并不好走,故慧成大師才不得不做如是安排。”那金員外一席話頓將眾人的顧慮打消了大半,于是玄恩大師、曾錦依、包括金員外等一部分不會武功之人留了下來,其余人等又繼續向前走去。

景云鵬跟著眾人朝前走去,突然停下腳步,回頭看了看曾錦依,似是下了決心,又對李如風道:“師兄,錦依一個人留在這里,怕不妥當,要不我留下來罷。”

李如風和方凌燕對視一眼,點點頭,不禁對景云鵬更多了一份敬服。

行了大約百來步,洞壁漸漸狹窄起來,只感覺冷颼颼的,四壁都是濕漉漉的巖石,腳底下也是崎嶇不平,又往前行了一會兒,只聽得流水嘩啦啦地響,走近后借著燭火一看,原來是一處巨大的地下暗河流過,河床高低不平,落差高達二十余丈,河寬足有五十多步,兩根繩索結成的吊橋跨河而過,在水氣拍擊和洞穴陰風的吹拂下搖搖晃晃,眾人心知這便是過河的憑借,當真是險要之地,若非有功法在身,實是難以安然度過。跨過了吊橋,又經過了一處地下溶洞,有的地方石筍倒插,有的地方竟然要從懸空的石頭橋上踏過,有幾個像諸葛寧木這樣修為不夠的還差點就此殞命。有人也開始奇怪起來,在這地方,居然也會有地下暗河和溶洞出現,怪不得那玉佛在這里面能顯出字來,也算是個奇異之地了。

過了溶洞,洞內空間漸顯開闊,四周也逐漸干燥平整起來,不一會兒,來到了一處石門前。

慧成當先停下腳步道:“玉佛便在里間了”,遂在門邊石壁上摸摸、敲敲、擰擰,吱呀一聲,石門向上升起,又一間開闊的殿堂出現在眼前。

眾人提著的心放了下來,快步而入,進了殿堂,石門又重新合下,一陣風吹得殿堂四壁的燈火閃閃爍爍,印在正中間孤獨的玉佛上。

“眾位施主,耽誤了這多寶貴時間,貧僧也不贅言,現在大家可以自己端詳這玉佛底座之字。請諸位施主跟隨貧僧敬禮。”

眾人又在慧成的帶領下施了佛禮,念了誓愿,在幾位金剛堂弟子的操持下,將玉佛平放下來,放在了已經拼接好的木架上,將燈火對著玉佛底座,只見上面顯現著幾行字“佛心在上,塵心在下,而今已下,何不再上。”

眾人看著這十六字偈,開始了苦苦思索。

若說這群人里面有不相信這玉佛與天完寶藏有關的人,那惠忠鐵定算是一個,他早就打聽到這玉佛并非像金員外所說那樣是他從一廢棄洞穴中尋得,也已知道這只是廣化寺的一場精心設計而已,但眼下若要弄清楚廣化寺這場設計的目的,還真得順著他們的設計把這首偈弄明白,想到這,他便也賣力地思索著這一十六字的真正含義。

惠忠的思維突然停留在那“而今已下”上面,這似乎是在說目前的狀態,就這玉佛來說,而今已經被放倒,大家看的就是它的下面,而眾人苦苦追尋這其中的秘密難道真的是佛心嗎?恐怕更多的是一顆追求世俗名利的塵心罷!想到這,前三句的意思就基本上都明白了,若真的想繼續追尋世俗名利,那么何不再往上呢?這應該是最后一句的意思。往上是什么?往上是能夠得到他們所追尋的,假如通過這玉佛是能夠找到寶藏的,那么往上必是能找到寶藏的訣竅所在。

惠忠走近那玉佛,順著底座往上瞧,眾人看著他以為他已經找到了答案,便跟著他往上瞧,瞧到頭部,并沒看到什么有價值的線索,突然靈光一閃,想起那底座上的陰刻都是在一個圓圈之內的,便迅速返回底座,在那圓圈內用手一按,只見那底座的圓圈向下凹進去后又彈了出來,凸出在底部之外。

眾人皆知這是被惠忠打開了,對其也是十二分的佩服。惠忠回頭看到慧成臉上閃過一絲奇怪的笑容,似是暗喜,又似是嘲笑。他不禁后悔了,這么看來自己解開這個謎底已經是著了慧成的道,如果這真是他設計的,那么此時自己正好被他利用了。心里想著這些,惠忠也沒有輕易放手,既然打開了就先看看里面是個什么東西。

惠忠又取出那凸起來的一部分,卻見是一個圓柱筒子,周身又是一首偈:“十方滅寂有七寶,摩訶無量佛緣好。但求金石得一見,師徒相會何須找。威儀立受無品分,此身相見如來了。”他看了看并無什么發現,又思索起這偈的意思。

慧成見目的基本達到,高宣佛號道:“惠忠大師果然是深研佛法,心誠則靈”,說這湊過來伸手要過圓柱筒子。惠忠一時也不能解了這偈,當著眾人的面,以參悟佛法的名義也不好拒絕,只能給了他。

慧成敲了敲,里面像是空的,而這材質也并非玉石,似是銅質的,原來這圓柱筒子是圖上蜜蠟色的漆之后塞進去的一部分。他又看了一下圓柱筒子的另外一端,上面只有一個拉鉤,很顯然是打開這個蓋子的。慧成毫不猶豫地拉開了蓋子,從里面取出一張牛皮紙,紙上卻是一副畫,在場的各寺院名僧都看出來這是一副《金剛經變圖》,畫的內容正是佛在舍衛國向須菩提弘法的場景。但是這幅經變圖看起來畫工并不算精良,并且其中有幾處線條和結點過于明顯,仿佛并不是一幅名畫。

“眾位施主,依貧僧之見,這幅經變圖可能另藏玄機,須與這筒身佛偈一起參詳或可有所解悟,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在慧成接過畫筒之后,惠忠細細一想,發現這首佛偈其時并不高明,甚至可以說得上淺陋,其中又是七寶、又是金石、又是威儀,其對尋寶的導向性非常明顯,根本就不符合佛家無欲無求的境界,要么就是慧成自己所作,要么就是天完寶藏中本就有這么一首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偈子,只是他廣化寺若真的從獨尊山偷走了《金石經》,又費這周章做什么?難道開啟天完寶藏的還有其他物件?為什么作為徐壽輝嫡長孫的徐英在獨尊山這么些年從未提起過還有這首偈子?眾多的疑問困擾著慧成,使他一時無法再去思索這偈子是什么意思。

眾人又開始絞盡腦汁思索著。這邊陳全忠卻是似有所悟,走向鄒折過道:“二叔,你可有何心得?”

鄒折過搖了搖頭,他自負博學,一心一意順著佛家意思去尋求什么道理,與那些一道而來的大和尚一樣,自是沒什么心得。反倒是那些沒什么善根,思維天馬行空的人看出了些名堂。

“十方指的是十方凈土吧?有七寶說的是有七種寶貝?”李如風問方凌燕道,他對佛學也是一知半解,知道十方凈土卻不知道七寶。

沒等方凌燕回答,馮延朗就答到:“七寶又稱七珍,在不同的佛經中有不同的指代,唐玄奘譯《稱贊凈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濕摩揭拉婆,泛指世間各種寶物。”

這些方凌燕是知道的,見馮延朗居然對佛經這么熟悉,她不禁更加高看一眼。李如風知道自己獻丑了,所幸有點酸酸地繼續破罐子破摔,那這偈說的肯定是當十方凈土都沒有了,就出現了七種寶貝,呵,佛賜給這么多的因緣,真好啊,要是能得到……《金石……經》……看一眼,我們師徒就相會了,哪里還用到處找啊,于是立馬就能享受威儀,去見如來佛祖了。”他說著說著聲音越來越高,說完后得意地看了一眼馮延朗,又朝方凌燕眨了眨眼。

陳全忠聽到李如風似是有意無意地提起《金石經》不禁一凜,這家伙發什么瘋,明知這些人都覬覦天完寶藏,這是要引火燒身么?最新網址:92wx

「儒俠英豪」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別月居士寫的一本情節與文筆俱佳的武俠小說,如果你覺得《》不錯,就請把它推薦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