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第417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Hi,賬號:第417章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夜間舍弟諸葛亮浙東匹夫:、、、、、

因為益州這幾年的內亂和封閉,蜀人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不是很細,只知道些天下大勢的大略進程。

不過封閉都是相對的,蜀人不了解外部,外面的人也一樣不容易了解蜀地的近況——

就好比歷史上劉備剛死那幾年,諸葛亮封關絕道,閉門種田了四年,還搞定了南中孟獲。那四年里,曹丕同樣不知道蜀地發生了什么,這才有了后來首出祁山時的出其不意效果。

因為當時魏國都覺得蜀完全沒存在感了,“只知蜀中有劉備,自劉備故后,不知其余”。

如今劉璋的情況也差不多。

遠在徐淮的劉備,近年也只知道劉璋治下曾經發生過內亂,后來被平定了。至于具體怎么個過程、損失多大、持續多久,劉備也是不知道的。

益州以外的世界,唯一對“趙韙之亂”知道得相對詳細些的,只有一個諸葛瑾。他畢竟是穿越者,看過史書。

但諸葛瑾也不會有事沒事就去主公那兒賣弄,反正當時又沒有對付劉璋的迫切性,何必急于賣弄無法解釋消息來源的情報呢。

此番孫卲作為劉備使者入蜀,也就肩負了一層打探益州內部各派系矛盾、摸底劉璋實力的重任。

他本以為這活兒需要慢慢打探,花上不少精力才能有實質性收獲。

沒想到才剛來,僅僅喝了一頓酒拉拉交情,張松就已經自爆家丑、把益州內亂的很多陰暗面說了出來。也逼得其兄張肅把話題圓回來,迫不得已吐露了不少真實信息。

孫卲心中自然暗喜:“原來這趙韙之亂,前后居然打了兩年時間,最危急的時候都打到成都、把成都給圍了!最后還是龐羲的東州兵害怕清算、殊死一搏才平了趙韙。

可惜了,若是當時就知道劉璋局勢如此危險,主公從荊南出兵夾擊趙韙、打著幫劉璋平叛的旗號,至少占據巴郡,豈不是美事?

唔……不過劉璋最危急的時候,好像也是當初官渡之戰袁曹相持最緊張的時候,主公當時也才剛剛打下秣陵城,還有吳會的孫策余孽尚未滅盡,確實分身乏術了。”

孫卲在內心盤算了一下這個時間線,趙韙之亂倒確實是發生在劉備平定荊南張羨之后。但巴郡的優先級,肯定是不如吳會的,還是先徹底滅干凈孫策更重要。

機會錯過了就是錯過了,沒什么可后悔的。天下如此大亂,何愁沒有機會。

只要每次遇到機會、挑一個抓住,扎扎實實吃干凈。其他的地方,就等下次機會好了。

不過,孫卲也畢竟是搞了半輩子外事工作的老江湖,賣順水人情的敏感度非常高。

他很清楚,既然張肅、張松已經把前幾年的趙韙之亂內情細節告訴他了,他完全可以假裝“我們早就知道了,只是不屑于利用”。

于是孫卲全程面無表情,沒有流露出絲毫驚喜或惋惜,靜靜聽完張肅張松兄弟的解說后,才一臉淡然回應:

“這些事情,其實不用君矯兄說,我們早已素有所知。當時我主也考慮過看在同宗之誼的份上,讓張益德將軍自荊南入蜀,夾擊趙韙助劉益州平叛。

但是又恐雙方素無交情,而且我主與荊州景升公素來盟好、景升公與劉益州又有結怨。若是我軍貿然入川,可能還會引起誤會,要是劉益州覺得我們是想趁機占據巴郡,敵視我軍,豈不是反而不美?

后來還是孔明先生對我主說:趙韙雖一時得巴地人心,但蜀中諸將必不能容忍一將獨大,都想維持均勢。龐羲勢大時,趙韙與諸將自會反對龐羲。等趙韙勢大,諸將又會聯合龐羲反對趙韙,這樣,才能在臺面上維持一個暗弱之主,形成平衡。所以哪怕我軍不出兵,趙韙也遲早必敗。

加上子瑜先生也對我主說:趙韙之亂事小,若是激化了漢室宗親方伯之間的矛盾,生出更多芥蒂,那才是對討逆興漢大業的重大損失。

雖然劉荊州、劉益州曾有仇怨,但那都是曹賊挾君、天子下衣帶詔之前的事兒了。自衣帶詔之后,我主身為宗伯,只希望團結天下宗室,因此寧可坐視失去一些取人郡縣的機會,也不愿同宗相殘,哪怕只是落下同宗相殘的惡名。”

孫卲一番話,頓時說得張肅、張松都有些震驚。

一來是震驚劉備的人消息如此靈通,二來則是震驚于劉備如此重視大義名分,明知道有機會,但為了避嫌,就不來蹚渾水了,以免落下“趁機圖謀巴郡”的惡名。

張肅、張松都有些不信,但張肅身份比較正式,不適宜開口質疑。張松相對年輕、官職也低,他說話沒什么忌諱,就幫著大哥直截了當追問:

“車騎將軍對蜀中近況,竟一直如此了解?兩位諸葛先生,也能這般相隔千里分析蜀中亂局走勢?松并非質疑……只是這說法,實在難以置信。”

孫卲傲然,一副懶得解釋的表情:“子喬賢弟,你應該出川打聽打聽,曹賊也好,當年袁紹也好,誰人敢質疑兩位諸葛先生的遠見卓識、見微知著?

以他們的智謀眼光,僅靠毫末細節,便逆推出天下大勢,都是毫不為怪的。這個我很難跟你解釋。”

張松本是恃才傲物之人,平時如果有誰吹噓自己見識廣博敏銳、遠超自己,那他肯定是要翻臉的。

但孫卲提及的是諸葛瑾諸葛亮,哪怕張松對外面的世界再不了解,也只有捏著鼻子認了。

確實,如果是諸葛家的人,有多神算遠見,都是不奇怪的。七八年來,這多智的名聲已經傳遍大漢每一個角落,哪怕在蜀中在交趾在樂浪,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信無人不服。

“如此說來,車騎將軍果然是仁德之主,不屑于乘人之危了。我主本以為封關絕道暗暗平叛、做得足夠隱秘,沒想到徒費了那些工夫。”張肅和張松都不由信了,長嘆一聲。

而張松相比于大哥,對劉璋其實更為不滿,聽孫卲提及“蜀地諸將想維持一個暗弱之主”的說法后,他就更是感同身受,便借著酒勁往下分析:

“先生所言果真是金玉之論,我蜀地之所以自君朗公(劉焉)故后,十年難有舉動,就是因為諸將一開始就想各自為政。龐羲征張魯,卻被諸將掣肘、人心不齊,屢戰屢敗。

趙韙嫌我主以兵權付龐羲,借著征張魯之名養寇自重、還廣征賨兵,起兵反叛,又得諸將圍攻而亡。反正蜀中就是出不了一個政令軍令令行禁止的雄主,誰冒頭就被其他人掣肘。

當初甘寧、沈彌在巴郡作亂,派了趙韙來平叛。趙韙盤亂了,又派龐羲來平亂。如今龐羲又任用賨人、征募板楯蠻組建新軍。如此情形之下,我主又豈敢托付諸將、有所遠圖?”

張松這番話,以臣議主,已經有些悖逆了。張肅很想制止,但他剛才已經提醒過了,再嚴肅敲打,顯得有點不給孫邵面子、跟他見外。

而孫邵至此,也算是徹底理解了劉璋的困局。

如果是諸葛瑾在此、聽了張松這番話,那他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劉璋對麾下諸將的不信任,那種驚弓之鳥,甚至已經比宋朝皇帝都嚴重了,難怪武德如此不行。

他連巴郡都拿不住,每次派去巴郡平叛的將領,站穩腳跟后轉眼自己又叛亂了,還是連續三次一模一樣的劇本,這誰受得了?這還打什么外部的世界?打出去之后,說不定就功高震主回來把劉璋自己給干了。

這種連環叛亂,已經跟后世五代十國有得一拼了,五代十國可是號稱“連續三個朝代,山西的河東節度使帶兵南下滅了汴梁的皇帝和朝廷,然后自己稱帝,然后再被下一任河東節度使滅”。

這樣環境下建立起來的宋朝,當然防山西人比防契丹、黨項還狠了,誰還有心思打異族啊。

同樣的道理,這樣環境下一路走來的劉璋政權,當然也是防本地將領比防外人還狠。

歷史上劉璋寧可引入劉備、壓制本地諸將,就是考慮到自己手下的武將比劉備還不靠譜得多。

劉備至少是個外來戶,到了益州還得靠他養著。這種心態,跟晚唐安史之亂后,朝廷寧可借回紇兵沙陀兵平叛、也不信任本民族節度使是一樣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張松這種想干一番大事業的人,當然希望益州能換一個絕對強權的雄主,把所有內部掣肘統統掃掉。

跟孫邵聊了一會兒后,了解了一番劉備的為人和舉動,張松便暗暗留了心。

不過考慮到大哥還在旁邊,張松也不會貿然流露,所以他只是有意無意把話題引到孫邵此番出使的正事上,暗示自己愿意配合,順便展示自己的價值。

張松便對孫邵透露說:“長緒兄此番所負使命,按說也不難完成。我主身為漢室宗親、一州方伯,自然該派人去沛郡觀禮。哪怕派個宗室子弟,也是該的。

但是我益州有不少擔心我主掌握實權的小人,只想著勸我主不與天下諸侯交往、一味封江閉關。長緒先生面見我主時,還需小心提防,想好如何應對這些人的搪塞。”

張松此言一出,張肅先有些不滿了,他已經后悔今天帶了這個多話的弟弟一起來,板著臉教訓了他幾句。

張松這次卻不再退讓,還義正詞嚴跟兄長爭辯:“大哥,我這才是忠心為主!這益州諸將利用主公疑心日盛、互相掣肘以架空主公,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難道你就沒看出來?

如果讓主公得以在天下諸侯面前露臉,得到更多外部支持,也有利于提高主公的威望。如此,益州諸將才不敢放肆橫行,目無主公。

如今龐羲征召板楯蠻以組建新軍,這事兒都不用經過主公同意。主公再不振作起來,還怎么壓服眾將?我看這次與車騎將軍盟好,便是一個借外力提振主公威望的良機!”

“你……”張肅沒想到弟弟敢這樣頂嘴了。

但偏偏張松說得也有道理,而且口口聲聲是為了劉璋著想。加上孫邵這外人還在,張肅也不好一味擺大哥的架子,他講道理講不過弟弟,只好暫時作罷。

“唉,讓長緒先生見效了,我蜀中人心不齊,居然到了兄弟都各有己見的程度!”張肅無奈嘆息了幾聲,頗有自嘲之感。

“二位不必如此,你們都是忠義之士,雖然有政見不同,但用心也都是為了劉益州嘛。”孫邵樂得看這種戲碼,表面上卻還依然裝作很同情的樣子,兩邊都不得罪。

而他內心已經暗暗篤定:這個張松絕對可以拉攏一下,他對于政出數門互相掣肘的益州局勢,已經是煩透了。

友情連接:

小說相關推薦:、、、、、、、

《》是浙東匹夫傾才力獻的一部情節蕩氣回腸,扣人心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