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閥

第七百八十一章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兩宋元明

這后勤補給一完,河南金軍基本就歇菜了。但還沒完,這支奇兵又一股腦地掃到黃河北岸,與紫金山的金軍隔河相望,這一來,河南金軍簡直就是絕望了雖說收復中原,西軍沒出一兵一卒,但就憑這一點,蓋世功勞,也該有西軍一份

理是這個理,但問題又來了。徐衛功大,世人皆知,如果單純以收復土地城池,殲滅金軍數量來論,紫金虎的戰功不在折郡王之下。只是,折仲古指揮的戰役,雖說收復失地不多,殲滅敵人相對較少,但意義卻重大得多。比如當年兀術打到長江北岸,太上皇趙桓腳底板抹油溜了,是折郡王留守鎮江,打退金人,保全了江南。縱使他沒有殲滅多少金軍,但你能說他功勞不大么?

又比如這次北伐,打的是金軍二流部隊,但人家收復了中原,收復了東京,這是有象征性意義的說白了就是一句話,你徐衛在西北殲敵再多,復土再廣,你能跟人家這保護天子和朝廷相比么?

但話又說,南方離了折彥質還能有其他人出來獨擋一面,西北離了徐衛那就真不成,二十萬虎狼一般的西軍,不是誰都能驅使的,驕橫不可一世的西軍將帥,也不是誰都能節制的。徐六為難的地方就在于,和折仲古一樣,徐衛已經是郡王爵位了,而且這廝在諸將帥中,資歷算淺的,年紀算輕的,這來封賞?

總不能也封個一字并肩王吧?無不少字還別說,宰執大臣里真就有人提議,徐衛功大,是國家的長城,理當封王,也和折郡王一般,一字王。徐六思之再三,沒有同意,不是他想避嫌作樣子,也不是要擋堂弟的路,而是出于私心考慮,不希望自家來出這個頭。他提出的方案是,徐衛功勞分給他的部將們,當然,徐家的子弟也可以照顧。只將徐衛的封號換一換,另外把他掛了多年的“副”字去掉,另外給些錢財就行了。

徐六將這事報到皇帝跟前,倒批得痛快,徐衛改封“武威郡王”,任“川陜宣撫處置使”,其余一切實職、虛職不變,賜內府奇珍、珠袍、金帶、戎器、錢財若干。沒兩天,韓世忠和岳飛的嘉獎也下來了,完全按照宰相們的方案,韓世忠建節,岳飛晉升三品,分別擔任荊湖宣撫使和都統制。

又過一天,折彥質的封賞也下來了。皇帝認為,折仲古功蓋當代,有再造河山之偉績,若不給予殊賞,難以彰顯皇恩之浩蕩,遂封折彥質為“麟王”,因為折家世鎮府州,曾經擔任過“麟府路”經略使一職,遂托“麟州”為其封國,號“麟王”,位在諸臣之上。

其實不用特別說明,大宋開國以來,有沒有封過異姓大臣為“一字王”?有,但都是死后追封,比如王安石,道君在位時,就追封他為“舒王”。折彥質還在世,就封為一字王,可以說是破天荒了,滿朝文武,內外大臣,誰能跟他比?不光折王榮耀無比,包括折家子弟在內,人人沾光,個個高升

可這等來等去,劉家兩的封賞遲遲不見皇帝表態,只將淮西李顯忠晉升。徐六不用想也猜得到,八成是劉皇后對此不滿意,皇帝左右為難,不知如何處理。徐良也是,明知皇帝為難,卻見天在趙謹跟前催促這事。

后來趙官家實在頂不住,單獨召見徐六,遮遮掩掩地透露出,想封劉光國為郡王,劉光世為太尉,劉光遠為節度使的想法。徐六問,這是為呢?皇帝答說,此番北伐,劉光國為副統帥,功勞不小,所以……

徐六毫不客氣地給頂,三朝以來,天子敕封的郡王,無一不是功勞蓋世的柱國之臣,要么就是統率王師,抵御外侮,立下赫赫戰功;要么就是亮輔良弼,佐天子助成中興大業,如此,封王可服人心。試問劉太尉何德何能,敢作此奢望?

劉光世為西軍環慶帥,西軍諸帥中,最高不過節度使,劉光世又憑作太尉?至于劉光遠,當初戰敗之責沒有追究,已是開恩,如今還想節度使?有這個道理么?

皇帝無言以對,徐良更表示,就算皇帝下了詔,宰相這里也絕對不會通過。趙謹沒有辦法,他其實也,劉光國不夠資格封王,但皇后再三懇求,實在不好拒絕。但徐良態度如此堅決,估計是真沒戲了。

徐良以為,皇帝這回碰了釘子,應該不再提這事。誰曾想,沒過兩天,皇帝又把他召去,舊事重提。以他對皇帝的了解,如果不是劉皇后逼得太急,趙官家不會如此。如果再硬頂,不是難事,他是獨相,總攬朝政,他不點頭,這事就得黃。但皇帝畢竟是皇帝,當年仁宗皇帝想封一位寵妃之父為節度使,被包拯犯顏直諫,唾沫星子濺了一臉,最后只當作罷。但當時包拯是諫官,這事言臣作可以,宰相卻不成。但就這么封劉光國為郡王,又實在心中不甘,況且人心也不服,思之再三,徐良作了一個讓步,劉光國不是要升任淮南宣撫使么?淮南宣撫司下一步的任務,就是收復山東,如果劉光國把這件事情辦成了,那么“郡王”就可以商量。

他這是給皇帝一個臺階下,趙謹估計也看出來了,當即應允。第二天就發下詔書,按徐六的方案,任命劉光國為淮南宣撫使,所部改編為神武左軍,準備收復山東。

這在外統兵的將帥們封完了,皇帝倒也沒有忘記掌控全局,運籌帷幄的宰執大臣們。首當其沖的,就是徐良。為了這次北伐,徐良籌備多年,嘔心瀝血,功勞不在旁人之下。皇帝親筆飛詔,高度褒獎評價徐六之功績,進為“平章軍國重事”。

現行制度,尚書左右仆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宰相,徐良此前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本是次相,但首相去職后,他就成了獨相。“平章事”,最初是起于唐太宗,全稱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頭銜十分冗長而拗口,是意思呢?中書省和門下省都是唐代中央的政務機關,意思就是說,帶著這個頭銜的人,同中書省和門下省一起協商處理政務。但從唐高宗時起,實際擔任宰相者,就加著這個頭銜。到了宋代,時用時廢,宰相的名稱變化很大。有時候叫同平章事,有時候叫尚書仆射,還有時候叫太宰少宰之類。

平章兩個字,意思是“商量處理”,軍國重事,就是軍隊和朝廷的重大事務。去除了“同”字,就不存和誰商量,徐良這個“平章軍國重事”,實際是位在宰相之上,但卻掌握宰相實權的一個位置。

大宋這邊舉國歡騰,慶祝空前勝利,可北面就真有些愁云慘淡了。中原的丟失,可以說女真人是有心理準備的。從兀術在世時兩次攻襄漢未果后,宋金戰局就有些逆轉的意思在了,如果追溯得早一些,嚴格說起來,從宋遼聯盟開始,女真人就不再把握戰爭主動權。金國朝廷上下大概都,中原可能保不住。因此,丟失中原地區,女真人可以接受。

他們不能接受的,恰恰是徐衛八千騎越過太行山,襲擊了河北

河北這個地方,在宋遼戰爭時期,就是兩國較勁的戰場。無論是大遼要南下攻宋,又或是大宋要北伐燕云,都得走河北。西軍居然在河北大地上縱橫,這豈不是拿刀往金國心窩子捅?

金帝完顏亶自登位以來,國事大多決于幾位女真元勛,尤其是他的叔父完顏兀術。再加上,完顏亶這個人自小學習漢文化,很有些“浪漫主義”情懷。具體表現在,好酗酒,好殺人,酒一喝醉,愛誰誰。

他即位之初,就搞掉了大金開國元勛完顏宗翰,也就是粘罕。隨后,金國一系列的血腥政變中,開國功臣如宗磐、宗雋、希尹等先后被殺,形成兀術一家獨大的格局。這不一定都是金帝完顏亶的意思,但他無可奈何。

政治上不得勢,讓這位“儼然漢家天子”的金帝十分抑郁。酗酒之后,乘醉殺人,朝中十分忌憚,真個伴君如伴虎。

中原丟失,河北遇襲,使金國朝野大震人人自危按說出了這么大的事,女真人該檢討吧?無不少字得處分一批文臣武將吧?無不少字但就有這么一個人,在金國大敗的情況下,居然一路升遷。這個人就是完顏亮。

宋金這次開戰以前,完顏亮因為受到金帝的寵信,已經升為平章政事,掌握一定實權。金軍大敗之后,他不但沒受影響,反而被金帝升為右丞相,上臺執政,大有取代其叔父完顏兀術地位的趨勢。要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至少現在沒看出來,跟隨兀術出征襄漢,無功而返。臨危受命坐鎮河東,又被徐衛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能一路升上來,除了他的宗室身份以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他很會討好賣乖。

有一次,金帝和他哥倆擺家常,談到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創業艱難時,完顏亮痛哭流涕,完顏亶一看,這個很忠心吶再加上,這哥倆有相同的愛好,都是讀漢家經典,沒事就詩詞唱合,你來我往,很是默契。完顏亮受重用,也就不奇怪了。

如有處置不當之處請來信告之,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給您帶來不帶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