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閥

第八百二十八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

宋默然作品

簡介:第三卷第八百二十八章白鐵無辜鑄侫臣

收藏好書,發表原創

第三卷第八百二十八章白鐵無辜鑄侫臣

第三卷第八百二十八章白鐵無辜鑄侫臣

歡迎您

靖安二年,爭執許久的南方軍調防一事總算有了大體的眉目。{}劉光國所統神武左軍,仍駐兩淮;折家軍離開江西,北上進駐中原,折彥文被委以東京留守之職,罷江南西路宣撫司;韓世岳飛二將被拆分開來,韓世忠一軍駐洛陽,卻并不任西京留守,只是京西經略安撫使。岳飛一軍駐齊州,任京東經略安撫使,二將分別負責河南府和山東防務,原荊湖宣撫司隨即被撤消。

無獨有偶,因為宋金戰局變化的緣故,江南已經不受金軍威脅。兩浙宣撫司亦無存在之必要,遂罷,神武中軍俱歸殿前司節制,以趙鼎為殿前司都指揮使,徐勝副之。趙鼎隨即以年老為由告退,朝廷批準,命殿前司副帥徐勝暫代殿帥之職權。

至此,原來荊湖、江西、兩浙、淮南四大宣撫司,被罷去其三,只剩下劉光國的淮南宣撫司。宣撫司既罷,那對應的職權也順理成章地被撤除。從前,除兩浙宣撫司外,所有宣撫司都有“便宜行事”之權,以應對瞬息變化的戰場形勢。如今,既不打仗了,那么也就沒有必要再保留這種權力。

值得一提的是,京西經略安撫司要受東京留守司節制,京東經略安撫司要受淮南宣撫司節制。也就是說,原來跟諸司平起平座的韓世忠和岳飛,現在要分別聽命于折彥文和劉光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因為二將沒有山頭,所以原本最大的荊湖宣撫司一夜之間就沒了。

更要命的是,有人解讀朝廷這些動作,認為是在“撥亂反正”,是收大將兵權的前兆。先罷了宣撫司,削弱權力,再調離原地,等到機會合適,自然就會削掉兵權。但是隨后,中書又發了省札給諸司,命令他們,到防區之后,仍須整軍備戰,勿要懈怠。遂又有人私下議論,看這局面,貌似是針對武臣,其實不過是幾大家互相角力的結果。

何解?原荊湖宣撫司的韓世忠和岳飛二將,戰功不小吧?無論是抵抗金軍南下,還是北伐中原,該司都是中堅力量。但是,此二將都是從下級軍官作起,累積戰功,一步步坐到現在這個位置。韓世忠還好些,當年因為擒方臘,名聲不小,岳飛則純粹是從士兵作起,成長為一方大帥。

只是,他二人在朝沒有背景,在外也沒有山頭。所以,一個劃給了折家節制,一個撥給了劉家聽用。這種局面,讓朝中一些大臣,和已經致仕退休的元老們隱隱擔憂,劉、折、徐三家不但在朝中廣有勢力,在地方上更把持著兵柄,久而久之,恐怕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但以如今的政治氛圍,沒有人敢把這話說得明了。

其實,這些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錯,調防確實是幾家角力的結果,但是贏家,是折家和劉家。這項提議,本是折彥質挑出來的。他原先是打算讓折家子弟兵回故鄉,最好是能坐鎮河東,但因為徐良的極力反對而作罷。

后來,折彥質另辟蹊徑,提出罷荊湖宣撫司,分其兵將為二,一部由淮南宣撫司節制,一部由東京留守司節制。這個提議,在客觀形勢上來說,講得過去,又投劉家之所好,得到了劉皇后及朝中一些大臣的極力贊同。在朝會上爭得非常激烈,徐良本有心保全韓岳二將,奈何畢竟不是他徐家嫡系,沒必要為此二將去跟兩派勢力死拼,最后作了妥協。

作為交換條件,他提出的對金戰略也獲得通過。那就是南方諸軍移防之后,即著手準備軍事斗爭,若時機成熟,不惜撕毀宋金和議,揮師北伐。

徐良認為,以微小的讓步,能促成此事,還是很劃算的。在這次朝廷爭斗中,有一個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秦檜。幾大家角力,他在中間充當中間人,互相傳遞消息,那一頭向折彥質壓價,這一頭又來規勸徐良,最終促成交易。當然,這是徐良默許的。

但事情有了結果之后,秦檜儼然變成了紅人。他原本是徐良這一陣營的,因為暗地里提出分權,又得到皇帝和皇后的賞識,這回中間人一當,折彥質也覺得他不錯。真個左右逢源,八面玲瓏。

事情一結束,他很快就得到了獎賞,皇帝下詔,秦檜“開府儀同三司”,晉升一品大員之列。徐良對此有些不快,他想起堂弟徐九不止一次地提醒他,秦檜此人不能用,但先前都沒當回事。現在看來,秦檜此人著實不是表面那么簡單。

然而秦檜卻是個很會來事的人,在晉升之后,他先是上表謝恩,然后馬上來謝徐良。在家中設下宴席,恭請徐良赴會,酒席上,此公深情地回憶了當年清河郡王徐紹對他的栽培和指點,又著實感謝徐良的提攜,說得動情處,涕淚橫流,倒讓徐良覺得自己小家子氣了。

這還不算完,很快,秦檜又利用其左右逢源的優勢,通過一番操作,把徐良剛剛中進士,放了外任的長子徐翰調回中央來,在樞密院謀了一個差遣。這剛剛踏入仕途,不作地方官,就能在中央機構任職,是很不容易的。

然而,這世上本沒有天衣無縫的事情。參知政事李若樸就提醒徐良,指秦檜其人暗里藏jiān,不可深信。又告訴徐良,秦會之暗地里小動作不斷,一些立場搖擺不定的大臣跟他來往密切。

徐良聽到這些話,遂對秦檜有了戒心,打算找個機會,將此人驅逐出朝廷。而機會,很快就來了。

河東全境,幾乎都光復,眼下,仍是川陜宣撫處置司代管著河東,徐衛暫攝河東宣撫使職權。這本是權宜之計,因為征戰河東,一直是西軍在打,雖然收復,但情況非常復雜,又要提防北邊金軍南下,又要彈壓地方,除了徐衛,沒人有那個實力擔當此任。但現在,河東地界基本太平,幾套班子也大致成形,獨缺一個統籌全局的機構,那就是河東宣撫司。

徐良打算重設河東宣撫司,讓秦檜以參知政事的職銜,外出宣撫河東。都知道,宰執大臣,只要外出宣撫地方,一般沒有重回中央的可能,當然,折彥質是個特例。

這一日,朝會散了,文武百官都和往常一樣,各回各衙,各理各事,獨秦檜憂心忡忡,獨自一人步出資政殿,朝中書走去。方才在朝上,徐相奏請重設河東宣撫司,結束徐衛代管,這本是件應當應分的事情,所以沒有任何人反對,皇帝已經表態通過。但徐良并沒有當朝提出河東宣撫使的人選,聯想到近幾日來徐良的曖昧態度,秦檜有理由相信,徐六心中河東宣撫使的人選,極有可能是自己。

這不禁讓他回想起當年,徐紹讓他出朝,作西京留守兼河南知府,修葺皇陵一事。[]當時徐紹給他許諾,暫時出去避避風頭,等皇陵修好,又是大功一件,到時候再回來就是。結果,皇陵倒是修好了,朝廷卻沒有征召他回中央,又改任其他地方官。熬了許久,才在徐六的動作下,返回朝廷。

這種日子,他實在是不想過了。而且,這段時間以來,他在朝中聲望日隆,幾方勢力面前他都左右逢源,如此大好上進之機會,怎能錯過?可是,徐良在朝中的勢力,雖然不比從前獨攬朝政時的風光,但仍有相當部分朝臣追隨著他,而且大多都是實權派人物,即使折彥質也撼動不了他。他如果執意攆自己出朝,自己拿什么去反抗?

越想越不甘心,秦檜走到中書大門時,竟不想踏進去。

“參政,立在此處作甚?”同為副相的朱倬走了過來,隨口問道。

“哦,沒事。”秦檜敷衍一句,應付過去。想了半天,將牙一咬,還是跨進了大門。卻不去自己的房,而是到了徐良的辦公堂外。

朝里看去,徐六正埋首分案寫著什么,面前堆著高高的本子,幾乎看不到頭。秦檜猶豫片刻,開口道:“徐相。”

徐良也沒抬頭,直道:“進來。”

秦檜入內以后,立在他案桌前,也不言語。好半晌,徐良才放下筆,抬頭問道:“怎么?會之有事?”

秦檜一時不語,而后才道:“下官今日身上不大好,想告假一日,回家歇息。因此,來和相公報備。”

徐良“哦”了一聲,久久不語,最后還是點頭道:“好罷,政務雖忙,可身子也要緊,你去吧,好生歇息,若有必要,請個御醫瞧瞧,我還有件大事等著你。”

秦檜得了這句話,仍站著沒動,幾次想開口跟徐良說什么,可到底沒說出來,轉身出堂而去。他一走,仍舊埋頭的徐良便冷笑了一聲。

秦會之頗有些落寞地走出去,低著頭,也不知想些甚。當他經過折彥質的辦公堂時,他下意識地人停下了腳步。朝里看了一眼,腳便不聽自己使喚,竟往里走。他方到門口,折彥質便瞧見了,起身出案桌,迎上來笑道:“會之啊,你杵在門口作甚?有事進來說。”

“哦,無事,折相,下官今日身上不大好,因此告假半日,已報備了徐相,特來,特來稟知折相。”秦檜隨口說道。

折彥質看他形容,似有憂悉,關切道:“會之,怎么回事?是勞累還是舊疾?這可馬虎不得,倘若有疾,須得請個御醫看看。”

“多謝折相關懷,想是勞累了吧,心口悶得慌,回去歇歇便好。”秦檜俯首道。

“心口悶?那多半是有煩心的事,我若叫你說出來,你必然不肯。也罷,回去好生歇著,但有什么難處,只要不是公事,我能幫上忙,你必定要知會我才好。”折彥質道。

“多謝折相,那下官先去了。”秦檜俯身一禮,這才走了。折彥質卻不看他,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對方的徐良所在。

卻說秦檜出了中書,又步出禁中,因時刻不對,也沒人來接,雇了頂轎子往家去。一路上尋思著方才折彥質所語,似乎話中有話,卻也摸不準。胡思亂想地回了家,他渾家王氏,也是出自名門,其祖父乃前朝宰相王珪,見丈夫悶悶不樂地回來,上前關心道:“相公這是怎么了?怎這時回了家門?”

“休提,禍事來了。”秦檜手一揮,懊惱地說道,往椅子上一坐,再也不想起來。

王氏到底是女人家,嚇了一跳,上前執著他追問:“你堂堂參政,朝廷副相,能有什么禍事?昨日你不是還說,自而今往后,日子好過了么?”

“天有不測風云吶,我雖為副相,但在朝廷里不過是個聽吆喝的。人家那幾大望族,才是真正的豪門。”秦檜嘆息道。

“這是什么話?祖宗基業二百年,沒聽說有豪門能左右朝政的,我不信他幾大家能遮了天去?”王氏說道。

她這話本是fù人之見,可聽在秦檜耳里卻是另一番味道。不錯,他徐家哪怕勢力再大,能支手遮天嗎?再說了,他徐六也不比往日風光了,當初獨相,朝政他一人說了算,現在有麟王出山,他已受掣肘。再者,皇后那里恨極了他,還不知道將來怎么樣呢。

一念至此,精神稍振,左右也沒有可能說話的人,便對妻子道:“我因一些瑣碎事,得罪了徐相。他怕是想攆我出朝,到河東勾當,你肯跟我去么?”

王氏一聽差點沒竄起來:“河東?那地方是人呆的么?讓女真人占了多年,又打許多年仗,只怕是殘垣斷壁,野獸出沒,徐相究竟為何事,竟要將相公發去那不毛之地?”

“朝里的事,說了你也不懂,如今須得想個法子,把這關過去才好。”秦檜道。

王氏想了想,出個主意:“相公你平日里不是跟幾位大臣交好么?如今出了事,怎不找他們出商量?”

“他們?休提,有徐六在,哪有他們說話的份,左右不過是些……”語至此處,他突然住了口。因為他想起來,那些大臣,雖然都是些“邊緣人”,但其中有一個,卻有一條特別的門道。想到這里,來了精神,起身就往書齋去,王氏緊緊跟在后頭。

進了房,他疾聲道:“磨墨。”

“哎!”王氏應了一聲,擼起袖子就磨。

只見相公取了個帖子鋪開,連坐也不坐,便執了筆,沾了墨,書寫起來。仔細一看,卻是給顯謨閣直學士鄭仲熊的帖子,請他過府赴宴的。秦檜寫好之后,吩咐王氏道:“馬上派人送了去。”

“相公,此時那鄭學士如何會在家中?”王氏接過帖子道。

“你懂甚么?我此時送去,他晚些回府,方知事情緊急。”秦檜道。隨即又補一句“晚間,你吩咐下面置酒席,不必擺在前廳,擺在后堂我那閣樓里,一應下人都不許在,機密要緊要。”

王氏聽了,也不多問,當即去了。秦檜這才坐下,眼珠子四處亂轉,心中暗想。這最恨徐六的,非劉皇后莫屬。本來就已經不待見他,那廝卻還鼓搗著要皇帝充實了后宮,選了好幾個女子,劉皇后只怕恨不能殺了他!若能走皇后這條路子,興許能夠保住自己。可自己一直是徐良這一派的人,皇后能幫忙么?

也管不了那么多,病急亂投醫吧,鄭仲熊受過自己的恩惠。{}他跟宮里的都知沈擇有交情,沈擇又極得皇后信任,能搭上沈擇這關系,事情總有些指望。倘若皇后能在官家面前進言,留下自己,也未可知,只是如此一來,就等于跟徐六撕破臉破了。罷!管這些!他都要攆我出朝了,自然是恩斷義絕!但凡讓我過了這關,站穩了腳,咱們來日好親近!

這半日,秦檜都悶在書齋里,絞盡腦汁想辦法。好容易挨到晚些時分,便盼著鄭仲熊來,一面又親自去查看了酒席,真個坐立不安。估摸著時間差不離了,便跑到前堂等候,以便客人來時,可以親自出門去迎接。

“相公!鄭學士來拜!”門子先前得到了招呼,此時一見鄭仲熊下轎,便飛奔過來。

秦檜二話不說,liáo起袍擺就快步外出,方走到大門后,鄭仲熊就正好跨進門檻,見他來,拱手便拜:“謝參政厚意,下官又來叨擾了。”鄭學士一身便服,頭上一頂方巾,腰里扎條絲絳,掛個玉環,頜下半把胡須,也梳理得整整齊齊,手里拿把西川折紙扇,模樣倒也風流。

倒是秦檜因為這半日度日如年的,也沒顧及著形容,鄭仲熊看在眼里,倒覺得奇怪。

“客氣客氣,鄭學士,里面請。”秦檜執住對方的手,親切地招呼道。

鄭仲熊越發狐疑,這是怎么個情況?請我過府赴宴也就罷了,還親自來迎?又如此親切?莫不是有事相求?但你堂堂副相,又有什么事求得我一個學士侍郎?顯然,鄭學士還沒看懂今天朝堂上的一幕。

這還不算,秦檜居然跟門子打招呼:“鄭學士的隨從伴當們,也引去吃酒,不可怠慢。”

鄭仲熊受寵若驚,再三不好意思道:“秦參政如此客氣,叫下官怎生是好?”

“休說這等見外的話,花廳奉茶!”秦檜扯著他便往里去。到廳上,兩杯茶端來,至多抿了兩口,便請客人入席。鄭學士本以為這酒席嘛,擺在廳上,卻見秦檜將他往后堂請,心中七上八下。等到了那閣樓上,竟不敢坐了,這不是鴻門宴吧?何必搞得如此神秘?

秦檜殷勤相請,他方才坐下,屁股剛沾椅子,便見幫檜提著酒壺給他倒酒,又趕緊站起來,苦笑道:“參政,你再如此,下官可真承受不起。但有話,請參政先說明了,這酒,方才敢吃!”

“這是什么話?你我向來親近,我請學士吃個酒罷了,又有什么說的?”秦檜笑道。

鄭仲熊將信將疑,忐忑不安地把那杯酒吃了,又問,秦檜只是不理,殷勤相勸。一連吃了三杯,鄭學士再忍耐不住,把酒杯捂了,再三道:“參政,你既如此待我,我也必不見外,但有話,你直說無妨!”

秦檜看他半晌,這才將酒壺一放,坐倒下去,長嘆道:“實不相瞞,秦某此番,恐要被攆出朝了。”

鄭仲熊一聽,拿起桌面上扇子一拍:“這還了得?誰能攆參政出朝?怎么?莫非是官家的意思?”

“今日朝會上,徐相奏請復立河東宣撫司,學士難道沒聽見?”秦檜問道。

“這自然聽見的,合情合理,也是當務之急,有什么稀奇?”鄭仲熊道。

“我且問你,這河東宣撫司一立,是不是得有大臣出外宣撫?掌那宣撫使的大印?”秦檜道。

“這也是自然的,與參政何干?”鄭仲熊還是不解其意。

秦檜閉口不語,只叫鄭學士自己去想,片刻之后,鄭仲熊如說書人一般,又拿起扇子一拍:“他想讓參政你去!”

“正是這話!”秦檜道。“我也不瞞學士,只因當日我替學士等幾位同僚遮掩,觸了徐相,他便一直有些間隙在。近來,我與你們走得密切些,也招他厭惡。最要命的,官家賜了開府儀同三司,這更是犯他忌諱。所以,想著法要攆我出朝。”

鄭仲熊聽了這話,卻不言語了。想秦參政當初即是受老徐相公的青睞,方得以位列宰執,后來,又是受小徐相公的提攜,重返中樞。關系自然就不用說了,能走到這一步,豈是如此簡單的?

見他不說話,秦檜又道:“徐相明著暗著都與皇后為敵,充實后宮,便是出自他的主意。這沒說的,就是針對皇后。學士幾次為劉家進言,他豈能不懷恨?他雖奈何不得皇后,但……”

鄭仲熊聽到這里,笑道:“怕沒有那么容易吧?”

“切莫小看了他,如今雖不比往日風光,但以他在朝中的勢力,要整治學士,想必不是難事。”秦檜威脅道。

鄭仲熊倒有些信了,只是口中仍道:“參政也不必拿這話來嚇我,當日參政替我遮掩,如今但凡有我使得上力的,只管說來,沒有不盡心的。”

“好!既如此,我也就不拐彎抹角了。”秦檜朗聲道。語至此處,他又給對方滿上,對飲一杯,這才道出本意。

“麟王雖為首相,但一時也奈何不得徐良,況且,他也未必幫我。這事,只能拜托在學士手里。禁中沈都知,乃學士同鄉,又有舊,倘若他能幫我遮掩,此事便還有余地。”

鄭仲熊捧杯不飲,若有所思。不錯,他跟沈擇有交情,也正是因為這個關系,所以他成了皇后在朝中的發聲筒,也成了劉家在朝中的代言人之一。秦檜如今有難,幫還是不幫,這得仔細商量。

一來,他本是徐良的人,如果幫了他,那他就必須改換門庭。剛想到這兒,秦檜似乎知他心思,鄭重道:“學士放心,秦某是個實誠人,但凡幫我過了這一關,一定知恩圖報!”

聽了這話,鄭學士動了心思。秦檜好歹是位副相,在朝中也有聲望,如果能拉他入伙,那肯定是有好處的。想到此處,松口道:“這話,下官倒是可以替參政去傳,至于沈都知是否肯幫忙,皇后又愿不愿援手,下官不敢保證。”

“只要學士肯傳話,肯美言,便沒有不成的道理!”秦檜喜道。

鄭仲熊卻沒這般樂觀,直言道:“參政啊,恕我多嘴。便如你所愿,留了下來,你在中書,日子只怕也不好過。見天地仰人鼻息,也不是辦法。”

這一點,秦檜自然清楚,無奈道:“沒辦法,總得先留下來是正理。至于以后,走一步算一步。”

見他如此落寞,鄭學士倒不忍心,寬慰道:“或許是我言重了,中書如今已不是徐良的一言堂,不還有麟王在么?”

提起“麟王”,秦檜心頭一跳,吸了口氣,小聲道:“你倒提醒了我,今日我向麟王告假時,他再三關切。又說甚么,但凡不是公事,能幫上忙,叫我一定言語。當時,我琢磨這話沒甚特別,如今想來,倒是話中有話了。”

鄭仲熊一揣摩,也覺得不尋常,道:“想必如此!折相素來和徐相不對路,這朝野盡知,想必他是看出來徐相要攆你出朝,所以拿這話點撥參政。”

“若果真如此,那倒是好了,只怕是會錯了意。”秦檜道。

“會錯意又怎地?參政只管試一試,倘若成了,自然好,不成,也無妨!左右沈都知和皇后那里,我替你去說就是,這雙方都使力,還怕斗不過徐良么?”鄭仲熊道。

秦檜越想越是這么回事,趕緊道:“那這樣,沈都知那里,就仰仗學士了。至于折相那里,我再想想,看有沒有辦法通融。”

“好,不過有一節,沈都知此人不好旁的,只是喜歡……”鄭仲熊正要說些實在的。

秦檜卻已經心知肚明,利索道:“但請放心,我已備下一份心意,請學士代為轉交。倘若事成,必有重謝。”語畢,起身,從旁邊案桌的抽屜里取出一個包袱來,雙手提著,交到鄭仲熊面前。

后者伸手接過,一感覺分量就知道是什么東西,放在旁邊,道:“好,此事我替參政辦了!只盼日后參政不要忘了下官這番情意才好!”

“放心,絕不相忘!來,吃酒!”秦檜勸道。

這鄭仲熊倒還算是個靠譜的人,第二日,便把東西送了去,又傳了信。沈擇得知此事后,一合計,覺得很合算,遂將此事稟報了劉鳳娘,極力勸說皇后,借此機會,拉攏秦檜,讓他為己所用。

劉鳳娘想得很簡單,秦檜大小是個副相,朝中有聲望,也有一定人脈,我若拉他一把,他必知恩圖報,以后在朝廷里,便又多一分力量。而且這忙也不難幫,只向皇帝說說他的好處,想必官家是愿意留下他的。

秦檜戰戰兢兢在三省都堂過了一日,發現徐良越發露了丑惡的嘴臉來,覺得他說話又夾槍帶棒了,表情也不陰不陽了,反正橫豎渾身都不舒服。

當日散值后,徐良先走了。秦檜也滿懷心事出了門,打算回家,派個人再去鄭仲熊府上相邀,問問情況。正低頭朝外走時,忽聽背后一個聲音:“會之。”

回頭看去,卻是麟王,他轉身一揖:“大王。”

折彥質走上前來,腆著個肚子笑道:“我怎么覺著你這一天失混落魄的?京東帥司岳飛上的本子,人家說是要招撫流民,再遷兩淮百姓,你批個轉兵部,這事與兵部有甚相干?”

秦檜暗叫一聲不好,想是自己走了神,沒看仔細,因此告罪道:“下官失職。”

折彥質倒也沒責怪,而是關切道:“怎么?身體仍是不好?”

“這,謝大王關心。”秦檜也只能這么說。

折彥質瞄他一眼,似笑非笑道:“我看你不是身上有病,你是心頭不安。”

秦檜除了低頭,也沒什么好說的。

折彥質又看他一眼,拋出一句話來:“怎么?不想去河東?”

這一句不啻驚雷!震得秦會之半天說不出話來,良久,才結結巴巴道:“大王何以知曉?”

折彥質笑了起來:“我本不知,見你這模樣,方知猜對了。徐相真打算讓你宣撫河東?”

秦檜嘆了一口氣,滿臉晦相道:“多半是如此,徐相話里話外,只差沒有挑明了。”

“這倒是怪了,你一向傾力襄助,徐相怎么舍得把你往外攆?你是不是有什么事開罪了他?”折彥質問道。

秦檜環顧左右,雖已無人,仍小聲道:“這不是說話的地方,請大王移步?”

折彥質也不多說,轉身回了自己辦公堂,秦檜跟了進去,虛掩房門,麟王一見,笑道:“你怎如此小心?我為首相,你為副相,一處說話,何須遮掩?”

秦檜也覺得有些丟份,又折身開了門,回來坐在跟前,隔了案桌,未語先嘆,無奈道:“不敢相瞞大王,想是日前我奔走于大王與徐相之間,犯了他忌諱,又因圣上封了開府儀同三司,讓徐相不快,因此……”

“好沒道理!我雖與他有些政見不合,但終究還是敬他亮輔良弼,一代賢相,怎如此氣量?多大點事,何至于壓迫如此?”折彥質這話,大有替秦檜打抱不平的意思。

“誰說不是?想我多年以來,盡心盡力,這自然首先是替主上凡間忠,其次也是與他分憂,縱無功勞,也有苦功,何必這么絕。只是他為朝廷次相,手握大權,又深得朝臣擁戴,除陛下,他只把也沒把旁人放在眼里,因此敢于這般。”秦檜苦笑道。這話大有挑撥的意味在,可折彥質聽了,卻沒作什么反應,口中還道“徐相賢則賢矣,只是在朝中久了,功勞大了,難免滋生出驕橫來,也是有的。”

秦檜聽他如此說,有些不甘,故意道:“不管如何,他終究提攜過我,如今攆出朝去,我也沒什么好說的。有些話,我本不當多說,但大王素來對下官關懷備至,不得不提醒大王一句。”

“嗯?何事?”折彥質問道。

“徐相苦心經營,大宋有如今局面,他委實有功。然朝廷也不曾薄待他徐家,如今,他為朝廷次相,徐家子弟,個個顯要,人人富貴,太原王那就更不必說了。只是這家業一大,就難免要苦心保全。徐相如今謀政,已不是先謀朝廷,而是先謀其家。他對我說過,劉家靠的是外戚身份,終不長久。這天下,獨有折家與徐家一樣,是靠真刀真槍,累積軍功起來的。折徐兩大將門,難免攀比,他又與大王同朝為相,難免爭斗。然他并不懼怕,只因一件事。”秦檜說到這里,故意停下。

折彥質雖然心知對方可能又是在挑撥,原因不外乎是想自己伸出援手,但卻實在想知道徐良到底說了什么,因此追問道:“哪一件事?”

“他說,折家起于邊鎮,世守府州,朝廷實賴之。然其統軍,父死子替,兄終弟及,名為王師,實則私軍矣。折家兵中,彥文、彥適、彥若、彥野,俱居要職,外人針插不進,水潑不入!早晚,必是朝廷大患!”

他這話,是不是徐良說的,不知道,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麟王一聽完,就拍案怒道:“好個徐六!”

秦檜嚇一跳,慌忙安撫道:“大王息怒,這話大王聽在心里便是。”

折彥質哪里息得了怒,憤憤道:“我折家鎮守府州數百年,大宋一立國,我家便屏障著西陲!我高祖、祖父、父親,三代精忠報國,舍死忘生,浴血疆場!豈有二心?哼,說我折家是私家?他徐家又怎樣?徐九坐鎮川陜多少年了?二十七萬西軍,他一手把持著兵柄!幾大帥司,都是他兄弟親信!鄜延帥是他堂兄吧?涇原帥是他堂侄吧?永興帥和秦鳳帥,還有兩興安撫司,全都是他舊部!怎好來說我折家?他二十七萬馬步軍,我折家一半不到!”

這位大王越說聲越響,秦檜唯恐驚動旁人,再三安撫道:“大王息怒,息怒,當心隔墻有耳!”

折彥質發作一通,也覺不妥,收了氣,緩和道:“罷了,先不說此事。你怎么打算?”

“實不相瞞,雖然還沒有挑明,但下官已經命家里收拾行裝,準備赴任了。想想也無妨,河東鄰著金境,也未必就不是建功立業之所,他日大王北伐,下官縱不能隨軍出征,作著糧草后勤支應也是好的。”秦檜擺出一副逆來順受的模樣,著實可憐。

折彥質將手一揮:“這朝堂又不是他徐家的,他想貶誰就貶誰?我好歹還是朝廷首相!再不然,上頭還有官家!”

秦檜連連擺手:“大王好意,下官心領,實在不必為我一己之私,與徐相……”

折彥質拍了一下桌子:“你不必多言,我也知道你未必情愿。這么地,你倘若真不想出朝,我替你向圣上進言。”

秦檜再裝下去,也就沒什么意思了,因此故作姿態道:“大王玉保全,下官自是感激,只是徐相此舉在理在法都……”

“朝中眾多大臣,為何非要你去?你放心,這事我既應下,便絕無問題!只一條……”折彥質道。

秦檜聽他“應下”,心中正是暗暗歡喜,又聽“一條”,心又懸起來:“請大王明示。”

“讓你留下來,仍居原職,這事不難。難的是,你既在中書,供職于徐良之下,這等于是撕破了面皮,以后日子可就不好過,這一節,你想過么?”折彥質道。

這一節,秦檜當然想到過,只是當務之急是留在朝廷,至于日子好不好過,那以后再說。正要拿這話回麟王時,忽然想到,麟王既然提出來,想必是有法子的?不然,他也不會多這一句嘴!

一念至此,拱手道:“請大王作主。”

折彥質卻笑了起來:“你這人倒也明白,實話與你,你若留在中書,徐六日日與你為難,你也辦不成事。莫如跳出中書去,倒樂得自在。”

秦檜吃定折彥質必有辦法,只顧作揖求道:“求大王指條明路!下官感激不盡!日后但有用得著下官的地方,敢不效命?”

折彥質敲擊著桌面:“我倒也不求你報答,只是徐相如此行事,越發地張狂了,倘若無人掣肘于他,還不……”

“下官也是此意,只要大王能保全了,以后自然唯大王馬首是瞻!”秦檜再三了表著忠心。

折彥質見也差不離了,這才道:“罷,我與你指條明路吧。中書你是不能留了,外地你也不愿去,樞密院愿么?”

秦檜頓時面露難色!這樞府本是主管兵務的,但多年來,樞府的職權已經移到中書,那里已經成了養老敬賢的所在。再說,樞密院的長官由太原王兼著,我縱使過去,沒有實權不說,至多作個“同知樞密院事”,好像“同知”已經有三位了,搞不好,還得降到“簽書樞密院事”,這還不如去宣撫河東呢。

“大王指點迷津罷!”秦檜起身,一揖到底。

折彥質好像也為難了:“這政府你呆不了,樞府也不愿去,舍此之外,哪還有與你平級的位置?這可真真叫我為難。”

秦檜見這模樣,心頭涼了一半,我這跟你裝半天孫子,合著你沒什么好主意?真是浪費表情!但轉念一想,這孫子也沒白裝,好歹有麟王幫著說話,留在中央那是肯定的。至于其他事,再想辦法吧!

這么想著,便沒先前熱情了,坐下來道:“大王也不必為難,先留下來,走一步算一步。倘若實在容不下我,也無人作主,下官還是宣撫河東去。”

折彥質偷偷打量,心中暗笑,自言自語道:“先前要整編西軍時,我倒提了一件事,就是重設御營司,這幾日,須得再說說。”

秦檜聽了,沒明白其中的秒處,還隨口敷衍著:“自是該提,自是該提。”

“這御營司,是統率全隊的機構,直接聽命于圣上,級別當于政樞二府相同,御營使,也當于宰相和樞密使平級。”折彥質又道。

秦檜還是不明白,仍附和道:“這是自然。”

“那這人選,你有建議么?”折彥質問道。

直到此時,秦檜方才嗅出點味道,試探著:“大王的意思是……”

“你這人,聰明一世,糊涂一時。你想想,只要重設了御營司,必然要有一人去充任御營使。先前雖有劉延慶擔任御營使的先例,但眼下朝中并沒有如此資歷的武臣,想必是要用文臣的。你若能作得這御營使,便與政樞二府平級,徐良縱使想為難你,也沒那么容易。況且,你若作了御營使,便跳出中書這是非之地,反倒自在了,其中秒處,你真想不出?”折彥質笑道。

秦檜暗自思量,我若作得御營使,正如麟王所言,便不在這是非之地了!但是,御營司是統率全隊的機構,可現在軍隊都在各大帥手里攥著,哪能由著御營司來節制?只怕是徒有虛名罷了!

想到這里,不免有些灰心。但又一想,不對,我作了御營使,不管有沒有實權,級別在那里,招牌在那里,又沒了中書的管束,行事豈不自由得多?況且,我若通了沈擇這條路,便有了皇后和劉家這靠山,不懼徐良!至于面前這位……

心中一片空明,真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但立馬又小心起來,對麟王道:“這御營使如此尊崇,如何落到下官頭上?”

折彥質這回倒不賣關子了,直言道:“明日,我便在朝會上提出,重設御營司,想必不會有人反對。然后,我便舉薦你以‘參知政事’之銜充任御營使,如何?”!。

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