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風

第四百一十二章 抉擇

宋風_第四百一十二章抉擇影書

:yingsx第四百一十二章抉擇第四百一十二章抉擇←→:

王靜輝剛剛回到汴都開封,皇帝趙頊可能是出于想讓他休息一下的緣故,.В5、co\不過即便如此他也沒有閑著,在他剛回來稍作安頓后,徐氏的李管事便來到駙馬府中拜訪。

在王靜輝還在路上的時候,便發信給徐氏,希望他們能夠在王靜輝到達汴都之前聯絡各大有背景的商家,看一看能否組成一個財團籌集資金對大宋的北伐戰爭提供錢糧物資。盡管河北富豪家族在此之前便已經組團為北伐戰爭輸血了,但是他們也在看王靜輝的臉色。畢竟是對大宋的百年宿敵開戰,而且在大宋立國之后就從來沒有贏過的對手。盡管他們在朝中和河北系官員有著非常深的聯系,但是他們還是非常不放心的,他們在等駙馬的最后舉動,所以提供的戰爭援助也并不是非常充足。

現在大宋對遼國展開北伐戰爭勢如破竹,但這個時候想要再次追加戰爭援助,朝廷樞密院和中書也不愿意答應了,而他們自己也很懷疑這次戰爭能夠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好處。經過近十年的武力擴張,尤其是在大宋吞并西夏之后,大宋從這一系列戰爭中獲得了非常可觀的戰爭收益,但是同時也讓大宋的牲畜市場價格大大下跌。

十年前汴都的街道上到處都是牛車,就連京城的達官貴人在每年出城踏青的時候,也都是牛車。但是在現在,牛車也只是在拉很笨重的貨物的時候才會用上。在大宋馬匹已經算不得是珍貴的資源,大宋吞并西夏后通過戰爭不僅僅獲得了大量的戰馬,還連養馬的地區也一并歸入了大宋的領土范圍。尤其是大宋商人參與到戰爭中后,朝廷根據商人的貢獻大小給予了很大的鼓勵政策,使得這些牧場能夠在戰爭后快速的恢復起來重新產生效益,這是巨量的金錢投資所買不回來的。要是光等著朝廷把仗打完再來開發,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恢復正常呢。

大宋商人隨著大宋軍隊的腳步在后面大發戰爭財,獲得了難以估量的好處,往日大宋價格高昂的馬匹牲畜價格卻因為這幾年來大宋的勝利而漸漸走下坡路。尤其是在西夏全部被大宋所吞并后,牲畜的價格下降的非常明顯。盡管所有的大宋商人沒有想到牲畜的價格會下跌的如此厲害,但是即便如此他們已經在西夏戰爭中賺得盆滿缽滿了。

在大宋商人的眼中,遼國和西夏沒有什么不同,再加上這幾年大宋商人通過走私還有海外貿易等途徑,大大開闊了自己的眼力,遼國能夠給他們的好處和西夏差不多,都是在畜牧業上。但是一個西夏已經讓牲畜的價格大跌,這就使得遼國對大宋商人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沒有高昂的利潤回報,他們是不會乖乖地把金錢砸在大宋軍方手中的。

在大宋發動對遼北伐作戰之后,也曾想來組織大宋商人提供戰爭貸款。朝廷盡管不缺錢,但卻不想因為發動戰爭而動用自己的財政收入。大宋已經在這兩三年內實施了大規模減稅政策,這都是需要雄厚的財政實力來做保證的。現在減稅政策還沒有見到駙馬所提出的效應,只是大大緩解了社會矛盾,大宋統治高層也不愿意就此半途而廢。

相比自己動用財政收入來發動戰爭,倒還不如采用西夏戰爭中向大宋商人融資的模式,朝廷所付出的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已,但卻能夠換來大量的戰爭經費。而且比如像農田、牧場甚至是鹽場、礦藏等,有了商人的參與其中,大宋朝廷不過是出賣數年的所有權而已。等年份一到收回的時候,那可就是收回一個完整經過前期建設的牧場和礦山,朝廷也省去了前期的投入。

現在大宋軍隊已經完整地控制了長城以南的遼國區域,燕云也被大宋納入囊中,可以說大宋朝廷已經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標,這個時候就算商人參與進來對大宋朝廷來說也是可有可無。

不過在考慮到燕云地區一直以來便是遼國的經濟支點,契丹人從唐朝的時候便開始接受中原農耕文明,然后趁唐末五代之亂趁勢而起建立國家到現在,契丹人可以說是歷史上漢化最為徹底的游牧民族,他們已經基本上變成農耕文明了。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上至少有百年的歷史,在這么長的時間里,隨著契丹人的漢化越來越深入,他們對燕云十六州的開發也越趨近于成熟。除了在農業耕作技術上相對于宋朝還顯得落后之外,其他諸如水利灌溉等都建設得非常完善。這里是不需要大宋商人插上一腳的!

李管事將這其中的原委和王靜輝訴說了一陣。這段時間他聯系到的商家倒是不少,對于出不出錢來介入這次北伐戰爭都很有疑慮。況且戰爭打到這個份上,朝廷也未必會讓商人繼續參與進來。類似河北商人在進行戰爭貸款的時候,也是只拿出了很少的一部分。這也是因為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的經營下已經是很成熟了,大宋朝廷這次接過手就可坐收漁利,所以對河北商人的貸款也是非常的小氣。這還是看在他們與朝廷之中顯貴來往密切的份上,朝廷才作出的讓步。

王靜輝沒有想到這小小的戰爭貸款居然中間還有這么多門道。不過話要是說回來,自己要是向朝廷進行戰爭融資的話,所得的利益絕對不會這么少,皇室和朝中大臣肯定會買自己的面子。不過王靜輝心下也是比較愧疚了,他在開戰前便給大宋朝廷提供了近一千萬貫的戰爭經費,還有幾十萬石糧食。大宋軍隊籌謀已久,打得契丹人措手不及,戰爭進行的這么快的同時也意味著大宋的戰爭成本支出也會相應的降低。

估計自己提供給朝廷的那些戰爭捐款不說能夠擔負起整個戰爭的費用,但是擔負起三分之一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大宋朝廷避免了財政上的短期壓力,但是大宋商人卻失去了向朝廷進行戰爭貸款的最佳理由。而且朝廷在沒有太大財政壓力的情況下,自然在貸款條件上對商人要求的比較苛刻一些。

“其實這也是一筆生意,不過買賣雙方的來頭都比較大就是了,所謂漫天要價,落地還錢,雙方談不攏也是很正常的!”王靜輝呵呵的笑著說道。

李管事有些苦笑的說道:“改之倒是心放的挺寬,不過這一次你不在汁都開封,僅憑我的號召力招來商人是很容易,但要是和朝廷做生意,那我可就不行了,這種事還是改之最為在行!”

“現在大宋軍隊勢如破竹,雖然達到了北伐的目標,但是由于遼國統治高層到現在也沒有把北方的軍隊調到南方來和宋軍交鋒,而僅僅憑借著地勢和原燕云遼軍抵抗,這也使得大宋朝廷中必然會有不同的說法。所以現在判斷戰爭是否已經結束還為時尚早,這都要看圣上和朝廷諸位大臣心中是如何盤算的才能夠有最終的定論!”王靜輝笑著說道。

“難道這仗還要打下去?!”李管事疑惑地說道。

王靜輝搖搖頭笑著說道:“珍泉兄,上面的心思豈是你我所能夠揣度的?!不過這種繼續北伐的想法估計每個宋人都會有吧。至少大宋軍中和那些急于想通過立策來升官的官員是絕對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的!”

“那改之心中對此事是如何看待的呢?!”

“我也說不上來!”王靜輝也有些微微發苦,想了一會兒笑著說道。

“哦?”聽到王靜輝似是而非的回答后,李管事也鬧不明白了,便說道:“圣上和諸位大臣一直都很看重改之,這一次圣上三番五次催促改之北上,估計就是為了對燕云有個定論的!”

“有時候我也很難把握事情的進程,現在我把珍泉兄找來召集商人也是為了做兩手準備,免得到時候籌集巨量資金的時候手忙腳亂……”

“改之,你有辦法?”李管事有些急切的問道。這幾天他把生意上有來往的大商家都聯系了一下,這幾年天下所有的大宋商人都知道王靜輝很少出手做什么生意了,不過依然保持著要做就做大生意的驚人記錄。宋夏戰爭期間單是為了給朝廷提供各種援助,就使得當初那些膽大的商人跟著駙馬發了橫財。現在看上去這種生意沒有什么做頭了,但是只要駙馬出手的話,就憑這號召力還是令那些大富豪非常心動的。

王靜輝笑了笑說道:“現在也沒有多少把握,這要看朝廷下一步對待遼國是何態度,還有便是戰爭的走向。現在放下話為時尚早,不過肯定能夠做得這筆生意罷了!”

在王靜輝入宮面圣的同時,李管事便已經和他的生意伙伴開始展開活動籌集資金了,因為王靜輝在他的話中特意加重了“巨量”兩個字的音節。盡管李管事和他的生意伙伴現在還沒有辦法猜測王靜輝有什么辦法,朝中形勢李管事他們自有耳目來偵測,現在局勢這么混亂任誰也沒有把握住天下的走勢,所以他們也無法判斷駙馬心中到底想要干什么,畢竟像以往那樣參與戰爭獲得分紅是不大可能了,到底王靜輝有什么方法能夠讓他們獲得利潤呢?這實在是讓這些商人費解的很。

“圣上,至于朝廷進兵與否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王靜輝笑著坐在一邊。這個時候王靜輝正在年華殿,這里是太上皇的書房,太上皇趙曙現在并不在這里,在一旁的是王安石、司馬光和文彥博。

習慣了在福寧殿議事,第一次被皇帝趙頊叫到這里,王靜輝多少有些不習慣。不過在這里遠要比福寧殿舒服的多,也隨意的多,至少他不會像王安石等人那樣在這里還非常注意自己的舉止。最重要的是他對現在的局勢并不是很樂觀,對遼國發動戰爭遠比他想象的輕松的多。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達成戰略目的,而且還沒有傷及大宋的根本,這可不是太祖兩次北伐所能夠相比的。

也正是因為宋遼戰爭的局勢令人出乎意料的順利,也才使得年華殿內的氣氛也格外輕松。在這個相對并不是很大的空間內,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位置,皇帝趙頊穿的也不是龍袍而是繡著隱隱龍紋的便裝,是以王靜輝是絕對不會客氣的。其實這樣也算是“自污”的一種,王靜輝在后世看過很多史書,在加上在這個時空也沒有少讀歷史典故,想到史書上那些皇親國戚為了躲避嫌疑而作出種種可笑的行為,當時的王靜輝雖能夠理解,但也在心中頗為可笑,不過到了現在他走到這個地位的時候,又不得不拾起前人已經用爛了的招法來保全自己。想到這里他心中除了可笑之外,剩下的也只有一絲說不清楚的東西了。

“愛卿可但說無妨!”

“此時進兵與否一是看實力,這是根本之所在;二是要看有無必要繼續進兵,這中間又牽扯到長城以北的土地對我大宋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而且又要看遼國的存在對我大宋是否能夠繼續形成威脅……”王靜輝說道。

司馬光、王安石和文彥博聽后不禁相互看了一眼。盡管王靜輝沒有直面回答皇帝趙頊的問題,但從隱約的言詞中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當今大宋最炙手可熱,也許是大宋立朝以來最受皇帝恩寵的駙馬心中對于繼續北上進兵攻擊遼國,甚至是直搗黃龍消滅契丹是不那么贊成的,甚至可以說是反對的!

這是一種信號也是一種基調,并且對于這樣的情況王靜輝是在很早以前便對大宋統治高層提示過的。他并不主張一次性通過一系列決戰直接消滅遼國,而是希望能夠在收回燕云的基礎上放遼國一馬,讓遼國成為大宋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一道屏障。

說起來對這樣的建議從長遠上來看是實在讓人感到驚嘆的,這是一個立足大宋長遠發展的建議,而并不是像外界大宋書生們那種日漸上升的消滅遼國的狂妄叫囂。誠然以現在的戰局來看大宋消滅遼國也許并不是一件很難以達到的目標,但是相應的大宋也會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

不過最終王靜輝還是忍住了不直接說出自己內心中真正的想法,而是通過隱約的言詞來表達自己的態度,這也使得在場的眾人心中能夠理解為什么王靜輝能夠在預想到宋遼開戰之前便匆匆離開汴都開封,皇帝趙頊向他發出了很多召他回汴都的密旨后他仍然賴在杭州不肯走的原因所在了。任何一個在這個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提出放遼國一馬的人,恐怕都會成為大宋所有讀書人的敵人,這明顯的就是等于放虎歸山么?!

當王靜輝的話說出去后,年華殿中的眾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誠然王靜輝以其今時今日的地位來公開倡導這種基調的話也不會有什么太大的麻煩,但是王靜輝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刻,這個決定需要大宋統治高層來承擔,而并不是他來獨自承擔。這是要為歷史負責的!誰也不能夠擔保今天看上去奄奄一息的遼國,他日不會出現轉機來個咸魚翻身繼續制約大宋,誰也不可能打這個保票!

“看來改之是選擇‘和’了?!”皇帝趙頊微微笑著說道。

“是戰是和完全取決于圣上的意志!”王靜輝回答道。

“各位愛卿以為如何?!”

“臣以為此刻能夠停止兵戈對大宋最為有利!我大宋通過這次北伐已經達到了收復燕云的目標,如果繼續向北……臣即使不通軍事,但也明白越是向北,前方的補給越是困難。而此刻遼國的精兵都還集中在北方,現在遼國大定府應該已經知道析津府被攻克的消息,估計前段時間調兵南下的話應該已經到了大定府的周邊,這次北伐想要克以全功恐怕會有風險莫測!”司馬光站出來說道。

司馬光說完之后看了王靜輝一眼,從眼神上看司馬光對王靜輝不主張繼續深入戰爭是很贊賞的,但是卻沒有勇氣把自己的真實看法明確地表達出來,這也讓司馬光非常看低。王靜輝的臉皮則比以前厚多了:“你以為我能夠像你一樣啊!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兩大名流之一,你要是直接提出被貶換個位置也就罷了,但是要是我開這個口,趙頊一個臉色不對,說不得我就再也別想跨進福寧殿的門了!”

司馬光說完后,王安石和文彥博都沒有說話,只是點點頭表示贊同司馬光的意見。這幾個人里面若說誰最有骨氣,恐怕還是非司馬光莫屬!

最新全本:、、、、、、、、、、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