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56章 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大漢朝過去兩百八十三年的讀書人都是辣雞

蔡邕提的這個問題,李素從穿越之初就一直在準備答案,只是三個月來,從沒有人像蔡邕這么詳細問過他:

你究竟讀過哪些書?專精哪些學問?

劉備,劉焉,劉虞,都關心過李素的才華來源。但他們不是文士,不會問太細,每次都被李素稍微信手拈來幾個來源,就搪塞過去了。

這一次,必須認真回答,正好把自己的師承出身徹底編細膩了。

李素正色拱手,肅然回答:“素出身貧寒,七八歲有志于學,跟隨中山郡督郵書掾胡茂,只是沒有師生之名。因所學唯以致用,故無暇修詩、禮、樂,其余數經,也不過觀其大略,粗通其意,不求甚解。

故而,我也算‘以吏為師’,明韓非,通算學,知錢糧。至于縱橫之術,接觸不過數月,乃是進京之后,得太常、宗伯提攜,有暇借閱蘭臺典籍,并賞學蘇武、班超、儀、秦等先賢話術,偶有一得,用于勸諭羌渠單于。”

李素一番話,首先點明自己是絕對的“學以致用”,學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堵死對方跟他聊禮樂詩經的可能性。

另外,他也給自己的政治實干能力之強,找到了一個借口——老子學的是韓非子,是法家,所以通曉法術勢,知道政治斗爭的實用哲學。

百代皆行秦政制,漢朝雖然明面上獨尊儒術了,其實還是儒表法里,法家的統治手腕哪個皇帝舍得忍住不用?只是學韓非的人不敢明說罷了。

但蔡邕如今在野,官場上也威脅不到李素,大家關起門來這么說,正好堵住蔡邕更多不著調問東問西的可能性。

果然,蔡邕聞言只是微微變色,顧雍卻已經有些沉不住氣了:“你……你竟然修韓非邪術?”

李素傲然道:“天下太平,當以儒術牧民。天下大爭,賊寇四起,則以法術強兵滅敵,此自然之理也——我以蔡公為明理君子、不屑背后議人,才推心置腹,顧兄莫非想告發于我?”

他也是篤定了顧雍這人不會搬弄是非,從不背后說人壞話。這個人設顧雍是要立一輩子的,不能跟人玩陰的,一旦玩一次,他一輩子名聲賣點就立不住了。

這也是顧雍為什么會寧可請個保鏢、然后明車明馬跟李素理論,也不能直接偷偷摸摸打悶棍。相對來說,這樣明著來的家伙,哪怕暫時跟你有沖突,也是好對付的,陰的人才可怕。

蔡邕太了解自己的得意門生了,讓顧雍搬弄是非,那是有損顧雍人品的事情。但是聽到別人說與自己三觀不符的東西又不深究,也不符合顧雍的理念。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顧雍趕開,別讓他聽見這些讓人兩難的交談。

蔡邕便輕咳一聲:“元嘆,何必如此失驚,為師不也看過韓非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學問無正邪,覺得不對的,心存警惕、學而不用便是了——你帶著從人出去逛逛吧,我與李別駕的交談,你不宜聽取。”

這是以正道應正道,既然顧雍正大光明,趕他走也要正大光明說出來。

顧雍果然沒有質疑,對蔡邕拱手行禮,然后一聲不吭乖乖退下了。

蔡邕對李素的稱呼,已經變成了“李別駕”。這是以他將來跟著劉虞到幽州上任后,可以得到的表奏官職,預支稱呼了,顯然是表示對李素的看好。

顧雍走后,蔡邕想了想,拍了拍手,招呼女兒吩咐了幾句,然后蔡琰便入內取了幾卷手稿,擺在面前的琴臺上。

蔡邕指著說:“這便是老夫近年來在吳郡設館,閉門著述所得,這里只是其中一部分。李別駕既有刻印之力,不妨一觀,覺得可以宣化天下,謄抄一份拿去便是,若是覺得不值一哂,就留下。”

雙方聊到這個份上,蔡邕也不敢再輕視李素,畢竟是馬上就要實授六百石的有功說客,而且蔡邕心中也未必不想讓自己這些年的文章能夠刻印傳世。

對于華夏古代文人而言,讓自己的著作名留青史,這個誘惑力太大了。

哪怕是不愛錢財不愛官位的人,面對這么好的條件,也只能徒然嘆息一聲:這誰頂得住啊!

而且李素說刻印十金的書去低價傳播,是還他冒名之過,蔡邕從頭到尾沒有言利,既得了名留青史,又不傷清高。

李素一邊裝模作樣看蔡邕的文章,蔡邕也有一搭沒一搭跟李素聊些學問上的事情。

蔡邕以才學廣博著稱,屬于學有余力什么都懂點。

既然李素一開始就堵死了話題,說不懂詩經禮樂,蔡邕也就完全避開那三經不問,只跟李素聊韓非子的法術勢,以及對歷史的感悟理解、心得總結。

“這蔡邕倒不是個喜歡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的,可能是學問多了,不屑于此吧,人品倒還可以。”李素心中暗忖。

“這李伯雅雖然年少,文辭粗鄙,不過見識倒是不凡。對史事興替教訓的解讀,著實有洞見,果然是個專注實用之才。”蔡邕也漸漸留下這樣的印象。

當然蔡邕也談不上多看好李素,因為他已經判斷出李素跟他不是一路人,追求不同。

兩人相談大約一刻鐘,李素也把蔡邕近年來的新作文章大致瀏覽過一遍,隨后嘆息著放在一邊。

蔡邕見狀,微微有些不喜:“莫非李別駕以為老夫這些文章,不值得流傳于世?”

李素搖搖頭:“文筆華美,辭藻不凡,于洞悉君子、明心見性亦大有裨益,然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若是太平年代,這些文章自然可以牧民養性,于此將亂之世,卻與天下無益。當今天下,雕印之法初創,可以傳播的著述數量有限。文人要為天下人謀利,哪怕是著述帝王之術,尚且不足,唯有圣人之術,方才配被傳播天下。”

蔡邕肅然一變:“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此言倒是精微奧義,頗得我心,若非早知李別駕有說服單于之能,是身負朝廷使命的君子,換別人作此大言,蔡某早已逐客了。那你倒是說說,何等著述才能入你法眼?圣人之術,不嫌口氣太大了么。”

李素雙手一攤,折了院中一根柳枝,蘸著池水在旁邊地上隨便劃了幾道:“很簡單,蔡公,您的文章雖然當世知名,但恐怕也不敢說天下第一吧?我列你為當世前三,你以為是否公允?”

蔡邕正色回答:“能列入天下前三,已經是過譽了,茂安公、子干兄,才學文章皆不在我之下。其余當世大賢,一時不能盡舉。”

李素:“那便好,可你縱然是文章天下第一,也不過是這二三十年里,整個天下的第一,這樣的人,全天下每隔幾十年總會有一個的,死了舊的第一定然又有新的第一頂上來,又有什么稀罕?

圣人之術,必須是普天之下,若無其人則闕。如孔孟定百世之治道,而后三百余年,方有公孫弘、董仲舒為武帝所用,補孔孟不能為當時之世所用的弊困,解天下正統之困局。

董仲舒而后,至今又已三百年。當初公孫弘、董仲舒迎合武帝、牽強那些天人感應、災異讖緯之術,偽托成孔孟之道,如今已成尾大不掉、反噬漢室之物。如同手執利刃,授人以柄,不足以再回答‘大漢為何配享萬萬世之天下,劉姓為何配做萬萬世之天子’。

我也曾鉆研董仲舒竊韓商而偽稱孔孟之術,卻為此后三百年,天下居然再無一人能與時俱進,再次改良圣人術,而為天下讀書人惋惜——所以,蔡公請勿動怒,我不是針對您。”

是過去三百年整個天下的讀書人,在更新統治哲學底層理論方面,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文化建樹當今天下第一又如何?誰說天下第一就不能是廢物了?

在圣人這種幾百年一出的存在面前,每一個時間段的天下第一,也能是廢物。

無非是這個時代文化人水平普遍都爛,矮個里拔高個,相對最高的那個總能做天下第一的。

蔡邕聽李素說到這兒,幾乎要被李素的狂妄震驚到目瞪口呆。

“李別駕出此驚世大言,莫非以為你自己能當全天下三百年一出的圣人?呵,請試言之!”蔡邕已經到了看熱鬧的心態,反而不想戳穿對方了,給了李素一個解釋的機會。

李素用一種“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孟子姿態,當仁不讓地說:

“好,我便先說說我對公孫弘、董仲舒當年提出‘天人感應’、‘災異應對’之說的真實原因、以及此論為何隨著時移世易而不再適用、弊端重重亟待修改,闡明一二。蔡公若是覺得我所言無理,可以隨時反駁。”

隨后,李素便娓娓說出一番宏論。

沒辦法,他上輩子讀外交學院的時候,有一門必修課,就是研究“古往今來一切朝代和國家,他們憑什么統治人民,他的正統性,或者說合法性來源是什么”。

因為不修這門課,你就沒法在駁斥不懷好意的記者提問時,言之鑿鑿活用一切“自古以來”的論據了。

只可惜,上輩子李素沒本事當外交發言人,這門課學到的東西,也被當成屠龍之技雪藏多年,當談判專家時也一直用不上。

今天卻要淪落到來幫忙論證“姓劉的憑什么做萬萬世江山”這種粗鄙而毫無技術含量的問題,為他自己謀取一筆暴利了。

不過,說歸說,他就算說了,也不一定能改變歷史進程,最終決定天下歸屬的終究是武力,圣人這種東西,終究只是牧化人心向背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