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番外第62章 我們需要批量生產格拉摩根伯爵

西域巡幸的經歷,雖然沒給劉備帶來任何直觀的好處,但卻進一步刷新了他的三觀,讓他在后續的執政人生中,堅定了進一步重視工商、重視技術、重視探索的基調。

大漢的文化、教育、選官、吏治,也要配合這個思路方向,一起形成合力,才能長期保持對已知世界的絕對領先。

至于進一步著力發展航海和造船,那不過是眼下的小目標而已,還沒資格作為國策來討論。

另外,李素畢竟是天下智謀之士,而且對國際局勢的戰略遠見方面,天下無人能出其右——包括諸葛亮也不行,畢竟諸葛亮對外國史的理解,肯定是不如李素的。

所以,在劉備惆悵于“無法趁著帕提亞和羅馬雙雙陷入內戰兼外戰的千載良機軍事上撈一票”時,李素也給他提出了一些非軍事的手段,讓劉備可以多少彌補心中缺憾。

李素提出的方略,主要是外交層面的。他建議劉備,趁著這個時機,對西域派出使節,也不用帶太多兵力,就幾千騎兵,由馬岱護送使者,走伊犁河至西海(巴爾喀什湖)的路線通過中亞草原,然后跟帕提亞人和羅馬人斡旋。

如果是和平年代,李素派出的使者如果帶著這么多部隊,可能會引起帕提亞人的警覺,甚至懷疑漢人有沒有可能是打算落井下石跟羅馬一起夾擊撿便宜。

但如今帕提亞已經岌岌可危了,而且雙方打得那么兩敗俱傷,肯定不敢貿然再多得罪一個強國——

尤其這個時空的帕提亞,對大漢實力的了解也遠比歷史同期要深刻。

在李素和諸葛亮鼓勵絲綢之路商貿往來的大環境下,過去十幾年里,往返的商旅不要太多。大漢有多富庶、軍備有多強大,西域各國都知道。

所以,使者的安全肯定是有保障的。

至于出使的目的,李素也是根據手頭的情報,仔細定制過的——

既然現在帕提亞王正在和他弟弟打王位爭奪戰。

羅馬人那個駐扎在后世伊拉克一帶的、弒君上位的禁衛軍軍官皇帝,也在跟后方敘利亞地區登基的有血統優勢的正統皇帝,也在打內戰。

那么,大漢使者有個最牌面的出使理由,就是:

“大漢皇帝聽說西陲蠻夷有正統淪喪的逆亂,所以來調停羅馬和帕提亞兩國。要求雙方都做到‘不支持對方內部的篡逆反賊,暫時罷兵休戰,讓雙方都可以騰出手來先解決自己內部的反賊’。”

而大漢之所以要主持這個公道,是因為大漢是地球上最重視尊卑正統的文明之國,大漢有最神圣而傳承有序的天命君權體系。

大漢不是想從帕提亞和羅馬身上撈什么地皮好處(至少暫時是這么演給羅馬和帕提亞看的),雙方隔著草原大漠也不可能建立飛地統治。

大漢只是不希望地球上其他地方的亂臣賊子篡逆之輩有生存空間,是為了維持一個全球一起講正統的國際環境。

所以大漢只能勉為其難花點資源來當這個國際警察。羅馬和帕提亞哪一方不接受這個“不得贊助篡逆”的調停條約,那大漢就與另一方合力擊之(但真到了那一天,大漢遠征軍的軍需后勤輜重必須由聯盟一方承擔,但實際上這只是個談條件嚇人的說辭,不會真用的)

還別說,這個理由是很說得通的,因為跟羅馬和帕提亞人一比,漢朝的君權傳承確實體面得多。

帕提亞就不用說了,基本上就沒有成體系的君位繼承制度。

草原游牧出身嘛,跟《歐陸風云》系列里那些蠻族入侵差不多,每一代可汗/酋長/蠻王死后,都得諸子血腥爭奪一番,跟后世的蒙古內戰和奧斯曼養蠱也不遑多讓。

羅馬雖然好一點,但他們的皇帝“奧古斯都”也是推戴為主,當初五賢帝時代還靠收義子當女婿來傳位,康茂德這一系被滅了之后,就徹底亂了。

塞維魯卡拉卡拉父子勉強是傳位成功的,現在卡拉卡拉一死,羅馬將來會再次陷入“皇帝,兵強馬壯者為之”的狀態,毫無血統神圣性可言。

大漢今天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純粹是為了在全球范圍內宣揚先進的制度,讓大家都走上和平世襲的道路,防止篡逆歪風擴散。(對外是這么宣稱的,實際上可以趁機撈別的好處。打著這個旗子,實際上走別的路子。)

而李素知道,羅馬后來也是漸漸分裂了,不過好像還能挺至少幾十年。帕提亞人應該死得更快一點,沒多久之后就被波斯薩珊王朝取代了。

(事實上這是6年后就會發生的事情,但李素前世沒學好,這些細節記不清。薩珊取代帕提亞,等于是帕提亞的敘利亞、伊拉克部分都被羅馬打敗占了,只剩下波斯地區,而波斯本地的薩珊人覺得帕提亞王室已經沒有實力了,沒必要再跟著他們混,所以獨立了。)

現在大漢宣揚“大家都不許支持篡逆”成功后,到時候西方還不是有一堆“格拉摩根伯爵備胎”能逃亡過來、給大漢制造無數的宣稱?

到時候大漢想對西域用兵,就可以打著替天行道匡扶正義的旗號,而不是侵略了。就算不進攻,也能多很多棋子,從別的方面撈好處。

而劉備聽了李素的設想后,也覺得這事兒很熟——這不就是當年漢宣帝對呼韓邪單于用的么?當年西漢后期、匈奴內戰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內附,不就是當了一回類似“格拉摩根伯爵”的宣稱制造機?后來匈奴不就真的漸漸被兼并同化了。

這事兒靠譜!反正派出使團需要的錢糧很少,跟派兵打仗相比,最多才百分之幾的開支,賭一把也不虧。

一番運籌之后,劉備聽了李素的建議,再次把當了二十多年大行令的楊修派出去,擔任大漢正使,馬岱為副使,負責帶騎兵保護。

反正動嘴皮子的事兒就讓楊修干,動刀把子的事情讓馬岱干,分工明確。

說起楊修的遭遇,也是讓人不勝唏噓,他早年可是二十歲就做到了大行令,促成“袁劉互不侵犯條約”時,就立了大功,走到了人生巔峰。

當時多少人以為楊修能二十多歲到九卿、三十多歲就成三公,但后來因為弘農楊氏的家族拖累、尾大不掉,只能投袁,倒是暫時升到過九卿。可隨著袁紹覆滅后帶著鄴城重新降劉保住了一定的官職,卻不得不降級使用,此后十五年一點都沒升遷,現在還是特么的大行令。

簡直是出道即巔峰,下坡路夠走半輩子了。

不過,從壽命上說,楊修好歹是可以享盡天年了。歷史上這陣子他應該快被曹操在漢中之戰時借故斬了,如今雖然官沒做多大,跟著劉備混卻不至于被卸磨殺驢清算。

楊修也才四十出頭,好好干還能活不久。

劉備這次讓他去,也是人盡其用,一方面知道他善于機變和說服人,另一方面第一次出使肯定有點危險,派個不是嫡系的人去,萬一死了也不可惜,還給大漢制造了宣戰借口和大義名分。

綜合算下來,簡直舍楊修其誰。

不過,楊修如今還在雒陽,他并沒有隨駕出巡。使團的準備也需要時間,還得避開即將到來的冬天。

畢竟胡天八月即飛雪,去中亞草原的路,最好還是走天山北麓、伊犁河谷。雪山以北的道路,肯定得夏天才適合通行。

所以,真正派出時團的時間節點,應該是明年春耕之后再出玉門關了。

楊修和馬岱得到命令之后,也不含糊,還都很高興有機會在這種和平年代再撈到立功的機會。

而馬超得知堂弟要護衛使團出發,也不忘提前交代一下,雙方都安排了最好的戰馬作為斥候、信使所用。馬超千萬關照了,說一旦發現安息人或者羅馬人有粗鄙動武的風險,就立刻派人求援。他會把一部分騎兵從玉門關進一步前出到烏孫駐扎,支援使團撤回來。

不過馬超這種準備,顯然是過于謹慎了,最后也不會有用武之地。

劉備和李素安排妥當了對外外交撈好處的布局后,也就差不多該離開敦煌郡東歸了。

后續的幾個月的巡幸行程,倒是乏善可陳。就這么先到長安,后至荊、交。

唯一一點值得指出的是,劉備從涼州回程時,為了不走重復的回頭路,所以特地選擇了走祁連山南麓、青藏高原邊緣的湟水河谷,而非祁連山北麓的河西走廊。

河湟地區加上青海湖,從面積上來說,雖然只相當于后世青海的極小一部分,大約還不到兩成。但無論什么時代,河湟都集中了青海地區至少七成的人口,也基本上能占整個青藏高原人口、文明的一半以上。

原本歷史上,第一個親自踏足河湟地區,發動對高原文明征服的,要到隋朝的楊廣了,楊廣來湟水與青海湖的目的,是消滅吐谷渾。

不過如今這一世,早在二十多年前、劉備初定關中時,分出李素和關羽平定涼州之亂,當時就順手把祁連山周邊的青羌人和氐人部族肅清了。李素還親自帶著妻妾侍女美婢游過青海湖呢。

所以,劉備如今再來,倒是沒有任何軍事行動的風險,純粹輕松旅游。其中最主要的意義,反而是讓朝中大臣們,尤其是那些沒吃過苦、一輩子錦衣玉食做學問的文官,見識見識什么叫輕度高原反應。

在海拔三千米左右的高原上,還不至于讓人沒有氧氣瓶就死,但呼吸急促、日曬導致皮膚發紅,這些都是免不了的。

大家都見識見識高原的壯闊,體會一下當地生存的不易,也好憶苦思甜,揣測一下當年關羽給王平馬岱分兵平定河湟的艱辛,進行一下思想認識教育,提醒大家“河湟與西海(青海)早已是大漢的一部分”。

雪域高原地區,未來也是要堅定維持大漢的長期統治的,一尺一寸都不能因為環境艱苦而輕言放棄。

劉備出發巡幸的時候,是五十七歲,走到青海湖的時候,距離剛出發時已經過去半年多了,他也五十八歲了。一個五十八歲的老頭兒,在沒有氧氣瓶科技加持的時代,到海拔三千米出頭的地方看雪山,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劉備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狀況跟年輕時完全沒法比了,天下統一后的十五年里,他宅在皇宮里每天面對一大群后宮女人,不用再上陣廝殺。如今讓人用鑾輿抬著,都覺得有點喘。

這一點上,倒是丞相李素顯得身體素質還不錯。主要是他比較養生,至今還只有五個兒子六個女兒,妻妾規模也很控制。

而且李素畢竟是虛報過年齡的,他現在肉身實際年齡是四十五歲。但這基本上也是李素這輩子最后一次上雪域高原了,以后絕對不會來吃這個苦了。

看了丞相的表現,搞得劉備都有些慚愧起來,伯雅賢弟當年可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啊,朕是征戰廝殺出身,居然老了體質還不如養生書生。

一行人在九月回到了長安,略作休整盤桓,緩解了高原和西域風沙之苦,隨后走走停停,由丹水、漢水入長江,經武昌、巴丘、長沙又各自游覽一番,到處登樓臺觀景題詞。

年底臨近臘月,才算是到了交州。至此,劉備出巡的第一年,基本上算是走完了。后續第二個年頭,算是下半程,全軍可以棄馬登船,不再經受車馬顛簸。

劉備看了行程,一開始還擔心第218年全年的巡幸,大部分時間都在船上度過,會不會耽誤太久,遷延日月。

但真正上船之后,劉備就意識到完全是瞎擔心了。主要是他作為北方人,最近幾十年都沒坐過海船,根本不知道現在的海船科技發展到什么程度了。

畢竟,之前周瑜、甘寧用于發現北海道、庫頁島、勘察加乃至阿留申群島最西端幾個小島的海船,都是十年前的科技了。

這十年里,朝廷在休養生息,沒有上規模的官方基建投資,可民間工商物流行業的投資,可是絲毫沒有放緩。

世家豪強和富商家族,都是為了從“租庸調輸”法的“運輸折價”部分薅到更多利潤、賺出更多差價,而自發百花齊放,各種想盡辦法提升船運效率。

后來扶桑的佐渡金山、石見銀山、別子銅山,還有旅漢群島的銅山紛紛發現、勘探、逐步轉入開采。這都需要海船把貴金屬和銅材安全運回中原。

而馬克思早就說過:當市場產生一種需求,它比十所大學更能推動科技的進步。

這一真理,在如今的大漢海運業上,當然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