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暴君顏良

第一百五十五章 溜得好快啊

第一百五十五章溜得好快啊

夜已深。

燈火依舊通明,搖曳的燈光下,劉琦踱步于堂中,年輕的臉上時隱時現著焦慮。

腳步聲響起,門外似有人來。

劉琦神色一動,幾步迎向門外,正與那羽忘綸巾年輕人撞上。

“孔明,你可算來了。”劉琦喜出望外,攜著諸葛亮的手回往堂中。

大門關上,劉琦神情嚴肅的坐下,凝著眉頭道:“孔明,當真是讓你說對了,蔡瑁一出戰,水軍便叫顏良全殲,現下襄陽成了這副模樣,真是不知該如何收場。”

說話時,劉琦連連嘆息不休,一副愁眉苦臉之狀。

“顏良匹夫竟然能想出浮橋之計,這一點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諸葛亮輕搖羽扇,一臉云淡風輕。

劉琦道:“敢在浮水上架浮橋,必得對漢水流勢和兩岸的地形極為熟悉,也不知是誰向那廝獻的計。”

“莫非是他……”

諸葛亮眼眸忽然一動,口中喃喃自語道。

“是誰?”劉琦好奇道。

“不提也罷,是誰已經不重要。”諸葛亮將話題移開,卻是問道:“眼下敗局已定,不知劉公有何打算。”

劉琦嘆了一聲,面上流露著無奈,便將劉表打算據城死守,以待援軍的戰略道來。

“劉公麾下的這些大族們,只為著守眼前的利益,全然不顧現實。江陵的兵馬戰斗力低下。就算調來了,還不是等于往火坑里送,焉能解襄陽之圍。”

諸葛亮的一番話,把劉琦聽得心驚膽戰,原本就沒什么信心的他,更加的緊張不安。

驚恐之下,劉琦忙問道:“那依孔明兄之見,又當如何?”

諸葛亮淡淡道:“為今之計。自然是盡早棄城而去,將治所遷往江陵,養精蓄銳,以待來日收復失地。”

劉琦思索半天,深以為然。

“可是父親為龐蔡等人所逼,只能選擇堅守襄陽,現在就算是去勸他。也無濟于事。”

劉琦嘆息道,顯得很是無力。

諸葛亮沉吟半晌。搖扇說道:“為今之計。公子當以去江陵搬救兵為名,抽身離開這是非之地,只要公子在外,縱使襄陽有變,公子也可……”

諸葛亮嘴角掠起一絲笑意,卻并未明言。

劉琦也不是愚人,自然聽得懂諸葛亮的意思。

劉氏一族若皆死守襄陽。一旦城破,整個荊州就要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

而若他劉琦在外。縱使父親劉表有所不測,他以大公子的身份。也可名正言順的繼承父業,繼續統領荊州文武。

“可是,父親身在危地,我這做兒子的卻置身于外,是否有違孝道。”劉琦猶豫道。

諸葛亮淡淡一笑,“大公子所為,乃是為了劉家的基業,此乃大孝之舉,大公子又何必顧慮。”

經得諸葛亮這么一開解,劉琦恍然大悟,原本焦慮不安的臉上,終于露出一絲釋然之笑。

興奮之下,劉琦又道:“孔明兄既已看出襄陽不可守,何不與我一道南下江陵。”

諸葛亮拱手笑道:“其實不瞞大公子,亮此來正是順道向大公子辭行,明天一早,亮就要起程避往江陵。”

劉琦擔憂道:“襄陽被圍,孔明兄獨自南下未免危險,不若稍等幾天,與我率軍一同殺出城去。”

諸葛亮卻是絲毫沒有擔憂,只搖扇自信而笑。

“顏良留下南門不圍,就是等著讓我們棄城而去,亮由南門而出,自沒什么好擔心的。大公子到時也可大搖大擺的出城南下,料想那顏良必然不會派兵阻擋。”

聽得諸葛亮一席話,劉琦如醍醐灌頂一般,猛然間省悟。

當他正待贊嘆時,諸葛亮已起身拱手:“大公子,那亮就先行一步,咱們江陵再會。”

說罷,諸葛亮搖著羽扇,轉身揚長而去。

襄陽城北,顏軍大營。

中軍帳,諸將齊集,顏良剛剛向他們下達了最新的作戰命令。

明日午后,以甘寧率五千步軍從北門發起進攻,以文丑率五千步軍佯攻西門,留東南二門不攻。

顏良自將五千騎兵,佯作壓陣支援。

將令布下,主張強攻的諸將們,自然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然而,眾將卻尚有一絲疑惑。

“兄長,以愚弟近日的觀察,襄陽東門似乎要薄弱一些,為何不以東門作主攻方向?”文丑進言道。

顏良嘴角流過一絲詭笑,也不答,卻將那一道帛書遞給了他。

滿臉疑的文丑接過帛書來,低頭掃了一遍,神色不禁一變,刀疤臉上,瞬息涌上幾分興奮。

“兄長,這個魏延說要里應外合,助我們奪取城門,這小子當真信得過嗎?”

文丑興奮中又有幾分懷疑。

顏良未答,卻將目光轉向了徐庶,笑問道:“元直先生,你久居于襄陽,自稱對襄陽一兵一卒都了如指掌,你覺得這個魏文長是真降還是假降。”

徐庶捋著短須,略略思索了片刻,似乎在搜索著關于魏延的記憶。

半晌后,徐庶道:“據庶所知,魏延此人雖出身寒微,但武藝卻頗為了得,只是因為出身的原因,一直不受劉表重用。前番因為蔡和之死,還被牽連貶職,諸般種種,庶以為此人對劉表必心懷怨意,他的反叛,當有七成可信。”

顏良微微點頭,臉上泛現幾分贊識。

徐庶不愧是徐庶,對劉表陣營是無所不知,連魏延這樣的小人物也能了解這么透。這個人,簡直就是老天為自己事先在劉表底下安插的臥底。

感嘆之下,顏良淡淡道:“本將對這個魏文長也賞識已久,如今他既然來歸,此乃天助本將破襄陽,爾等無需再有懷疑,只管依計行事便是。”

顏良的語氣中充滿了自信,文丑等將便再無疑惑。只慨然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