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起波斯灣

91章 這里是巴庫

91章這里是巴庫

“這里對于我們,實在是一個重要的不容他人染指的地方!”

騎著馬的趙伏波與王文統一起在巴庫城靠近海邊的一座小山上望著里海,雖然他不能給王文統說明這里對于未來有多重要,但此刻因此里海的巴庫與黑海的波季的連接,將會是未來控制整個西亞與東歐高加索以北地區的絕對交通要道。.fei插ngwen穴/

但趙伏波沒辦法向王文統說明,這里的資源于對于未來的“華夏帝國”到底有多么重要。

王文統此刻穿著一套青色的宋裝,雖然還不如馬丁等許多人穿的,類似于現代的服飾那樣簡便。便的結合了漢、唐風情的服裝,受來自于大宋的漢人喜歡。胸前三絡長髯在里海的海風之下緩緩飄浮,看著里海的時候他有一種非常奇異的感覺。

當初在益州的時候,他從來沒有想到,這個世界居然如此龐大。龐大到他已經離開5年的時候,居然探索的地方讓趙伏波他們說起來,還狹小的很呢。這時他心中還有些懊悔,當時在歐洲的時候沒有去英格蘭看看,也沒有在歐洲其他地方再去看看的機會。心中雖然如此想,但又想到以自己的年紀而論,恐怕此生是只能想想的了。

正在兩人說話之際,突然傳來一聲少年特有的稍稍尖銳而又顯得中氣十足的聲音。

“駕……駕……”

這是王文統昔年在濟州島時帶在身邊,到了華夏島給送進軍校的孫李彥簡,此刻他已經是華夏軍中一句正式的軍士。...如同大家知道的那樣,華夏軍的軍官此刻已經全部來自于華夏島上的軍校。而且全都是渀佛李彥簡這樣,受到過正規教育與訓練的軍官。王文統看著氣昂昂的孫身上,“華夏軍”的那套半硬式戰甲,給他的感覺是孫已經徹底成人了。

“長官,這是今天馬路修筑的進度,因為我們的伙食不錯,還有許多人要加入進來!”

李彥簡匯報的是,一條要從里海的巴庫延伸到黑海波季的鐵路,而且是正規的鐵路。也就是說,在將來“華夏帝國皇家科學院”里制造出蒸汽車頭之后,這條鐵路并不需要重修筑。當然在將來隨著火車頭帶動的車皮越多,改建是肯定的。但那應該已經是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嗯,進展不錯,幾個月修出這么長的鐵路是值得表揚的。不過還是要小心當地某些部族的反對,你知道有些人很討厭,給他們一定的利益還不肯,所以……”

“是的長官,犯我華夏天威者雖遠必誅!”

趙伏波沒有說話,倒是一旁他的爺爺王文統點了點頭。從他到了華夏島之后,徹底明白了這“雖遠必誅”里有多少血淚在里面。有多少部族因為不肯合作,而直接被殺光清除。按照大宋的規矩來說,眼前這位濟王千歲絕對不是仁君,瞧瞧他對于外族的不合作者,無不是以趕盡殺絕為手段的。

當然那指的是戰士,至于其他的婦女、兒童之類的,除過能夠挑出來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被阿拉伯人買去,直接賣到歐洲去了。少200年之后,他們回不到這里來了。而且這還不算,在整個鐵路沿線上,有一些平原上開始建立的城市。暫時來說是以農業、需業、運輸業為基礎的城市。““華夏虎賁軍””的幽靈軍在清除異己,同時又以相當不錯的福利、供給,把那些山中的人,整個移進城市之中。作為應用“華夏律”的城市,自然對于高加索人有著足夠的吸引力。

另外本身這里經過蒙古人的清掃之后,人口大為減少。甚至修鐵路的人手都不怎么充足。來到城市里的人,多數都是安頓好家屬,然后就參加修鐵路以取得收入。值得說明的是,因為這里的戰略重要性,這兒將會是未來“華夏帝國”的領土。上面的城市自然也是華夏帝國的城市,甚至趙伏波已經預計需要多少漢族的人口來徹底改變這里的人口構成。將來也不會允許他們獨立或者說還給任何國家。

對于民族自決之后,要求脫離“華夏族”的種族。“華夏帝國”的政策是,人可以走,東西及土地那是屬于“華夏帝國”的,任何人也沒有資格帶走。另外他們脫離了“華夏族”就不是“華夏族”,因此及時驅除出國境,并在國境之外以對“華夏族”不友好的種族那樣,設法讓這個種族在200年之內完全滅種。至于文化,去華夏帝國的博物館里找吧。趙伏波使用的是什么手段,這件事會在將來說到,大家要記得那種辦法極具先進性。

說完了正事,趙伏波打量了一下自己眼前這個年輕的軍官,不禁又要搖搖頭。

“李彥簡,我說你小是不是當兵當傻了,見了爺爺也不知道叫一聲!”

對于趙伏波的話,李彥簡只好嘿嘿笑起來。有什么辦法,“華夏帝國”的軍校里就是這么教的,任務第一其他在后。連續幾年的書讀下來,李彥簡的眼界

是開了,對于過去的文化已經完全被他扔到了一邊。這是“華夏帝國”里普遍的作法,一是文化加平等自由,其次文化也是與世界文化融合過之后所生產的文化。

說是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但與整個世界的文化相比,又要略差一疇。對于文化,“華夏帝國”一向用的是舀來主義,用得著的就舀來,影響科學發展的文化,又被迅速的丟進臭水溝。聽到長官命令,李彥簡筆罷之后,向王文統一抱拳算是行了禮。此刻在“華夏帝國”的俗禮主是抱拳一恭,軍官依然有些像羅馬帝國的軍禮那樣右拳擊左胸。

“爺爺!”

王文統只是微笑著點點頭,他身上宋儒的影還有,但隨著視野的開闊,隨著看到的種族越多,看過的文化越多,他想到的也就越多,改變的也就越多。

恰是因此,王文統認為,抱殘守缺而不放眼世界的人,那就如同井底之蛙那么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