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起波斯灣

65章 千里暮云平

不笑生)

65章千里暮云平

低垂的云在天空,鉛塊一樣的它們仿佛只要伸手就觸得到,如果捏一把恐怕就會流出水。但無疑,越是向北,天氣就變得越加寒冷。同樣的,親王忽必烈的心同樣就越加寒冷。

他撇著嘴,低著頭誰都不去看。皺起的眉頭,隱藏著難以用言語表述的痛苦。這一切都落在身邊的張文謙的眼里,心中也還有著一點點的同情。不為別的,那是這么多年以來,親王忽必烈對他的照顧。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雖然他是侵略者,可是這么多年對我也不錯。看他如此情境,也是可憐的慌!”

張文謙的心中的感慨是不能用語言來形容的,曾經幾何時,蒙古人眼里漢人是下等人、南人是更下等的人。漢人是當年因為秦檜的一句“南人歸南、北人歸北”,而被劃進了金人的手中。其心中的悲哀不說也罷,心中沒有“中華民族”這四個字的人,肯定無法理解。

“王爺,吸支雪茄吧!”

從自己隨身攜帶的小煙箱里,張文謙遞給親王忽必烈一支雪茄煙,接著又劃著火柴為一路之上默不做聲的親王忽必烈點上火。接著輕輕一嘆,他也為自己點上一枝雪茄,默默的吞云吐霧。

“我要怎么才能把這支殘兵帶回到蒙古去呢?”

這是張文謙一路之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眼前這一萬來的人馬,連糧草都不齊備。所有的人都在“華夏帝國”皇家海軍,印度洋艦隊的打擊下,惶惶如喪家之犬。生怕“華夏軍”的騎兵追了來,再給他們一頓大炮嘗嘗。

如果說面對“華夏軍”步兵的打擊時,蒙古軍隊認為憑借他們的數量優勢,還能夠勇敢的戰斗下去的話。那么對方海軍的打擊,讓人一點反抗的勇氣都提不起來。因為他們不允許別人反抗,他們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直接用他們的炮火把人撕成粉碎。

這就是“華夏帝國”皇家海軍印度洋艦隊,給蒙古軍隊形成的看法。他們能夠從火線上撤退的,不過僅僅只有一些火槍騎兵。而且除過身上的彈藥之外,他們沒有更多的補給,甚至連馬料都沒有。雖然長安此刻依然還在蒙古人的手中,但那卻是要穿過整個大山才回的去的。

傍晚天上下起了小雨,山谷里的寒冷順著那些山梁上的青石道襲來。躲在山崖下的蒙古士兵們生起來的火,也不能解除這沒有食物的夜晚所帶來的寒冷。不但因為缺乏食物,導致熱量不足。同樣也因為發自心底里的寒冷,根據張文謙的觀察,許多蒙古士兵夜間的時候,連覺都不敢睡。

別說別人,就算是他自己回味起戰場上,那一次齊射就奪去萬人生命的炮擊,同樣帶著十分的恐懼。他從來不知道,熱武器厲害起來,居然可以達到如此程度。他一個沒有承受過炮擊的人有如此心態,那么那些在戰場上炮擊下逃生的人是什么樣的心態,就可想而知了。

夜晚不停的小雨,頗有涼意的春風。就算守著衛士們燃起的篝火,這讓身體并不強健的張文謙抖索著身體。篝火旁邊放著的是他們的晚飯,那是來自華夏島的,具有煮飯功能的飯盒。野菜、傷病馬的馬肉、一路之上打來的獵物,至于糧食那是一點也沒有了,只要想想食物的構成,張文謙就感覺自己沒什么食欲。

憑著這些,他們得走到漢中。可到了那兒之后呢?到了那兒之后他們又會如何去做呢?

根據自己最新得到的指令,自己必須設法促使親王忽必烈回到蒙古汗國的國都——哈勒合林去。目的不言而喻,依然是要讓親王忽必烈與趙旭斗起來。

“此次的大敗,王爺實力已經受損,回去之后又要如何對付趙旭呢?”

想著這些讓人煩惱的問題,張文謙緊緊自己的看見。在逃跑的時候,張文謙沒有帶上自己的旅行車,自然也就沒有衣服可加。正在他感覺到寒冷難耐的時候,一旁愁眉緊鎖的親王忽必烈忽然揭開自己的披風,給張文謙蓋在身上。

“這……”

他還待說話,但親王忽必烈已經遠方的緊緊了壓在他肩膀上的手,然后繼續坐下來,對著篝火沉默不語。正在張文謙因為親王忽必烈感覺到心里發熱的,卻不知道該對親王忽必烈說什么的時候,突然傳來了一陣馬蹄的聲音。

如同驚弓之鳥似的人們一個個站起身來,向馬蹄傳來的聲音望去。從黑暗里出現了一小隊馬匹,從馬上人的盔甲上看得出來,那是在后面的游騎小隊。可是他們在接近的過程里,并沒有一個人按照規矩下馬。

有心人拔出了,向他們身后望去。這樣假扮襲營的事情,他們過去在對付宋軍的時候也時常使用。那么現在呢,是不是后面有奇襲之兵來到呢?夜幕里雖然黑暗,但山道上可藏不住什么人。最少目力所及之處,并沒有什么敵軍靠近。

而這時,那隊一直沒有下馬的游騎小隊,被人攔下。接著攔下的人從他們身上拿下什么東本,飛快的跑過來見親王忽必烈。說話的時候,臉上帶著些惶恐不安的哭喪表情,就好像敵軍已經到了附近一樣。

“王爺,游騎小隊的人全都死了!”

垂首在篝火旁坐著的親王忽必烈一動沒動,倒是張文謙來到報告的軍兵面前,伸手接過信的時候訓斥了一番。

“瞧瞧你像什么模樣,不過是敗了一仗而已,何必做這小兒女態。一切事情自有王爺做主,你們只作好自己的事情便罷!”

大大的訓斥聲里,所有的蒙古兵都不敢再喧嘩。直覺之中,他們的心中反而有了一些欣慰。畢竟他們的王爺親王忽必烈,并沒有因此此敗而被打垮。最少他們還有希望,活著從這兒逃離出去。

有的時候,希望并不是客觀存在的,反而希望始終與信心緊密相聯。而張文謙的訓斥,恰恰帶表著一種親王忽必烈依然在掌握著大軍的信心,而這就給了所有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