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不過是開始126章篷下的真相
事情是如同表面上那么簡單的嗎?
從哈勒合林鋪設的“馬路”共有兩條,一條通向劉千所在的直屬于趙旭的領地,另外一條則通向賀齊所在的,直屬于親王忽必烈的領地。在趙旭那兒的理由,大概就是如同張文謙與香蓮說的那樣。
平時運補給,戰時好機動。就算是敗了,只消拆掉就可以不為人所用。
這當然是良好的意圖,但在一群關于手腕權謀的人手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香蓮的馬車走在已經鋪好了一段的“馬路”上,倘若有心人仔細看看的話,就會發現這里用的鐵軌與在阿拉伯帝國以及歐洲“馬路”上用的鐵軌是兩回事。
這不僅僅表示著“華夏帝國”有了錫蘭明珠行省鋼鐵制造中心,鋼鐵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開始取代青銅。比方說武器與鋼軌之類的方向上,同樣也表示這樣的“路”可不僅僅是馬路。
這種事說給只關于手腕與權謀的科技白癡去聽,說了他們也聽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個小小的屁民不明白不要緊,但倘若是當權者不明白,那么結果是什么,歷史早已經給出了答案。看看滿清、民國的遭遇,心中的疑問應該已經被駁倒了罷!
半圓形的框架非常高大,有些地方是用皮帳篷蓋著的,有些地方則是用帆布作為蒙皮。在不高的地方,明亮的汽燈在散發出熱量的同時,還帶來了明亮的光芒。
“再灑些花露水,這都是什么味哪!”
香蓮用帶著香水的小手帕在自己的鼻子前面扇著,這樣的大篷雖然使冬季施工成為可能,但同樣帶來的潮濕以及難以散發出去的霉臭味道。
在香蓮坐著跑在已經鋪好軌道的“馬路”上,看著長長的隧道一樣的施工現場。數萬人一組在一座長達5里的通道里工作,工作的人群主要是漢人、南人以及前次作戰時俘虜的親王忽必烈的手下。
他們先把地面挖開,然后填下去的是由石子、熟石灰、炒過的黃土。再然后上面是成堆的塊石,枕木、鐵軌。這樣的道路當然不能像未來那樣,一條鐵路上跑著一大串車廂的重載機車。但跑起來火車剛出現時,那樣拖不了多少車廂的火車卻沒有問題。
而這一切的先決條件,就是哈桑在與來自高麗的,帶著“華夏帝國產品”的商人們打交道的時候。也帶來了建造“馬路”的工程師,甚至還有一部分的枕木、鐵軌。反正蒙古大草原上,空地那是多的是,放下這些材料也不是什么難題。
以前咱們是從趙旭的角度來說這兩條鐵路,那么現在咱們要從“華夏帝國”方面來說這兩條鐵路。
它的功用應該不用懷疑,就是為了控制整個蒙古大草原的。就如同當年美國佬一樣,依靠鐵路把他們的“文明”播灑在整個北美大陸,而原住民印地安人則失去了一切。
事實是那個結果是一定的,必須要發生的。就算是印地安人再崇尚他們的神,也無法阻止那些蠻牛一樣的火車頭,帶來了軍隊、帶來了商品以及威士忌。
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明,信不信神不重要,懂不懂得工業文明才重要。甚至人的數量也不重要,不然被西班牙人征服的印加帝國,難不成只是個傳說。
不管怎么樣,“華夏帝國”的人是不是打算當印地安人又或者說印加帝國的。因此鐵路要一直修到哈勒合林,等到趙旭將來面對著火車不停運來的大軍時,或者說蒙古人面對鐵甲列車時,就只證明一點,科學征服愚昧,是必然的結果。甚至無關乎正義,無關乎是否人道。
帶著這種觀點,兩條分別從趙旭領地以及親王忽必烈領地一直連接到哈勒合林的鐵路,就將給“華夏軍”帶來極大的優勢。甚至為此,“華夏帝國”裝備了幾列鐵甲列車,用來對付那些想要截斷鐵路的人。
可以這樣試想一下,將來“華夏軍”進軍的時候,可以沿鐵路建立據點。然后主力在兩條鐵路之間迅速前進。而兩條鐵路的交匯點,就是哈勒合林城。
如果從未來來討論的話,那就是哈勒合林將會是兩條鐵路交匯處。在征服了整個蒙古,并驅逐了所有人之后,這里的鐵路就會在蒙古地圖上,形成一個大大的叉叉。而這個“叉叉”也表明在想入侵這里,將會是件困難而又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這樣的背景趙旭當然是不清楚的,他只是不知道如此一個大圈套,居然把他以及整個蒙古汗國所有的人都套了進去。
香蓮從車窗上,用手帕扇著臭氣,看著“馬路”正在飛快的鋪設著。今天因為她來視察,甚至路上都沒有安排其他車輛。從車穿里香蓮看得到,一些人戴著顏色鮮艷的頭盔正在指揮著大姓的迅速勞作。
不用懷疑,那些戴著鮮艷頭盔的人,是“華夏帝國”的工程師。路旁的大鍋里,則有人在為施工的人做著飯。吃飽的同時,是有人給他們上課。拼音、簡體字,成了識字可以迅速普及的原因。甚至在工地上附近,另外一個大篷子里,小些的孩子們已經開始了低年級數理化的學習。
當然,那些是只有漢人才有資格享受的“福利”,與他們一同勞動的蒙古人,并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修鐵路,也不過是為了他們將來可以活著前往欽察汗國,所必須進行的勞動而已。
甚至看管的人都不怕他們逃跑,因為大篷子里的溫度還不錯,雖然有點臭,也有點潮但不冷。而篷子外面,香蓮知道,那地方冷的滴水成冰。逃出去,跑不了二里地就得凍死。
“好了,告訴車夫,我們快些出去換換氣,這里面的味道真是要人命呢!”
贊助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