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兩大家族。第680章兩大家族。←→:sjwx
修橋,就是讓人行走的。
修出來的大橋沒人走,不是浪費社會財富嗎?
面子工程,葉坤不要。
侯七說道:“日均人流量,肯定不會小。山城二十萬官民百姓,還有來往客商。大橋一旦修成,日均一萬人,沒問題的。”
郭平笑道:“兩岸都是鄉親,每天來往串門打麻將的,恐怕也有幾千人。”
葉坤計算道:“能方便幾千上萬人每日出行,那就可以修建。大橋可以維修,設計使用壽命,至少三百年。
每年方便幾百萬人行走,一百年下來,就是方便了幾億人啊。每人次節約過江成本一文錢,就是幾億文錢,等于創造了幾億的社會財富。”
關于經濟賬,葉坤也會算。
大橋建好以后,還可以對來往馬車收費,漸漸也能回本。
侯七還是有些擔心,問道:“皇上,這個懸空鐵索橋,會不會搖搖擺擺,像蕩秋千一樣?如果搖擺太厲害,怕是行人不敢過橋。”
葉坤笑道:“侯大人,你也太小看我們的技術了。鐵索橋會有一定的搖擺,但是幅度不會太大。如果搖擺幅度太大,我們還可以在兩端,設置左右斜拉索。
關于技術方面,我相信重慶的路橋專家,都能搞定。”
現場一個專家,點頭道:“技術上沒問題的,我們會先做一個小模型,計算測量各項數據。”
葉坤看著江面,又說道:
“橋面懸空高度,就是距離洪水期的水面距離,要超過三丈,否則以后可能影響大船通航。我們現在還是帆船為主,船上都有桅桿。”
專家點頭:“皇上放心,我們會根據嘉陵江最大船只,進行設計,并且保證還有足夠空間,可以通行更大的船只。”
葉坤沉吟道:“這座橋,一定要修好,并且做好記錄,整理經驗。以后,還會有更多的鐵索橋,需要修建。”
這幾年,修路修橋工程太多了。
南北大運河上,就有幾十座大橋,都是石拱橋。
其他地方的中小型橋梁,何止上千座。
但是嘉陵江大橋,似乎就這一個。
第一條鐵索橋建成以后,就會有更多的跨江大橋。
瀘定橋,也能考慮一下嘛。
甚至長江上游的虎跳峽一帶,也能建造一條鐵索橋。
虎跳峽最窄處,只有二十多米,技術沒難度。
那時候葉坤也能吹牛逼了,自己修成了萬里長江第一橋。
侯七笑道:“皇上,大規模修建鐵索橋,又修建鐵路,朝廷的鋼鐵,為什么會有這么多?”
葉坤搖頭笑道:“南方鐵礦太少,開采難度大,所以鋼鐵顯得格外珍貴。古人說,披犀甲、持吳戈,吳國因為有鐵礦,煉鋼技術也好,一把寶劍價值千金。
但是現在的北方,我們開發了十幾個大鐵礦,還有遼東的黃鐵礦,就像山上的石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現在隨便一個鐵礦,產量也是當年吳國的十倍。
現在的情況是,鐵礦如石頭,煤炭如泥土。還有上百萬異族勞工,為我們采礦。
要不是這樣,朝廷哪來的錢,到處修路修橋、發展民生、海外擴張?我們現在的發展,有一半,都建立在鋼鐵工業和煤炭工業的基礎上。”
侯七驚嘆不已:“鐵礦如石頭,煤炭如泥土。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見到這樣的盛世。想當年,朝廷對鋼鐵和食鹽,嚴加管控,以保證朝廷的稅收。
沒想到今天,鐵器質量比以前好了十倍,價格卻下降了十倍。還有精鹽,幾乎爛大街了。”
葉坤笑道:“精鹽在北方,價格稍貴一些,因為有運費;但是鐵器在北方,價格更低,因為路費便宜,物流成本低。
我們到處修路,就是要實現快速交通,降低物流成本,讓商品價格繼續下降,滿足百姓生活。”
從交通,講到經濟。
在江邊,葉坤老生常談,開了一個小小的會議。
郭平問道:“我聽說,朝廷有計劃,還要修建兩條蜀中主干道,從重慶到成都,是嗎?”
葉坤點頭:“這個計劃,很快就會批下來。我當時的建議是,從成都到重慶,再加南北兩條大道。中間原來的高速大道基礎好,以后考慮修建鐵路。”
侯七和郭平大喜過望:“川中也會修鐵路?”
“會的,但是要等兩年。”
葉坤一笑,又說道:“這邊鐵路的難度,在于重慶西部的平行嶺谷,大大小小,上百道山嶺,要劈開一個豁口才行。不過,這邊都是紅砂石,開山難度不高。”
以前修建川中高速大道,葉坤就在現場待過幾天,深入考察過。
平行嶺谷的海拔不高,山上都是紅砂石,半風化狀態,容易破碎。
這些紅砂石破碎以后,繼續風化,只需一兩年,就會變成紅土,還可以種莊稼。
路橋施工隊,現在都有開山鎬,質量很好。
平行嶺谷的紅砂石,開山鎬就能對付。
就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大量的工具。
搞定平行嶺谷,剩下的難處,就是一些鐵路大橋了。
侯七問道:“川中鐵路修好以后,重慶到成都,需要多久?”
“一天一夜,足夠了。”
葉坤給大家解釋一下火車:“我們的蒸汽動力火車,現在的時速,可以穩定到四十里,相當于以前的五十里,而且不用休息。一天一夜,可以跑一千里。
當年夏侯昌的虎豹營,也跑不過我們的火車。而且火車運輸量很大,一趟可以運輸幾百萬斤貨物。”
郭平和侯七,都沒見過鐵路,也沒坐過火車,羨慕不已。
當地的其他官吏,見過鐵路做過火車的,也屈指可數。
葉坤笑道:“以后官吏交流,你們去了涿郡,都有機會坐火車。”
地方官吏交流,也是很必要的。
目前還沒形成制度,只有部分地區,官吏調動比較頻繁。
從江邊回到城里,葉坤又考察了幾個碼頭,體驗重慶的渡輪。
春花玉蓮,都已經急不可耐了,早早地準備了探親的禮物,等著回娘家。
三天后,葉坤帶著玉蓮春花,還有黃敬祖,一起過江去了涪陵。
玉蓮春花的娘家,現在都已經是涪陵望族了,貴不可攀。
因為黃家和程家,都有上百個子弟,被葉坤帶了出來,在軍中任職,或者在朝廷為官,或者在地方為官為吏。
留在涪陵本地的黃家程家,也繁榮無比,人口暴增。
得知葉坤駕到,黃家和程家的族長,都帶著鄉親們來迎接。
玉蓮春花在這里,已經沒有什么至親家人了,只不過在這里長大,故土情深。
踏上故鄉的土地,聽見親切的鄉音,玉蓮春花都激動不已,眼圈泛紅。
涪陵縣令,也來接駕。
葉坤抱拳還禮,笑道:“涪陵變化很大呀,交通變好了,房屋都是磚瓦房,牛羊興旺,莊稼也很好。最高興的是,我看見鄉親們,個個都是好精神!”
兩家族長一起抱拳:“皇上,這都是您的恩賜,對涪陵的關照。”
“這也是各位鄉親,自己奮斗的結果。”
葉坤一笑,招呼縣令走到一邊,低聲說道:“我隱隱聽說,涪陵黃家和程家,仗著宮里的關系,偶爾會欺負其他百姓,是不是這樣?聽說在這里,做個縣令也不容易。
涪陵縣,十年換了六個縣令,據說都是因為,得罪了程家和黃家,是不是?”:sj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