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生錦

第三百一十二章 蠢蠢欲動

第三百一十二章蠢蠢欲動

熱門小說

那小廝后腦一痛,忙應了下來,躡手躡腳地走了進去。他在心頭腹誹著:劉管家你個老貨,惹了侯爺生氣,就來使喚我!

上天保佑上天保佑,侯爺看不見我看不見我。他在心頭一陣碎碎念,蹲在地上輕輕撿起茶杯碎片,用衣襟兜了,再輕手輕腳地退出去。

這么大個人,承恩侯又不是瞎子,怎么可能看不見。只是剛剛他已經發泄過了,這會也不想再遷怒于一個區區小廝。

他心頭兀自生著悶氣,這個權墨冼如此狡猾,卻不好拉攏。頭痛的是,表面上是他提供了權家在京中的立足之地,但其實他心頭清楚,這只不過是償還當年的恩情而已。

跟救命之恩比起來,借一座宅子出來,算得了什么大事。

這種彼此都明白的事情,說破了就不好了。

正想著,門外傳來一陣輕盈的腳步聲,他膝下的九姑娘到了。

“父親,我熬了一鍋鯉魚湯,您嘗嘗味道可好?”她閨名肖雨晴,是眼下最受承恩侯寵愛的蘭姨娘所出。

承恩侯府里子嗣興旺,最大的世子已經成婚有了子嗣,最小的還不到十歲。肖雨晴排行第九,在她下面還有幾個弟弟妹妹。

看著女兒嬌俏的笑臉,承恩侯緩和了神色,道:“放桌上,我待會再吃。”

“父親,不如我跟你講個笑話?”肖雨晴在他面前受寵,不光是得益于她的生母蘭姨娘,還有這份打小在后宅里練就的察言觀色的功夫。

來自妻妾兒女的小意奉承,承恩侯早已習慣。他點了點頭,放松了身子往后靠著,瞇著眼睛道:“講吧。”

肖雨晴準備了許多笑話趣事,只為了討好父親。誰讓她的身份只是庶出,她的婚事不能指望嫡母盡心,只能來討好父親呢?

一個笑話講完,承恩侯樂了樂,道:“你來這里,不光是為了給我講笑話吧?”

肖雨晴吐了吐舌頭,道:“自然不是,我這不是為了給父親送魚湯來嗎。您看,這會溫度合適,不如我盛一碗給父親?再涼下去,味道就不好了。”

承恩侯點了點頭,肖雨晴盛了一碗出來,伺候著他喝了。這些原本應該下人來做的活計,她做得無比熟稔盡心。

這份魚湯熬得確實不錯,用蔥蒜將魚的鮮美激發出來,再濾去了雜物。喝在口中只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待他喝完,肖雨晴接了空碗,笑道:“父親,姨娘遣我來問一聲,明日在花園里設宴,冷盤用她做的沙舟踏翠可好?”

承恩侯一早就吩咐下去,設宴款待權墨冼。對他的心思,府里的這些姨娘們都猜測開來。這位會元,曾經的貢元來過承恩侯府上幾次,她們在后宅里早就將他打聽得清楚。

這會權墨冼剛中了會元,承恩侯就設宴相請,而權墨冼還未有婚約,怎能不讓她們蠢蠢欲動?

肖雨晴曾經在屏風后面偷瞧過權墨冼一眼,他的俊俏風度,令她心折。可這樣的大好機會,跟她一樣想法的在府里不止她一個,她自然要利用能在父親面前說得上話的優勢,搶得先機。

怎料,她這番婉轉的表達了意圖,卻惹來承恩侯一聲冷哼,“跟你姨娘說,安安分分地別瞎打聽。明日哪有什么晚宴,沒搞清楚就別亂說。”

他沒料到,權墨冼有這個膽子拒絕他。在女兒面前,更不會提被拒絕這么沒有面子的事情。

肖雨晴一愣,知道事情必然發生了她想不到的變化。忙柔聲應了,道:“父親別惱,姨娘她就是愛瞎操心。”

承恩府里發生的事情,權墨冼無從知曉。他到了松溪書院后,先是送了一圈禮,將各科講郎都誠心感謝了一遍,蒙涂山長親自過問了幾句,便在書院里閉門讀書起來。

十日后,就是決定他一生命運的殿試。

忙碌了許久的禮部,也終于有了閑暇。殿試只有前一百名進士才有資格參加,規格雖然最高,但操辦起來比會試簡單了不少。

方穆終于回了家,全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過了飯,才散了。

眼看家中的忙碌告一段落,方錦書向司嵐笙提出去廣盈貨行開辦的善堂一趟,司嵐笙欣然應了,只囑咐她多帶些人手。

這日天氣晴朗,趕車的司江套了一輛馬車,吳山帶著他侄兒護著,芳菲扶著方錦書上了馬車。

一行人經過永安街,從建春門出了洛陽城,往東郊駛去。

東郊里很多莊子都是京中大戶人家所置辦下的產業,也有當地的村民佃戶。正值春季,農人們在地里忙活著春耕,一派欣欣向榮氣象。

馬車駛了大半個時辰,在東南方的一座莊子前停下。這里背靠著丘陵,顯得有些偏僻,莊子也不似之前那樣密集。

莊子外面有一口魚塘,有幾名十來歲的孩子正往里放著魚苗。不遠處,是一片花田,有火紅的月季粉色的杜鵑,還有些打著花骨朵的牡丹,和要賣給脂粉鋪子做原料的梔子、茉莉等等。

花叢中,十來名半大孩子穿梭在其間。他們正在替花苗施肥捉蟲,稚嫩的臉上滿是認真的神情。

方錦書看得高興,看來這些孩子知道生活不易,分外珍惜。

芳菲扶著她下了馬車,莊子里有個婆子迎出來,打了個千道:“可是東家小姐到了?”方錦書還是第一次來,韓娘子已經將她要來的消息提前跟這邊說過了。

方錦書笑著讓她起來,問道:“你就是孫婆婆吧?”

孫婆子“哎喲”一聲,連連擺手道:“可當不得,東家您就叫我孫婆子就好。韓掌柜說您要來,我們這可都盼著呢!”

這位孫婆子也是個不幸的人,丈夫子女都在一場災荒中失散了,自己四處做著短工勉強度日。在貨行做工時,韓娘子見她命運坎坷卻不怨天尤人,做起事來手腳麻利,還略識得幾個字,便讓她來管這座善堂。

她失了孩子,而這里的孩子們都是孤兒失去了親人。這么一來,她便將這些孩子當做自己的來看待,對他們極好,也將這座善堂打理得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