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窩里的科技強國

第二百四十章 點燃風暴

列客車正轟鳴著在萬物復蘇生長的八桂大地上,列車色優美,但是乘坐在車廂內,包孝然卻毫無心思觀看,他的腦子里盡是這幾天來所遇見的事與人,各種片段就象是放電影一樣不斷的在他的腦海中回放著。

“老師,你看我們這次前去參加國內的文化會議,您的觀點是否能得到重視呢?”坐在包孝然對面的三個人中有一位續著胡須身穿長衫的老者,老者從著裝、體貌上一看便知道是一位讀書人,而且應該是那些老學究,對于這樣的人,在國內還是受到一定尊敬的。剛才的問話是他身邊右邊的學生提出來的。

“難啊……這段國學和他一眾幕僚一直在學術教育上輕文重理,你看下他們這里大學內的各個科系,文學歷史類的學生不到一成。憑心而論,我對他便重教育人的做法是很有好感的,但是我對他輕文重理卻非常反感,這樣放任下去,不出兩代人后,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將失去地位,無人傳承下去。”老學者枯老的手在手杖上重重的擊打了幾下。

“老師言重了吧,現在國家需要大量的生產建設,各種行業需要大量的數理類人才,這樣做也是為了國家盡快追趕世界列強而需要的啊。”三人成行的座位上左邊的那位學生輕輕的提醒著老師現實的真實情況。

“子牧,你說的為師理解,可這差距比例也太過于懸殊。而且現在地教育制度也需要改改了,不能任由著學生們想學什么就學什么,讀書是先教學生如何做人,在育學生品行和知識。”

“就是,你看,現在的學校放任學生自我選擇學業,這屁大點的孩子他們懂什么啊,這老師天天在講臺上宣揚著數理類對國家興亡地道義,這孩子們都紛紛跑去學理科了。”左邊的學生適時的發言打擊著右邊叫子牧的學生。

“難道不是嗎,同驀,中國古代輕工貶理的歷史教訓還不夠深刻嗎?你還想第三次鴉片戰爭再一次打到我們國家的土地上嗎?給你個問題,輪船的明輪為什么不如螺旋漿式效率更高?”子牧毫不客氣的立即反擊回去。

“少拿這些東西來蒙人,學過后也就發現就那么回事,根本沒有什么難地,這些就是段氏之流拿來蒙人和鼓吹數理為尊的說辭。”同驀同樣反擊著子牧。

“啊……現在你是學會了講究點科學了,在新學里學了四年,你是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在我看來,你這是吃飽了就罵廚子,念完經就打和尚。”子牧譏諷著同驀忘恩負義地行為。

“你……”文人好面子,被子牧這么一譏諷同驀這臉上可掛不住了,張口就要反駁回去。

“子牧,我知道你和同驀在這四年新學中產生了不同的分歧,不過就為師看來,新學這樣做雖然有著他急功近利的速成彌補,也有著未來的深遠可怕不足。你看看,原西南在新學培育出來的理工類人才遍地都是,但是二十年后,我們國家就沒有了傳承傳統文化的繼承人!你再仔細看看,現在各種學科的學術論文還有新發明、新創舉是越來越多,可是在文學思想上,原西南這些學校中走出一個文學奇才和大家嗎?沒有,他們更多的精力和心思都已經放到了研究新產品,研究新事物上去了,在物質上他們是充裕而又飽滿的,但是在精神上他們是空虛地。”老師適時的制止住了兩位學生即將展開的口水戰,語重心長的向兩位學生說到,不過話語中有些偏向同驀。

“老師,您說的這個我明白,現在文人越來越少,這對我們文化的傳承的確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舉措。但是老師您也跟我說過,我們雖然看到了李白杜甫這些文學大家那千古流芳的作品,但也看到了他們從學童時期花費了二十多載對他人作品的模仿和學習,他們用了二、三十年地時光才得以如此成就。可是現在不能和古時候相比,就是連四十年前老師所學到的知識都不能和現在相比。”

“為什么我要責罵同驀,因為在新學里,我們不能象古人那樣全天地攻讀古文,因為我們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天文、地理、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物、人體生理,這些基礎知識就占據了我們大量地學習時間。”

“在新學里,那里的老師告訴我們現在即將進入到知識大爆炸地年代,很多新知識、新思想、新東西將日新月異的出現。不說別的,不學物理我們如何得知彩虹是怎么樣在大氣中生成的,不學化學我們又如何知道當年在我家村中裝神弄鬼跳大神的巫婆們是如何騙盡錢財。這些大量的基礎知識沖擊占據了學生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時間,這是一個無奈而又必須的一個過程,我不敢想象,今后如果一個文學大家不懂為什么電池能讓燈泡發光,為什么飛機能在天上飛……您說這樣的文學大家寫出來的東西能讓世人信服嗎?”

子牧的話語讓他的老師和同驀啞口無言,子牧最后所說的的確讓在坐的所有乘客紛紛點頭,老者四十年前初當學童時,那時候社會還處在清朝統治的年代,雖然國外的數理知識開始進入到當時的塾堂當中去,可那也僅僅只是一些初級的基礎知識。而現在四十年后,各種基礎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面對那些能量轉換、物質不滅定律、奇妙而又不可見的電和電波,傳統的人之初性本善這些古文的確很難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學生們更喜歡在顯微鏡下看著生物組織細胞的蠕動,更喜歡組裝出一臺臺地航模在天空中翱翔,在地面上奔馳,在水浪里穿梭,可以說學生們的興趣更多的被集中到了尋找一個個探索為什么地原由中去,而學校里的老師也適度的引導著學生們對于大自然、對科學未知事物的探索和追尋。最為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位十四歲的初中生,他喜好地理,在一次將被他僅有四歲的妹妹撕破的世界地圖進行還原拼復時

現幾塊大陸地地形拼湊在一起時一個非常意外的地理象,對此他向地理專版的學術刊物《論證》地理版投出了自己的發現報告,這一大陸漂移假說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面對新學擅于調動起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傳統舊學那填鴨式的教育自然被學生們所摒棄,而這樣的新學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就是文學歷史類這樣的學科很難調動起學生們地求知欲,更多的學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更具有豐富的實踐性和趣味性的理工學科,這選擇文史類的學生自然也是越來越少。

“算了,我老了,這些新奇古怪的知識對于我來說已經不再具有當年的新奇好奇心了,但是作為一個文人,我必須要承擔起傳承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責任。”老者嘆了口氣,既有著無奈也有著不甘的坦言說著。

而坐在旁邊地包孝然將這一切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默默的聽著這些人地辯論和話語,在心中本已混亂的思緒中再添加上了更多一份迷惑和不解。

假日后不久,一篇名為《假日游記》游記文章在假期結束后不久被貼在了西南高等技術學院地論壇墻上,這個論壇墻繼承了當年韋德順和他現在的老婆當年那種辯論、討論地作用,成為了各各地方、學校、工廠各種單位交流的一種平臺,大家可以在上面尋找著自己想看的內容,也可以寫出自己的內容與人分享和探討。

這篇文章很多,有兩萬多字寫了很多頁,上面記錄下了筆者在假日里出游時的所見所聞,如果說這是一篇普通的游記文章倒也在眾多的文章中并不是那么的吸引人。只是當你越讀越發現,這篇游記里面所含帶的東西讓這些象牙塔里的天子驕子們看到了很多他們平時不能看到和知道的東西。

這工業開發所帶來的副作用使得民眾生活的環境受到了污染,而貧富差距和生活差距也讓人觸目驚心,再有官員們的生活腐化導致國家資金化成人體排泄物,還有醫療行業中不為人知的潛規則,還有教育改革后對于新老文化相互之間所產生的矛盾……這一切都讓人感到無比的震驚。

很快的,這篇文章便被人相互抄錄傳閱流傳開來,在這個時代,手抄品是很多作品流傳的主要方式方法,因為雖然段國學執掌的政府對于言論這一塊管制的并不嚴格,但是要想自己寫的東西變成鉛字油墨的印刷品還是很難的,最關鍵的就是費用問題,沒有出版商愿意賠錢。

隨著這篇文章流傳范圍和影響范圍的擴大,一些正統刊物也注意到了這篇文章,雖然這篇文章從文采還有寫法都還欠缺著火候,但是里面的內容和影射到的層面卻是有著足夠的深度和真實度。

兩周后,已經由月刊改成周刊的國內第一學術刊物《論證》社會專版刊登了這篇文章。

《論證》發展到現在已經衍生出了很多專業性的專版,有專門的機械版、化學版、物理版、數學版、地理版、法律版、農業版、海洋版、航空版、軍事版等等各種專版,每一種專版都是發行的刊物,而且隨著科學分類的更加精細,象原本含帶在物理版中的電子學科也出來成為了更多的新專版。不過讓人感到放心的是不管分類出哪個專版,《論證》所倡導的大膽假說小心求證還有只求真理不帶偏見的骨風沒有改變,這里也是眾多科技精英們相互交流探討的一個最好的平臺。

因此很多搞機械的當然會訂閱機械版的,伺候農業的當然會訂閱農業版的,只是不管這些人是學哪一行的,在訂閱自己專業的專版刊物同時,在經濟能力允許下都會訂閱一份社會專版閱讀。因為其它專版自己一來看不太懂二來用處不大三來浪費錢,可這社會專版的卻是一個萬花筒,這里面涵蓋著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很多事情,自己可以每周從厚實的刊物中得到太多的社會見聞和各方面的動態,這可是一本涵蓋著太多東西的寶典啊……

這一周的《論證》社會專版在首篇重點位置便刊登了這篇《假日游記》的文章讓很多人眼前一亮,這看過手抄版的人是感覺到了一絲不同尋常的味道,而沒看過的人在看過這篇文章后同樣進入到了一個大討論當中去。

這討論的東西是什么?

有人說這是捏造憑空臆想構寫出來的,而立馬會有人跳出來指著游記中詳實的地理位置和事情經過證實著真實性;有人說這些官員吃喝不是一種腐化不用太過于在意計較,可這一說法立即消失在將這些錢用于投入育及改善民眾生活當中的討伐聲中,這游記上明寫著呢,即使在最先投入新政府懷抱受益的廣西,仍舊有著還在滿山尋找吃食果腹的貧苦民眾。有人辯解藥價虛高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這藥品特別是新藥的藥效擺在這呢,你總不能說這些藥沒有作用吧,這新藥的確就是要這么費周折才能生產出來,用不起?你換中醫啊!!草頭方子能省不少的錢……

這討論的聲勢隨著后幾期的辯論區對于其中文化傳承的這一塊的爭論更是成為了風暴的暴風眼,各種討論更是圍繞著新老文化的交織所引發出來的各種矛盾爭論不休的話題刊登出來更是引爆了全民大討論的勢頭,由于郵件時間的差異,很多產于辯論的信件仍舊在寄往編輯部的路上時新的期刊就已經刊出,可是隨著討論的深入,這社會版的紙頁越發的被這篇文章所引帶出來的問題辯論占據,各種辯論讓社會版的《論證》成為了最為搶手的刊物。

而作為引發全民大討論這篇文章的作者包孝然,他也正在密切的關注著自己所引發出來的這把烈火,同樣的,這篇文章也被所有人所關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