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淵歡之

第一百六十六章番麥

»»»

阿弟觀察完后,歸納總結自己一天下來的收獲,待高家的人勞作回來后又繼續請教道,“高叔,你們是從幾月開始種的番麥?”

被喚做高叔的人,一身布衣,身上有一種因為常年勞作而攜帶的疲憊感,不過精神上還算不錯,只見他回憶道,“是四五月左右。”

高叔第一次被讀書人這么尊重,還真是新鮮體驗。

高叔一談起來就停不下來,“這番麥在天氣慢慢暖和的時候種下來才容易存活,其實三月份也可以種了,但是我們要種水稻,這時間上就耽誤下來。況且番麥晚一兩個月種,它也能活下來。”

阿弟聽高叔說到水稻,就想起他看到田里那青青的禾苗,問道,“高叔,你們是種兩季水稻是吧?”

高叔點頭,“我們這里種早稻和晚稻。早稻是三月種,晚稻是六月種。”

阿弟突然想到,激動問道,“那這番麥是否也可以分兩季種?”

高叔想了想,說道,“我們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

除了水稻,他們從未想過其他莊稼也可以分兩季來種。

不過一會兒,高叔就搖頭嘆息,“就算能分兩季種,我們也種不了。”

阿弟疑惑問道,“這是為什么?”

高叔用腳跺了跺地面,“肥不夠啊!”

“溷肥、廄肥給水稻,蠶矢腐熟追肥麻田,哪里還有多余的肥給番麥。”

阿弟點頭,下筆記住。

隨即阿弟就問向傅淵之,“傅大哥,我記得《詩經·周頌》中有‘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這句詩說明了雜草腐爛后可肥田。

傅淵之點頭,“是,高叔,你可以把雜草堆積,利用現在天熱和降雨漚腐它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肥。”

高叔搖頭道,“這法子我們也用了,可是它的肥力依然不夠用。”

其實也不是說不夠,只是大家都知道這個方法,哪里能有那么多草來給這么多人家漚肥。

那是一到春天,恨不得把山上的樹葉子都給薅光了。

大家水田和麻地都挺多,需求量大,不能再留出多余的肥供給其他莊稼。

阿弟自顧出神,喃喃說道,“怎么才能解決肥料不夠的問題呢?”

大榕樹村只種一季水稻,肥也能勉強夠用,但是長留村就不一樣了。

傅淵之看著阿弟出神,也沒打斷他,只是接過話題繼續問番麥的問題,“番麥是只有長留村種植嗎?高叔。”

高叔搖頭,“我知道的就是附近幾個村都有種植,大家都有些錯綜復雜的親戚關系。”

傅淵之想,估計是靠著外嫁姑娘得來的消息。

傅淵之又問道,“這番麥你們種植了多久了?”

高叔想了想搖頭,“我出生起就有了,哪里會想去問這東西有多久。一直以來就這么傳下來的,這番麥能放得久,只要曬干了,拿一個番麥的量就能得好幾墾的苗。”

高叔一說起種植番麥就停不下來,“等到了下雨天,地里濕漉漉的,就去挖塘,丟進去三四粒,過后就會長出兩三株苗,嘿,你說它也真是厲害,跟指甲蓋大小的一粒,就能種出那么大一株番麥桿,一株還能結出一個番麥,有些長得好的還能結出兩個呢!我們村多數人能有現在的日子,全靠它支撐。”

“不過也不能下太多雨,我記得有一年下雨下的特別多,后來它們就生病了,不過還是比水稻好養活。”

“以我的經驗,雨水多了,太陽不出來,沒有及時把雨水曬干,就會讓它生病,番麥的收成就不會很好,稀稀拉拉,而且還會長很多雜草。”

“太旱了也不行,就跟水稻一樣,影響它的出產量和品質。”

“只要當年風調雨順,雨水不是特別多,也不是特別旱,番麥就長得特別好。”

傅淵之繼續把心里的疑惑問出,“剛剛您說番麥種子,你們是如何挑選并且保存到第二年的呢?”

高叔一副這很簡單的模樣,說道,“就跟水稻一樣,把它們曬干,等來年種下就行了。”

“遇到下雨天,濕氣很重呢?”傅淵之問道。

高叔道,“烤火,把它放在我們燒火的附近,或者掛在廚房的墻壁上,這樣它在經常燒火的地方就能不會變濕變潮。”

傅淵之記下。

其實莊稼都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番麥和稻子種植前后差不多。

高叔又想到了一些,補充道,“番麥苗還要查苗、補苗、間苗、定苗。”

“像我們丟進去三四顆,有些好的就全部都長出來,有些不好的就只長一兩株,但是長太多也不行,這樣他們就會互相爭水爭肥爭光,到頭來幾株都沒把番麥長好,所以要有舍有得,留下長勢最好的那一株就行了。”

“我們還有個口訣,間密留稀,間小留大,間病留壯。”

這時已經回過神的阿弟立馬把口訣記下,他看著番麥又問道,“像這種新鮮扒下來的番麥,直接曬干能做種子嗎?”

高叔連忙擺手搖頭,“那肯定不行!我們都是把它們留在地里,等它黃殼了才掰下來,再放到廊檐下曬干,一兩個月后才能留做種子。”

阿弟立馬把這個知識點記下。

那他想拿走一些去做種子,也得等它們自然曬干了才行啊。

其實問到這阿弟和傅淵之對番麥也算是有一定了解。

只是有很多地方還需要再捋一捋,把不懂的地方再總結出來。

比如什么程度的降雨量是適合它生長?

比如什么樣的氣溫溫度是適合他拔節、開花、灌漿的問題。

還有土壤、肥力、光照的區別,它們會因為這些因素長成什么樣?

阿弟有心想推廣這個番麥,那就要把這些都了解清楚。

而長留村和附近幾個村都有百姓在種植這個番麥,那就為他提供了了解實踐的基礎。

所以當阿弟說出,他想留在這里等到來年種植番麥的時候,宋歡和傅淵之都沒有意外。

而且現在他還可以跟里正協商一下,借出一小塊地方試著種第二季的番麥,看能不能成活。

若是能成活,那長流村這一地方的村民就可以種植兩季的番麥,就更不用擔心吃方面的問題。

而且因為這里不缺番麥,還可以從番麥自身角度出發,看能不能研發出,在蒸煮和磨成粉做糊糊、餅的吃食的基礎上,還能不能再開發出其他的獨屬于番麥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