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應對
作者:馬口鐵分類:
丘吉爾急了,杜魯門也急了,完全看不出幾天之前還因為敲詐了瑞士一筆而沾沾自喜。現在他們才知道真心是高興得太早了,感情老毛子繞了一圈在這個地方等著他們。
很快為了應對可能爆發的土耳其危機,美國國務卿斯戴迪紐斯緊急趕赴倫敦,同丘吉爾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土耳其必須維持現狀,之前關于土耳其的一切國際條約都必須得到尊重。任何試圖挑戰相關條約的行為都必須被阻止!”
英美很快就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只不過這個共識意義不大,因為現在的事情很明顯,北極熊已經是磨刀霍霍,具體點說是刀已經架在土耳其的脖子上了,接下來就是走程序了。
最糟糕的是英美還沒有太好的辦法阻止俄國人走程序,因為蘇聯找的這個借口實在是太好了。竟然拿希特勒說事。作為二戰中最大的魔頭,不管是英國、美國還是蘇聯都不可能放過他,之前今年連篇累牘的宣傳元首的光輝業績,此時的元首已經在世界人民心中成了魔鬼和撒旦的代名詞。幾乎可以說希特勒的同情者就是魔鬼一族。而魔鬼是必須被消滅的。
現在,蘇聯說土耳其接納了希特勒,這等于是直接給土耳其貼上了魔鬼的標簽。如果土耳其不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別說加入盟國了,恐怕立刻就要脫一層皮的。
可能有同志要說了,土耳其可以否認可以自證清白嘛。問題是,有這么簡單嗎?看看之前的瑞士,他接納了希特勒嗎?最后他是怎么證明清白的?還是認罰討好蘇聯,最后由蘇聯反證了其清白才脫身。
而蘇聯會證明土耳其是清白的嗎?想想都不可能嘛,蘇聯不給土耳其潑臟水就算節操滿滿了。可能有同志要說,蘇聯不給土耳其證明,英美可以為土耳其做擔保嘛!
英美也是盟國巨頭,他們說話還是有人信的。可是,這個問題不是取決于有多少人相信,而是取決于蘇聯的態度,就算英美拿出節操為土耳其擔保,甚至找出了一籮筐證據被土耳其開脫,只要蘇聯裝睜眼瞎,就是不信,他就是要搞土耳其,你能有什么辦法?
讓英美為了土耳其跟蘇聯直接翻臉,直接開啟三戰?醒醒吧,英美真心不是活雷鋒。更何況此時蘇聯的核武器太嚇人了,完全占據了一邊倒的優勢,這個時候開啟三戰,美國人可能忍一忍能接收,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國家是打死也不干的,畢竟美國本土不太可能吃原子彈,而他們可就在北極熊邊上,躲都躲不開啊!
所以英國人是絕對不干的,幾百年來大英帝國的歷代先賢總結出了一條寶貴的歷史教訓——死道友不死貧道。當年坑拿破侖的時候,大英帝國是怎么干的?多出錢少出力,讓什么低地國家、普魯士、哈布斯堡家族和沙皇去填坑,等耗死了拿破侖,這幾家也是差不多精疲力竭了,而大英帝國呢?錢也賺了、聲望也賺了、最后拿破侖倒掉之后還得的利益還全得了。用《是,大臣》里的話說——英國五百年來的外交目標從來都沒有變過——創造一個分裂的歐洲。因此我們聯合荷蘭(當時包括比利時,也就是所謂的尼德蘭)制西班牙,聯合德國、俄羅斯制法國(拿破侖時代),聯合法國、意大利制德國(一戰),聯法國、蘇聯制德國(二戰),分而治之,效果是如此之好,為什么要改變?
當然,說直白一點就是,當英國無法對抗一個敵人時,就給敵人制造敵人。如果敵人是鐵板一塊,英國就打入敵人內部,正所謂外部施壓不行,那就是內部攪和(典型的例子就是歐盟,英國為什么加入歐盟?無非是從內部將歐盟攪和成一鍋粥而已。一旦歐盟真的不行了,你看看牛牛逃得多快)。
所以,一旦蘇聯足夠強勢和強大,英國人是絕對不會講自己豁出去硬拼的,斯戴迪紐斯在同丘吉爾的會談中確實提出過英美一起用軍事力量支持土耳其,必要的時候可以像當年一年打第二次“克里米亞戰爭”。只不過這個建議被丘吉爾直接拒絕了,當年之所以能在克里米亞坑俄國人,無非是那時候英法是老大,占據絕對的上風,修理北極熊是小菜一碟。而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來硬的風險實在太大,太不合算,所以英國是絕對不干的。
丘吉爾給出的建議還是盡量的容軟手段,來硬的太危險。那么所謂的軟手段是什么呢?無非是外交上施壓。
很快艾登和斯戴迪紐斯就在不同場合向李曉峰喊話了:“追捕希特勒必須有真憑實據,不能因為一點猜測就胡亂的懷疑。土耳其政府應該不會公然包庇納粹,我們相信這應該只是一個誤會!”
實話實說,這番話的調子真心是不高,很顯然,英美還處于說好話的階段,還不希望給蘇聯逼得太急。只不過這番話顯然是沒有什么用的,因為蘇聯的答復是:“證據時顯而易見的,我國和瑞士政府的聯合調查小組已經可以肯定,土耳其包庇了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大量納粹戰犯,這是不容置疑的。”
好吧,不容置疑都出來了。丘吉爾也是夠頭疼的,他不得不親自出馬去做瑞士的工作,在他看來,只要瑞士撤回那個聲明,俄國人的借口就不那么充分了。只不過在會見了瑞士駐英國大使之后,丘吉爾的臉色變得十分難看。
原因是瑞士大使直接給他挑明了:“俄國人說了,要么我們按照他們的意思辦,要么他們就直接解決掉瑞士。我們也是迫于無奈完全沒有辦法,讓我們收回聲明可以,但是貴國必須為瑞士的安全作出擔保,承諾一旦蘇聯入侵瑞士或者對瑞士使用核武器就必須立刻對蘇聯宣戰,并立刻攻擊在德國的蘇聯紅軍。”
這個要求丘吉爾怎么可能答應,他又不想作死。當年英國連波蘭都能賣,更何況是一個小小的瑞士。所以,他試圖忽悠瑞士人接受口頭上的安全承諾(類似于當年對波蘭的安全承諾),但是瑞士人又不傻,有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這兩個前車之鑒,鬼才相信什么安全承諾。
軟的不行,丘吉爾就準備來硬的了,他不無威脅地說道:“貴國恐懼蘇聯的軍事威脅,我可以理解。但是貴國就沒有想過我國和美國會高度不滿嗎?”
這話是殺氣騰騰,可瑞士大使早就得到了國內的信,他立刻暗示道:“如果您不能理解我國為了自保而不得不對蘇聯妥協的無奈,那我國政府也只有完全倒向蘇聯了。我相信首相先生您一定不愿意看到這種情況發生的。”
丘吉爾頓時就沒辦法了,真的將瑞士逼急了,將其完全逼著倒向蘇聯,那絕對不是什么好事。現在瑞士政府的說辭是希特勒逃往了土耳其,這種說法土耳其的責任還算小的,畢竟不是主動接納嘛。一旦將瑞士逼急了,他們真的順著蘇聯的意思說:“土耳其主動接納了希特勒。”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思來想去,丘吉爾也只能暫時放過瑞士,因為現在解決危機的關鍵就不在他們身上,這些可憐蟲也是被逼無奈。現在擺在英國面前只有兩條路,要么能嚇退蘇聯,讓他們知難而退放棄對土耳其的覬覦;要么就是想辦法給希特勒找出來,只要找到了希特勒,那蘇聯就沒有借口了。
只不過這兩條路沒有一條好走,嚇退蘇聯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基本就沒這個可能性。而找到希特勒更是毫無頭緒。
丘吉爾很清楚,希特勒這個事兒根本就是蘇聯一手導演的,恐怕希特勒早就落在他們手里了,換做他抓住了這樣的王牌,那肯定得重重保護絕對不會讓希特勒出任何意外。
而李爾文也告訴他:“想要從俄國人手中奪回希特勒,根本是不可能的。安德烈.彼得洛維奇這個人有些奇奇怪怪的能力,根本就不會讓我們找到希特勒的蛛絲馬跡,更別提將其奪回來了。”
丘吉爾也嘆了口氣:“那你還有其他辦法嗎?”
李爾文苦笑了一聲,回答道:“就當前的情況來看,蘇聯已經占據了先機,他們是先手盡在掌握。可以想象為了這一天他們已經做了長期的準備,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話,他們會立刻在土耳其開展行動,根本就不給我們多少斡旋的時間。”
丘吉爾又嘆了口氣道:“也就是說,我們根本沒有一點機會了?”
“完全沒有機會,”李爾文點點頭,然后說道:“在我看來,蘇聯立刻就會出兵土耳其。我們如果不想同蘇聯爆發直接軍事沖突的話,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給土耳其軍事援助了,希望土耳其人能多撐一段時間吧!”
這個判斷可是相當的悲觀,讓丘吉爾也是更加的喪氣。不過老煙鬼也知道李爾文的判斷基本沒有問題,在土耳其確實沒有更好的牌可打了,英美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土耳其軍事援助,讓土雞給予蘇聯更大的殺傷。
這個結果讓老煙鬼實在是失望,想想也是,大英帝國努力了兩百多年就是想把北極熊鎖在黑海之內,設想到就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全部泡湯,丘吉爾都不由得生出了一種愧對仙人的慚愧感。
就在丘吉爾無比失落的時候,李爾文突然又來了一句:“首相,我認為現在還不是悲觀失落的時候,這場競賽我們還沒有完全輸!”
丘吉爾猛地抬起頭不可思議地望著李爾文,有些顫抖的問道:“你還有別的辦法?”
李爾文搖了搖頭道:“在土耳其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但是,這個世界不僅僅只有土耳其!”
丘吉爾有些不明白李爾文的意思,直勾勾的看著女間諜,希望女間諜揭開謎底。
李爾文深吸了口氣,慢慢地分析道:“在土耳其我們真的沒有更多的事兒可做了,只能盡可能的給蘇聯找麻煩。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蘇聯想要一口氣吃下土耳其也是不可能的,這個國家經過凱末爾的改造早已不是當年的病夫,在生死關頭必然會全力地反抗蘇聯的侵略,可想而知在那里將有一場惡戰在等著蘇聯。”
喘了口氣,李爾文繼續說道:“根據我的判斷,土耳其必然會全力抵抗,很有可能蘇聯將要陷入一個泥潭。而這就是我們的機會了!”
丘吉爾用眼神示意李爾文繼續往下說,后者也不負老煙鬼的希望給出了合理的建議:“蘇聯的精力是有限的,土耳其就足夠讓他們喝一壺了。乘著蘇聯被土耳其人拖住,我們完全可以在其他地域發起反擊,比如說中東、比如說華夏、比如說西歐、比如說希臘。我就不相信蘇聯可以一邊跟土耳其人撕逼,一邊還能關注其他地區。”
丘吉爾眼前一亮,覺得這真心是個非常不錯的建議,正所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乘著北極熊被土耳其拖住的時候,完全可以在其他地區找回場子嘛,正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還就不信老毛子你能面面俱到了。
那么蘇聯真的沒有能力兼顧全面嗎?就如李爾文分析的那樣,蘇聯的國力確實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以英國的實力完全可以乘著蘇聯陷在土耳其的時候開辟第二戰場。甚至一李爾文的陰險,他們還有可能做得更好。
很快李爾文就建議道:“為了最大程度的反擊蘇聯,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盟國的力量,不能只靠我們一家單打獨斗,發動美國、比利時、荷蘭甚至是法國同我們一起戰斗,必然可以讓蘇聯顧此失彼,最后精疲力盡!”
對丘吉爾來說李爾文的話就像吹散陰云的一股清風,太有啟發性了,操縱性更是沒話說。丘吉爾幾乎是從辦公桌后面跳了起來,興沖沖的就召集內閣開會了。
很快英國內部就達成了一致,馬上就聯系美國、荷蘭、比利時、瑞典開了一個秘密會議。在這個會議上五國達成了一致,將在各個領域對蘇聯的擴張進行反擊。
其中,英國人選擇了兩個突破口,一個是巴勒斯坦,另一個是伊朗。而美國人則選擇了華夏作為重點突破口。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典則一致決定在丹麥搞事。一個反蘇大聯盟已經初步形成了。
可能有同志會覺得奇怪,法國人不是跟蘇聯走得很近嗎?前一段時間還攜手坑爹來著,怎么一眨眼就又投奔英美了?其實道理很簡單,戴高樂那是什么人?說好聽點是全力維護法國的國家利益,說不好聽點那是左右逢源有奶便是娘。這種獨特的外交思維決定了法國既不會完全倒向蘇聯也不會完全倒向英美。為了魯爾區他可以跟著蘇聯,但是為了抵制蘇聯的繼續擴張,他也會毫不猶豫的反戈一擊。
在戴高樂看來蘇聯離法國實在是太近了,幾乎已經是到了家門口,這種時候就必須盡可能多的制造防火墻,不行也得給蘇聯多找一個敵人,免得俄國人一上來就盯著法國。如果能將蘇聯的勢力驅逐出丹麥,荷蘭比利時就稍微安全了一點,而且丹麥獨特的地理位置也可以遏制紅海軍出入波羅的海。更何況此時跟比利時、荷蘭站在一起有利于深化三國關系,大家可以抱團抵御蘇聯的擴張不是么。
而法國的轉向讓英美也是非常滿意,之前法國人和蘇聯站在一起坑他們,實在是讓他們有些心驚肉跳,尤其是英國,牛牛可是被嚇壞了,因為一旦法國也投靠了蘇聯,那就意味著整個歐洲大陸已經是俄國人的天下了,那意味著英國本土都不安全了。一旦三戰爆發,英國恐怕會首先遭到美國的打擊,之前蘇聯給日本種蘑菇可是太嚇人了!
現在法國人改邪歸正了,英國才算是松了口氣,總算有個墊背的了,就算北極熊要發飆,估計也是首當其沖的先修理高盧雞,高盧雞就算再不濟多少也能消耗北極熊十幾個核彈不是么。
有了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瑞典在西歐搞事,英國也可以抽出手在中東地區扇陰風點鬼火了,而英國人選擇的兩個方向也是之前吃了大虧的所在。在巴勒斯坦,蘇聯唆使猶太人大鬧天宮,搞得那一塊雞飛狗跳,對英國的中東布局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之前英國是實在顧不上那一頭,只能忍氣吞聲,如今可算是能好好的跟猶太人算賬了。
至于伊朗,牛牛也是志在必得,在丘吉爾看來,搞定了伊朗就算土耳其丟掉了也不算是特別糟糕,從伊朗可以輻射蘇聯的中亞腹地,完全可以在蘇聯的軟肋上捅一刀,煽動那些極端分子給高加索攪個翻天覆地,好好的讓蘇聯嘗嘗后院起火的滋味!
至于美國人選擇華夏,那也是處于維護第一島鏈封鎖線的目的,之前讓蘇聯搶占了臺灣和北海道,導致第一島鏈被打了兩個大洞,紅海軍完全可以從這兩個窟窿自由進出太平洋。而這是美國人絕對不愿意看到的,為了重新堵上這兩個窟窿,美國人認為必須在華夏發起反擊。
怎么個反擊法呢?杜魯門的智囊們向代總統建議,給予刮民黨軍事援助,協助刮民黨打敗T共。只要剿滅了T共,將整個華夏納入美國的防御體系,那么蘇聯在遠東將重新陷入孤立被動。
按照智囊們的說法,只要刮民黨勝利,收復華北、東北,那么蘇聯拿下了臺灣意義也不大,從鴨綠海這一線到臺灣依然處于日本和華夏大陸的打擊范圍,紅海軍出入依然受限制。甚至只要刮民黨勝利了,還可以順利成章的討要臺灣和外蒙,到時候有得讓蘇聯難堪的。
杜魯門同意了智囊們的建議,不過這位代總統也留了一手,他沒有按照智囊們的建議直接軍事介入華夏,因為在他還是副總統的時候就沒少聽羅斯福吐糟蔣某人。對于羅斯福,杜魯門還是很佩服很尊敬的,連老總統都覺得蔣某人不靠譜,盲目在蔣某人身上押寶風險太大,一旦又鬧出了豫湘桂那樣的國際笑話,杜魯門可不覺得自己能像羅斯福一樣用崇高的威望壓制共和黨的反彈。畢竟他只是一個副總統和代總統而已。
杜魯門認為出蔣某人軍事援助,給錢給武器就足夠了,蔣某人不是吹噓他有八百萬大軍嗎?不要說全部武裝起來,就是武裝一半也足以搞定才一百多萬人的T共吧?
所以,杜魯門很快就說服國會同意了對刮民黨的軍事援助,總額高達一億美元。當然,這一億美元不是真金白銀,全是二戰剩余物資折價的。軍火彈藥就占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大部分也是糧食。
這自然是樂壞了蔣某人,之前T共快速壯大實在是讓他憂心忡忡,尤其是1944年下半年以來,T共連續打了幾個大勝仗,表現出了極強的打大仗的能力,竟然能夠圍殲幾個師團的日本人。別看蔣某人嘴上說不值得一提,但他心里還是很害怕的。
最讓蔣某人擔心的還是美國人的態度,之前馬歇爾來華撮合他同意跟T共搞聯合政府的時候,老蔣心里是急成了一團麻,因為這所代表的意義顯而易見嘛,連美國人都不愿意支持他打內戰,這不是要老命么?
突然的美國人來了一個九十度的大轉彎,可算是讓老蔣松了口氣。緊接著軍火援助、物資援助又快速到位,這更是讓老蔣意氣風發,他一面命令自己的嫡系趕緊的向江浙一帶挺進收復“失地”,另一邊也是頤指氣使的命令T共不準“越雷池一步”,當然更主要的是老蔣趕緊的練兵換裝,不斷地給黃埔弟子訓話,說:“剿匪大計刻不容緩,望各同學精誠合作共建大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