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福妻

第197章 大有來歷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無極小說]

ajnnan/最快更新!無廣告!

六月底,李正善母子總算從府城趕了回來。

他們是坐著自家的馬車趕回寧海縣的,送他們去府城的雪松早在五月底李太太身體狀況趨于穩定的時候就已經只身回了寧海縣。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蘇慎倒是收到了兩封李正善寫來的信,是以他和孟蓁都知道李太太的身體已無大礙,但他們卻誰也不知,李正善居然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親生父親。

這么說也不對。

李正善其實并沒有主動去找自己的親生父親,他和李太太之所以能和李正善的親生父親團聚,完全是因為李建輝給李正善的親生父親寫了一封長信。

此次李正善母子返回寧海縣,李正善的親生父親也跟著他們一起來了這里。

他們在回到寧海縣的第三天,掐著蘇慎回家的日子一起登了蘇家的門。

也是直到此時,蘇慎和孟蓁才從李正善口中聽說了一件讓他們格外震驚的事兒。

原來李正善的親生父親,居然是大周開國之君宣武帝李熹的親弟弟李勛。

李勛受封秦王,是大周唯一一個留在京城未去就藩的一字王。

冷不丁聽到這樣一個勁爆消息,蘇慎和孟蓁不由面面相覷。

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居然還有身為親王之子的朋友。

說起來這也不能怪蘇慎和孟蓁沒有想象力,實在是他們老李家,除了太子殿下的名諱是李正元之外,其他和李正善同輩的李家的旁支子弟或者庶出子弟,他們都是沒資格用這個“正”字的。

宣武帝李熹和秦王李勛,這倆人因為是他們這一輩的嫡支嫡子,所以名字也是和他們的同輩兄弟截然不同的。

像李建輝的父親和叔叔們,他們都是宣武帝和秦王的堂兄弟,但他們的名字卻全部都是三個字的。

至于李建輝他們這一輩的李家旁支子弟,以及宣武帝的幾個庶出兒子,他們的名字,最中間的一個字則全部都是用的“建”這個字。

這是李家祖祖輩輩流傳下下來的一條族規。

這條族規不僅對嫡支嫡子和旁支、庶子們的名字做了明顯區分,而且還對嫡支嫡子的財產繼承權做了明確規定。

根據這條族規,李家的歷代家主,有權繼承上任家主留下的九成財富。

至于上任家主的其他子嗣,他們就很可憐了,因為他們只能共同繼承老家主留下的其中一成產業。

若是老家主兒子少也就罷了,若是老家主兒子多,兒子們之間又還有著嫡庶之分,那老家主的庶子們可就基本分不到什么東西了。

他們不像雖然不是嫡子但卻也是正室所出的嫡次子、嫡三子之流,分不到多少父親的產業還可以轉頭去分母親的龐大嫁妝。

他們的生母是妾,是連自己這條命都屬于主家的、不配擁有嫁妝的人。

若是遇到那種寬宏大度的、與他們生母沒仇的嫡母,那他們或許還能從自己生母手里拿到一些對方偷摸兒積攢下的私房銀子、私房產業。

可若是他們有個恨毒了妾室通房之流的嫡母,那他們別說從自己生母手里弄銀子花了,他們能不能在分家時把自己的生母給弄出來都要看嫡母嫡兄心情呢。

這樣一條幾乎不給庶子活路、對嫡長子之外的其他嫡子也十分不公的族規,按說是不該存在這么長時間的,奈何這條族規來歷特殊,任何一位繼任的家主,為了不讓人說自己數典忘祖,那都是萬萬不敢去碰他們李家先祖定下的這條家規的。

是的,定下這條族規的人,是那位在自己短短六十六年的人生里,奇跡般地把他們老李家從農耕之家發展成當時的小世家之一的李家先祖。

這位老爺子的畫像和靈位,這兩百多年一直被李家子孫供奉在李家祠堂最中間、最顯眼的那個位置。

而他之所以這么做,表面上看似乎是為了最大限度確保嫡支嫡子的利益和地位,實際上卻是為了讓李家的權勢、財富始終都能高度集中。

因為唯有如此,每一代的李家家主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上一任家主留下的那些資源,才能繼續壯大整個李家,讓李家從小世家變成大世家,從大世家變成屹立數百年而不倒的龐然大物。

不得不說,這老爺子還真是挺有遠見的。

有了他立下的那十條族規,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李氏一族,還真就慢慢發展壯大到了如今的這個地步。

受益的嫡支嫡子就不說了,那都是家族從小就傾盡全力培養出來的精英中的精英。

而那些看似被老祖宗坑慘了的旁支子弟、庶出子弟,卻也因為從小就知道自己以后做不成混吃等死的紈绔子弟,所以個個都十分自覺地為了以后能夠活著、能夠活好而加倍努力。

在教育資源這一點上,李家先祖倒是沒有虧待這些旁系子弟和庶出子弟。

他們不僅擁有和嫡支嫡子一樣受教育的權利,而且還不用像嫡支嫡子那樣負擔學堂的一應開支。

他們要做的,就只有盡最大努力強大自身。

無論他們是選擇從文還是選擇從武,李家都有合適的先生教導他們。

也是多虧了李家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李家才能在積累數百年后,根深葉茂的成長到足以推翻前朝。

當然,李家人也不是打從一開始就想著要舉反旗、謀天下。

李家先祖留給后世子孫的發展計劃,可不包括推翻朝廷,自己當家做主的這一條。

宣武帝李熹和秦王李勛之所以走上這條不歸路,其實也是被前朝的那些當權者給逼出來的。

前朝末年,李家的兩兄弟一個在北疆做封疆大吏,一個則是鎮守西南做守邊大將。

與此同時,李家還有很多旁支子弟分布在全國各地,當著大大小小不同品階的官。

這些人大多都很安分,就算官場黑暗,他們想做的卻也只是明哲保身,只是盡最大可能保全族人。

然而家族一大、人數一多,這其中就難免會出那么一個兩個異類。

李家也沒能幸免。

就在以李熹、李勛為首的李家人全都夾起尾巴做人,只盼著新舊交替早日結束的關鍵時期,李家有兩位熱血上頭的旁支子弟,學著人家搞起了起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