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第二塊小木牌去讀書推薦各位書友閱讀:第九十三章第二塊小木牌(去讀書)香老爺子不知道該如何說話了,他只是一個考不上秀才的童生,他腦子里擁有的知識點實在太少。
福寶噠噠噠的走了過來,對著吉祥伸出雙手,奶聲奶氣的說道:“叔,抱抱。”
吉祥看到福寶,連忙彎下腰,將小姑娘抱在了懷里,如果說這個家最讓他牽掛的人,除了爹娘,就是這個小不點了。
“福寶乖乖在家,等小叔回來給你帶好吃的好玩的可好。”
“嗯,叔,給你戴。”
福寶手里出現一塊木牌,這塊木牌要比香遷那塊還要大上一圈,沒辦法,香遷是星宿,自有天道罩著,而吉祥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香奶奶和富貴嫂相視一眼,眼里都露出了驚喜,上次給香遷木牌的時候,他們就問過福寶,木牌有什么用。
福寶口齒不清的說是呼呼呼,經過富貴嫂的翻譯,原來是護身符,香奶奶連忙接過木牌,她要去給木牌串上一根牢固得繩子。
吉祥看到自己娘如此緊張這塊木牌,不由的疑惑起來,不就一塊木牌嘛,估計還是他給福寶做的玩具。
可當木牌掛在脖子上的時候,吉祥有片刻的呆愣,這木牌似乎蘊含著什么能量,戴在身上感覺暖暖的。
“福寶,小叔謝謝你,你放心,你送給小叔的禮物,小叔一輩子都會戴著的。”吉祥愛惜的摸了摸小木牌,跟福寶發誓道。
福寶感覺到功德值朝著自己飛奔而來,高興的露出了剛剛長齊整的貝牙,而福寶手上的手鐲,也微微動了一下。
王掌柜疑惑的看了福寶一眼,一個才二歲的小丫頭,居然讓吉祥如此寶貝,不過這個丫頭長得還真好看,比年畫上的福娃還要有福氣。
“你叫福寶是吧,來,福寶,王爺爺給你的見面禮。”
王掌柜從腰間的荷包里摸出一把金瓜子,大概有十幾顆這么多,香老爺子連忙拒絕,這金瓜子一顆都有二十克重了,他們可不能要這么大的見面禮。
“哎,秀才爺爺,你孫女就是我孫女,一些金瓜子能值幾個錢。”
王掌柜看到福寶的衣裙上掛著一個小荷包,連忙將金瓜子裝進了小荷包,可等他看到小荷包上的刺繡時,眼睛不由的一亮:
“這個荷包上的小鴨子是誰繡的,這繡活可真好。”
“是我三弟家的閨女繡的。”香老爺子說道。
“麻煩秀才爺爺問問你三弟家的閨女,愿不愿意接活干,我們涵莊布莊專門出售成品荷包香袋絲帕,甚至還有富貴人家定做成衣,手工費可不便宜。”
香老爺子眼睛也亮了,這個水苗實在是對福寶很好,沒看見福寶身上穿的,腳上穿的,還有頭上戴的,都出自于水苗的那雙手。
雖然他們也是給工費的,但水苗的繡花水準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給的銀子,想要多給還不愿意,現在有活了,小丫頭真的能攢點嫁妝銀子了。
“成,謝謝掌柜了。”
“哎,我們兩不用這么客氣的,那吉祥,你要不先收拾一下換洗衣服,外套我們這里都是統一的,你只要收拾貼身衣物即可。”
吉祥走進了自己的房間,開始整理貼身衣物,福寶跟了上去,在他的包裹里丟了一個荷包。
吉祥打開荷包一看,居然是剛才王掌柜給她的那些金瓜子,還有一些碎銀,估計也有四五兩。
“福寶,叔叔是去賺銀子的,可不能要你的金子,這些金子銀子你可要藏好了,以后做嫁妝。”
吉祥將荷包還給了福寶,福寶搖頭,又將荷包丟了過去,她的精魄空間這些東西不知道有多少,只是不能拿出來而已。
吉祥無奈了,要知道這樣一個金瓜子可以換八兩銀子,十幾顆金瓜子都能換一百多兩銀子了。
吉祥也不墨跡,將荷包塞進了自己的袖袋,反正這些銀子他是不會用的,就幫著小丫頭保管好了。
香奶奶也走了進來,遞給他一個包裹,包裹里是各種各樣的吃食,有剛做好的雞蛋餅,也有各種各樣的糕點和粗糧,還有一個喝水的竹筒。
“娘,我是去走鏢,不是去游山玩水。”吉祥有些感動。
“給,窮家富路的,這個要細細的藏好。”
香奶奶拿出兩張銀票,都是一百兩一張的,吉祥想要拒絕,但看著香奶奶擔憂的眼神,還是乖乖的的接了銀票。
將銀票卷成卷,然后拿下頭上的木頭發簪,不知道動了哪里,發簪變成了兩節,然后將銀票推了進去,又合上發簪,重新挽起頭發,插上發簪。
香奶奶一看這個動作,眼睛一亮,在她記憶中,她的娘親也有這樣一種可以暗藏東西的發簪和手鐲,只是材質不同,可惜被人給霸占了。
“吉祥,這個是你自己做的吧。”香奶奶問。
吉祥點點頭,但也明白香奶奶的意思,直接開口道:“娘,我有空會多做幾個,以后家里人手一個,藏銀票可方便了。”
“那你上次怎么還會被偷。”香奶奶笑罵道。
“上次不是不知道這個簪子的做法嘛,后來師傅教會了我,對了娘,我走鏢如果回來的時間晚了,你幫我給我師傅送點糧食可行,粗糧即可。”
“當然行,你師傅把吃飯的手藝都交給你了,你應該敬孝道的。”香奶奶又仔細檢查了一遍吉祥的包裹,還添上一雙自己做的鞋子才放下了心。
吉祥拿起一個背簍,將包裹都放進背簍,然后跟著王掌柜坐上了馬車,說是半年內必回家,但每個人都知道,這次分別,何時再相聚是個未知數。
福寶散發著精神力,將自己的意念發散了出去,沿路的樹木草根都感應到了吉祥身上這塊木牌的氣息。
無論吉祥走到哪里,只要福寶的精神力夠強大,總是能追蹤著吉祥的氣息,知道他是否安康。
香奶奶的眼睛紅紅的,她覺得太委屈這個小兒子了,家里糧食不夠吃,從下就將他送到了縣里學木工,聚少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