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末世來

第八三六節 陪她去看夢中風景

云落覺得自己和顏沉魚是非常般配的一對情侶,要是沒有安初遇的提前表白的話,可能才會是兩個人之間的牽手啊。云落覺得自己的性格,還是比較的喜歡顏沉魚這般的恬靜,總是能夠讓云落覺得是非常的開心,有種淡淡的幸福。

秋山的每塊石頭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頗有黃山意蘊,若從山頂尋道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整個山體內部都是“空”的,這就是假山的虛實手法。

相對來說,湖石假山要比黃石假山容易堆疊,因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靈感;但是黃石質地厚重,形態單一,很難做“空”。

不過若有高手妙成,則更能顯示出山的嵯峨氣勢。個園的秋山,實而不悶,高峻而又奇險。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變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黃石假山中是巔峰之作。

黃山石呈棕黃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體峻峭凌云,顯得壯麗雄偉。進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險奇之處隨時可見。

中峰高聳奇險,下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頂洞、一線天,還有石橋飛梁,深谷絕澗。有平面的迂回,有立體的盤曲,山上山下,又與樓閣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給人以無盡之感,其堆疊之精,構筑之妙,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現今江南園林中成為僅存孤例。

云落和顏沉魚從抱山樓廊東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顛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這里是園內最高的建筑。

人立其中俯瞰全園,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盡在腳下。此時此境園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舉步可至的云海,這就是夏山另外一個名字“秋云”的由來了。

拂云亭放眼,頓覺心胸開朗,滿園佳境,盡收眼底。正所謂秋山宜登者也。設若晴天薄暮時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紅如染,“秋高氣爽”的詩情畫意頓時溢出。

早些時候從這里向北遠眺,瘦西湖、平山堂、觀音山諸景都一一可見,可惜現在由于城市的“長高”。此亭已經無法“借”來那些美景了。

我國古代有秋日重陽登高望遠的習俗,在這里造園者巧妙的以“高可拂云”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題。

拂云亭是位于中峰山顛的,但是亭南黃石山峰還是依亭而上,高出亭檐,峰頂平臺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過若是沿石階蹬上此處,那種居高臨下,紅塵已遠的舒暢,會讓你難以忘懷的。

盡管此處及其險峻,人在其上也絕不會有絲毫的恐懼,因為有亭在人身后,給人以心理的依托,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這就是拂云亭設計的又一妙處了。

按著“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訣。沿山道行至底層,向東、向光線明亮處去,就可看到一個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線即是由此灑落。

此桌四人圍做,兩人對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東是一石床。床頭燈臺、床邊踏腳一應俱全。石床對面為石窗,窗下置石幾。兩側設石凳。此處有桌、有床、有窗、有幾還有凳,分明是一個功能齊全的石屋。

窗外是一個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中央設一極小花臺,有羅漢松一株。不要小瞧這個僅能植樹一株的小花壇,它雖小在這里卻打破了兩個僵。如果沒有這個花壇,從石屋出來就會碰壁。

如果沒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豈不成了“囚”。華國古人造屋非常講究風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諱。園主次子黃奭“自言家居,大滌石屋洞天高”,果然在此!有如此妙景,揚州人“八月秋聲,不看廣陵潮”也就不足為奇也。

在石屋外可見兩座漢白玉欄桿的小橋高出頭頂,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剛才下山時到中途平折西出,過一線天就可立于此橋之上。橋面是一塊條形黃石,不過此石全無同類的蒼勁有力,仿佛在流水中浸潤了千百萬年似的,波紋剝蝕,石苔點點。

人若立橋上,則上對絕壁,下臨深潭,而此時人在橋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覺。這里雖然沒有一勺真水,但又無處不具水的意境。這種造景手法,園林上稱“旱山水意”,亦稱“枯水”。

秋山的植物以楓為最多,江南凡樹葉有叉岐者,多呼為楓。一經秋霜,葉盡深紅。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楓葉都要經秋才紅的,住秋閣前的這株紅楓就是四季長紅的。

所以無論你那個季節來看秋山都會有“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感覺。每當夕陽西下,黃石丹楓,倍增秋色,人行其間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

石屋窗下,庭院最東有石階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盤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間小筑,面西而建,上懸一匾曰“住秋閣”。

人都是怕秋日蕭瑟,要設計留春的,個園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

原來黃至筠少時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業成功,人生得意的階段,人生的秋天在他來講真是一個金色的季節。春華不如秋實,春日雖有繁花似錦。只有秋日的累累碩果,才會讓人深切的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住秋”在這里不僅再度點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語道破了園主為什么要不惜“筆墨”從不同角度,來極力渲染秋的主題,更是秋山最精彩的總結。然而最美的時光也總是走的最急,無論他對秋有著怎樣的不舍,怎樣的想留住這金色的季節,時間也不會作片刻的停留。

再看門前板橋所撰的楹聯:“秋從夏雨聲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尋”。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變幻和時光的流轉。

云落和顏沉魚從住秋閣下山,南行數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貼山、圍山三種手法壘疊而成的冬山,是園中占地面積最小的一組假山,但是卻是構思最為精巧、獨特。最富創意的一景。

它分別從色、形、聲三個角度來勾畫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來烘托冬的氣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連其間,也覺得寒氣逼人。

宣石亦稱雪石。來自安徽的宣城,體態圓渾,《園冶》中說它“逾舊逾白,儼如雪山也”。其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陽光的直射下熠熠閃光,但在背光之下卻是皚皚露白。仿佛冬日殘雪未消的樣子。

這里將宣石置于透風漏月廳北的南墻之下,三面有粉墻花窗,一面有廳堂,取背光之下,積雪未消的意境。其高出墻頭的山頂雖因陽光的照射閃閃發光。卻并未違背此處賞雪的主題,反而突出了冬山的山峰,增加了假山積雪的質感。

疊石者在這里對色彩的觀察運用可謂細致入微,山腳又以白礬石鋪成冰裂紋的形狀來加深寒冬氣象。

冬山石質晶瑩雪白,每塊石頭幾乎看不到棱角,給人渾然而有起伏之感。此地背靠高墻幾乎終年不見陽光,所以無論是近觀或遠看,都似覆蓋著一層未消的殘雪。隱隱散出逼人的寒光。

造園者將每一塊宣石打造成一只只小獅子,遠觀似一頭頭雪獅歡騰跳躍,憨態可掬。冬日是蕭條而寂寥的。所以畫理有“冬山慘淡而如睡”之說,可是誰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這樣的景象呢?

為了打破冬日的蕭條,這里采用了一塊塊形似小獅子的象形宣石,在掇疊時又非常注意因勢制宜,使整個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應。

云落和顏沉魚遠遠望去,好像有無數的小獅子在雪中嬉戲。一只只顧盼生情,憨態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滿了無限的生機。所以冬山被人成為“群獅戲雪圖”或“雪壓百獅圖”。

冬山掇疊以貼壁為主。山脈余勢延伸為花臺,分植三株臘梅。幾叢天竺和一棵老榆樹,三株臘梅都是揚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開花。另一株為“揚州黃”,花瓣短圓,色澤也比一般臘梅更深,花期較冬前素稍晚。

還有一株是素心臘梅,立春前后才開花,所以從冬至到立春,整整一個冬季都是暗香浮動,梅雪相映。

而天竺在入冬后,葉與果實都轉為紅色,和山的雪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冬山唯一的喬木就是那株老榆樹了,一般來說,榆樹是很少入園造景的,此樹既無花的芬芳,也無葉的婆娑、干的俊美。

但植于此地,卻是神來之筆,因為殘雪冬景要的就是這種老樹昏鴉的蕭條。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園者慣用的表現手法。為了把轉瞬即逝的聲音運用到造園之中,在南墻之上造四排圓形孔洞,每排六個,總計二十四個,每個孔洞直徑約一尺,分布均勻,排列整齊。

冬為歲尾,令人自然的聯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不過在這里它可不僅僅傳達了歲月的變遷,而是設計者最為獨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這些孔洞被人稱為“風音洞”。

冬山處于花園的最南邊,風音洞所在的高墻和個園三路住宅的后墻形成了一條狹長的通道,風從高墻窄巷之間擦墻而過時,會形成負壓,加快流速。

這時墻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橫笛,呼呼作響,發出北風呼嘯的聲音,奏響了冬的樂章,給人以寒風料峭的感覺。

風音洞所在的位置按常規做法應該設置花窗,但宣石體態渾圓,形似雪堆,又間以雜色,如果用傳統的磨磚花窗作為背景,會消弱宣石的質感,淡化雪意。

如果只用一段粉墻又未免顯的過于單調,在這里造園者非常有創意的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圓”造成孔洞,即代替了花窗,又借來了“寒”風,真可謂匠心獨運。

山側的幾株臘梅烘托出冬天的嚴寒。正當人們面對端莊、靜穆的冬景,感嘆一年終了之時,驀然回首,發現西墻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們招手,暗示春天又將來臨。

冬,是四季的終篇,但它并不意味著結束。冬山的西墻之上兩個圓形的漏窗,延伸了我們的視線,透過這圓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筍重又映入了眼簾。讓人立刻產生“大地回春,周而復止”的聯想。

令人感嘆設計者的奇思妙想,讓云落和顏沉魚忍不住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會在心里輕輕的嘆一聲:“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此窗設置堪稱點睛之筆。

叢書樓在冬山的東面,秋山的最南,山與樓結合巧妙,樓也成了秋山最優雅的收尾。從山間石階可直至樓上,此樓背依秋山,面南而立,樓上下共六間。從名字可以知道這是主人藏書、讀書之所。它避開園林中主要游覽路線,建筑式樣也較簡樸。

樓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頗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意味。

東邊粉墻設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幾枝縱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邊的水磨磚花窗是園中最大的一個漏窗,透過它,整個冬山的宣石、臘梅都盡收眼底,更為絕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墻的圓形漏窗處于一條水平線上,所以我們的視線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

計成《園冶》中說:“取景在借”。在這里院落雖小,僅有梧桐一株。但通過花窗巧妙的“借”來隔墻的芭蕉、臘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營造了一種清靜、淡泊的情趣。

透風漏月軒位于冬山之北,一幢三楹小廳,南北敞達,東西用墻圍閉,屋角起翹,屋面平緩,造型厚重,有一種“京味”。

這是因為揚州經常有皇帝“光顧”,為迎合皇帝的喜好,揚州的園林建筑不少就仿照了京城建筑的款式,這幢透風漏月軒便是如此。

整個廳設計非常精美,四面窗戶透亮,尤其東西兩塊藍色的玻璃,是特地化重金從國外購得,在當時很為罕見。在廳內可見春夏秋冬四季美景。

透風漏月軒從其構架形式上來說是方廳,抬梁式的構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磚鋪的、連木雕窗子也是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