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今后,我養成了未來奸相

第83章 老狐貍和小狐貍

賬號:搜索第83章老狐貍和小狐貍第83章老狐貍和小狐貍←→:

下人們停住了動作。

崔明啟不知何時已經站起身,走到離沈逾白五丈遠處停住腳步。

“你如何證明自己得過癆病?”

以他的權勢,找的全是名醫,都束手無策,這個寒門子弟若真得了癆病,又怎么能好好地站在他面前。

“學生沈逾白,是淮安縣沈家灣人,父親沈守信兩榜進士出身,曾任興陸縣縣令。”

崔明啟神情訝異:“令尊可是在興陸縣大洪水殉職的沈守信沈縣令?”

沈逾白拱手,腰更彎了些:“正是。”

崔明啟連忙扶起沈逾白,上下打量起沈逾白,見沈逾白雖神情自若,卻始終垂眸,心中便生出幾分好感。

有如此氣度,必定胸中有溝壑。

年紀不大,卻沒有同齡人的傲氣,老成持重,實在難得。

“我雖沒見過令尊,卻也敬仰其忠君愛民,朝廷對其也是贊賞有加。看你處事進退有度,可讀過書?”

沈逾白恭敬答道:“學生三歲啟蒙,后回到沈氏族學讀書,四年前得了癆病后回家休養,又臥病三年后偶有奇遇,得了神藥,吃后學生就大好了。”

幾句話就把自己的情況說了個清楚,對方自會根據這些信息去查,他無需擔心崔知州是否會相信。

“聽聞老夫人被癆病所困,知州大人為救母四處求醫,百姓被知州大人孝行感動,四處宣揚,學生偶爾聽得,不忍老夫人受學生一般的苦,冒昧前來獻藥,還望知州大人莫要見怪。”

一番話著重說的是知州孝行感天,百姓紛紛傳頌,將知州的名聲往上抬了抬。

他也是在聽到這孝舉后特意趕來獻藥,也是為了老夫人少受苦。

崔明啟目光中多了幾分贊賞。

還未到弱冠之年,卻能有如此處事行徑,實在難得。

朝著候在一旁的中年男人看了眼,那男人恭恭敬敬退了出去。

崔明啟將沈逾白帶到隔壁屋子,又讓人端來茶水點心,臉上帶了笑意,問起沈逾白家中情況,得知沈家已然分家,心中了然。

孤兒寡母,又頗有家資,如何能不讓人覬覦。

心中如何想,面上卻是不顯,關切問道:“祖父母都健在,怎么還分了家?”

瞧見沈逾白如此滴水不漏,崔明啟就起了試探的心思。

這問題并不好答。

村戶人家都是父母在不分家,若分了家,便代表父母處事不公,兄弟闔墻,傳出去便是個不好的名聲。

如果沈逾白據實回答,那就是背后議論長輩不是,視為不孝,對科舉一途影響極大。

想找個由頭,卻不合風俗人倫。

沈逾白處變不驚道:“樹大分枝是自古的道理,祖父仁厚,不忍朝廷無徭役可用,只能以分家略盡綿薄之力。”

官府每年需要抽調大量的人服徭役建民生工程,按照戶冊一家抽一個壯勞力。

服徭役是苦差事,活繁重又危險,每年都有人死于服徭役時。

許多人家為了少服徭役,便不肯分家。

如果有五個兄弟排隊服徭役,每人五年才吃一次苦。

可要是分成五個小家,那就是年年都要服徭役吃苦。

莊戶人家這筆賬還是算得清楚的。

在沈逾白口中,祖父正是為了能讓兒子們多服徭役才分的家。

一個簡單的分家變成了舍小我成全大我的義舉。

崔明啟感慨:“老先生大義!家風如此,難怪能養出令尊那等為國捐軀的忠臣!”

看向沈逾白的目光已經徹底變了。

小小年紀,竟能如此輕松化解難題,實在出眾。

崔明啟沉吟片刻,終于開口問道:“春闈在即,賢侄明年可會下場?”

稱呼一變,又將話題引到春闈,沈逾白就知時機到了。

他苦笑一聲:“學生癆病雖已大好,遇到大寒之日,總會咳兩聲,若參加春闈,怕會影響其他考生答題。”

崔明啟眸光微閃,將話題引到沈逾白的癆病上,詳細問他的身體狀況。

待外面有人來找崔明啟,他才匆匆出門。

屋子里只剩沈逾白一人后,他端起溫熱的茶水輕啜一口。

與知州大人聊了許久,喉嚨干癢得厲害。

一口茶水下去,硬將咳嗽壓了下去。

隔壁屋子,崔明啟坐在椅子上,對面彎腰站著個中年男人。

若沈逾白在此,定能認出這人就是剛剛從老夫人的屋子離開的中年男人。

“與沈逾白一同來的兩人一直在門外等著,老奴將兩人分開問了,一人是沈逾白二叔,能將沈守信的生平詳細說出來,應該不假。另一個是沈氏族長的兒子,對沈氏一族登記在冊的各種信息都對得上。”

淮安縣受建康府管轄,有不少資料在建康府有留存。

雖不夠詳細,初步驗證沈逾白的話語真假還是可以的。

崔明啟摸了把山羊胡子,若有所思問道:“可有打聽過他最近遇到何事了?”

“據另外兩人所說,建康府的縣令以沈逾白有癆病為由,不讓沈逾白報名參加春闈。”

崔明啟摸胡須的手一頓,卻放下心來。

若毫無所求來獻藥,他定然不敢收。

如若所求過大,他也輕易不能答應。

在聽到沈逾白說自己怕影響其他考生不敢參加科舉,崔明啟就猜到沈逾白此次過來是為了縣試。

他還沒確定沈逾白的來歷,也不知沈逾白的才學如何,定然不會輕易許諾什么。

科舉是朝廷重中之重,若敢染指,一旦被查出來,他一個小小的知州擔不住責任。

只是報名倒沒什么。

崔明啟又詳細問了沈逾白的癆病,得到的話跟沈逾白所說基本相同。

他信了六分。

若沈逾白的癆病能好,或許手上真有能治癆病的藥。

想到這種可能,崔明啟激動起來。

這是頭一次看到希望,崔明啟連找人核實都等不了,就匆匆回去找沈逾白。

問清楚給沈逾白看病的大夫后,崔明啟問道:“賢侄的藥在何處?”

沈逾白從袖袋里拿出兩個油紙包,打開攤在桌子上。

崔明啟看到里面白色的小藥丸和奇怪的被稱為“膠囊”的藥時驚奇不已。

得知詳細吃法后,崔明啟壓下心底的疑慮,問沈逾白:“這些藥吃完就能治好嗎?”

“這些藥吃三天便能有效果,想治好,需半年以上。學生不知此藥是否對老夫人的病癥,此次只帶了一個月的藥過來。若對癥,學生一個月后再給老夫人送藥。”

崔明啟在心里罵了句“小狐貍”。

什么怕不對癥,不過是為了將自己摘出來,便是吃不好,也與他無關,全看崔佳愿不愿意試藥。

若吃得好,一個月后崔家還要去趟沈家。

他的人上了沈逾白家,淮安縣的縣令哪里還敢為難沈家人?

←→新書推薦: